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强化练习-判断3-周洁-(笔记)
强化练习-判断3主讲教师:周洁授课时间:2018.06.25粉笔公考·官方微信1强化练习-判断3(笔记)【注意】课前答疑:1.60页21题:D项提及“不曾下雨,水稻长得不好”,有学员将其认为赚的钱少。C项比D项更直接,提到了“常年少雨”属于“自然系统”,“水费”与钱相关,且D项是多想了一步。理解“社会经济干旱”较难,可以从“大自然”“人类经济系统”(钱)着手解题。题干讨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未讨论钱的多少。2.56页9题:题干讨论“利用互联网”,与人无关,C项“使用电话”,方式不匹配,不符合定义。“互联网”四通八达,C项从“区域限制”角度排除较偏。可以从题干明确关键词解题。3.行测每题的分值不固定,三大题型:言语、判断、资料得保证70%以上的正确率,其中资料分析正确率达到80%并不难。4.距离国考还有很长时间,可以一步一步提高成绩,可以多多整理错题。5.62页30题:C项“如果甲参加羽毛球”是题干已知信息,“乙参加登山组”为空白,根据题干得出的结论已穷尽,空白处的情况若不补充新条件则无法得出必然结论。D项“乙参加羽毛球”是补充信息,根据补充信息可以推出结论。6.61页25题:B项“王某好心救人被讹”说明缺乏被法律公平公正对待的权利。7.57页13题:A项“企业没有能力做某事”,原因不符合,不符合定义;D项“城管部门拆除”符合“行政机关代履行”。8.“所有……都……”前推后。9.52页27题:A项“圆”在“三角形”右侧,展开图中“圆”在“三角形”左侧,与展开图不一致,排除。10.空间重构题:首先找出选项与展开图对应的面。如果能运用相对面法做题,直接排除。再观察是否有指向性明显的面,运用相对位置法做题。实在不行运用画边法,观察公共边、公共点进行排除。空间重构做题方法有多种,可以选择自己拿手的方法解题。11.封闭图形:如在“□”中放入小龙虾,小龙虾爬不出来即为封闭图形。开放图形:放入小龙虾,小龙虾可以爬出来,即为开放图形。“A”为半开放半封2闭图形。实际考试中极少考查半开放半封闭图形,大多给出全开放或全封闭图形。12.常识需要积累,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将做过的题进行积累。13.本节课讲解5道翻译推理题,5道加强削弱题,20道类比推理题。高频考点:翻译推理题目特征:1.提问方式为可以推出/不能推出2.题干或选项出现逻辑关联词解题思维:先翻译后推理【注意】翻译推理:1.题干特征:(1)提问方式为可以推出或者不能推出。(2)题干或选项出现典型逻辑关联词,如“如果……那么……”“只要……就……”“除非A否则不B”。2.解题思维:先翻译成箭头的形式再进行推理。1.翻译规则之“前推后”典型关联词:如果……那么……等价关联词:只要……就……若……则……;所有……都……为了……一定(必须)……;……是……的充分条件【注意】翻译规则之“前推后”1.典型关联词:如果……那么……。2.等价关联词:只要……就……;若……则……;所有……都……;为了……一定(必须)……;A是B的充分条件。3.出现以上关联词,均为前推后的形式。2.翻译规则之“后推前”典型关联词:只有……才……等价关联词:不……不……;除非……否则不……;3……是……的基础/假设/前提/关键;……是……的必要/必不可少条件(谁必要谁放在箭头后)【注意】翻译规则之“后推前”:1.典型关联词:只有……才……。2.等价关联词:不……不……;除非……否则不……。3.(1)“除非A否则不B”翻译为:B→A。(2)“除非A否则B”翻译为:-B→A(双重否定表肯定)。4.……是……的基础/假设/前提/关键;……是……的必要/必不可少条件。口诀:谁必要谁放在箭头后。5.“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谁必要谁放在箭头后,翻译为:人类→空气。3.推理规则之“逆否等价”符号表示:A→B=-B→-A文字表示: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不确定【注意】推理规则之“逆否等价”:1.当将一句话翻译成“A→B”,肯前必肯后。2.否后必否前,-B→-A。3.常考查的考点: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不确定。(1)肯定箭头后不能得出必然结论,只能推出可能性结论。(2)否定箭头前(-A)不能得出必然结论,只能得到可能性结论。1.(2012江苏)在一次联欢晚会上,小李登台表演了一段越剧,博得满堂喝彩。老张道:“小李的越剧唱得这么好,一定是南方人。”以下哪项是老张的话所不包含的意思?A.不是南方人,越剧不可能唱得那么好B.只有越剧唱得好,才是南方人C.只要越剧唱得像小李那样好,就是南方人D.除非小李是南方人,否则她的越剧不可能唱得那么好4【解析】1.本题较简单,选择“不包含”选项,选非题。“……一定……”前推后,翻译为:唱得好→南方人。选项出现逻辑关联词,进行翻译。A项“不……不……”后推前,翻译为:唱得好→南方人。与题干一致,排除。B项“只有……才……”后推前,翻译为:南方人→唱得好。“南方人”肯定箭头后,肯后不能推出必然结论,保留。翻译推理不涉及比较,可以直接选择。C项“只要……就……”前推后,翻译为:唱得好→南方人。与题干一致,排除。D项“除非……否则不……”后推前,翻译为:唱得好→南方人。与题干一致,排除。【选B】【注意】1.关注提问方式:属于/不属于、包含/不包含。2.熟记逻辑关联词的翻译规则。2.(2016北京)某国议员认为:“只要提高工人工资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发生通货膨胀,那么人民就会遭受损失。人民遭受损失,就会使政府失去人心。政府只有得人心,国家才能和谐稳定。”根据该议员的观点,以下除了哪项,均可以推出?A.只要提高工人工资,政府就会失去人心B.如果发生通货膨胀,政府就会失去人心C.提高工人工资,且政府得人心D.国家和谐稳定与提高工人工资不能并存【解析】2.选择“除了哪项均可推出”的选项,选非题。题干出现逻辑关联词,先翻译后推理。翻译题干:(1)“只要……就……”前推后,翻译为:提高工资→通货膨胀;(2)“如果……那么……”前推后,翻译为:通货膨胀→遭受损失。条件(1)的后件为条件(2)的前件,说明可以进行“穿串”。(3)“……就……”省略“如果(只要)”,前推后,翻译为:遭受损失→失去人心。将条件(1)(2)(3)进行“穿串”,得出:提高工人工资→通货膨胀→遭受损失→失去人心。5(4)“只有……才……”后推前,翻译为:和谐稳定→得人心。“失人心”为“-得人心”,得到:提高工人工资→通货膨胀→遭受损失→失去人心→-和谐稳定。A项出现“只要……就……”前推后,翻译为:提高工资→失去人心,可以推出,排除。B项出现“如果……就……”前推后,翻译为:通货膨胀→失去人心,可以推出,排除。C项出现“且”,前后同时成立,题干中只要“提高工资”就会“失去人心”,则二者不能同时成立,当选。D项“和谐稳定”与“提高工资”不能并存,题干“提高工资→-和谐稳定”“和谐稳定→-提高工资”,表明二者不能并存,排除。【选C】【注意】题干能串的时候,即前后出现的词语一样,一定要串起来,方便做题。且和或A且B:二者同时成立(和、既……又……、虽然……但是……)A或B:二者至少一个成立(或者……或者……、……和……至少一个)吃火锅或烤串①吃火锅②吃烤串③吃火锅、吃烤串注意:“或”关系和“要么……要么……”区别【注意】且和或:1.A且B:二者同时成立。出现“和”“既……又……”“虽然……但是……”,翻译成“且”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均翻译为“且”关系。2.A或B:出现“或者A或者B”“A和B至少一个”翻译成“A或B”,二者至少成立一个。3.“吃火锅或烤串”有三种可能性:(1)吃火锅;(2)吃烤串;(3)吃火锅、6吃烤串。题干给出“或”关系,问法为“必然为真”,若选项只给出一种情况,不能选,因为“或”关系有三种情况,不能推出确定性结论。4.否一推一:“A或B”成立,-A→B。若“不吃火锅”,一定可以推出“吃烤串”。5.“或关系”没有肯一推一。如“吃火锅”不能得出是否“吃烤串”。6.“或”关系有三种情况,“要么……要么……”只有两种情况。德摩根定律-(A且B)=-A或-B-(A或B)=-A且-B去括号,逐项添负号,“且”“或”互变【注意】德摩根定律:1.-(A且B)=-A或-B。2.-(A或B)=-A且-B。3.去括号,逐项添负号,“且”“或”互变。3.(2012浙江)“小孙并非既会游泳又会打网球。”根据以上表述,下列哪项断定必然为真?A.如果小孙不会打网球,那么他一定会游泳B.如果小孙会打网球,那么他一定不会游泳C.小孙既不会游泳,也不会打网球D.小孙会游泳,但不会打网球【解析】3.“并非”是对于后面整句话的否定,“既……又……”翻译为且关系。题干翻译为:-(游泳且网球)=-游泳或-网球(德摩根定律)。提问方式为“必然为真”。C项翻译为:-游泳且-打网球。D项翻译为:游泳且-打网球。“或”关系有三种可能性:①-游泳且网球;②游泳且-网球;③-游泳且-网球。C、D项均为其中一种情况,不能推出必然结论,排除C、D项。A项“如果……那么……”前推后,翻译为:-网球→游泳。“或”关系否一7推一,肯定“-网球”不能得出必然结论,排除。B项“如果……那么……”前推后,翻译为:打网球→-游泳。“打网球”是对“-网球”的否定,双重否定表肯定,否一推一可以推出“-游泳”,当选。【选B】【注意】1.“或”关系可以转换成三种“且”关系。2.“-A或-B”有三种情况:(1)-A且B。(2)A且-B。(3)-A且-B。4.(2016江苏C)某国承办了一次国际大赛,决定将赛事分配给该国的3个城市具体筹办。现有甲、乙、丙、丁、戊、己、庚7个候选城市通过了初选。根据要求,最终负责筹办的城市还需符合以下条件:(1)甲和乙要么都入选,要么都不入选;(2)丙与丁至多只能有一个入选;(3)丙和甲至少要有一个入选。如果丁入选,那么下列哪两个城市也一定入选?A.甲和乙B.甲和庚C.乙和丙D.丙和戊【解析】4.翻译题干:(1)“要么……要么……”翻译为:要么(甲且乙),要么(-甲且-乙);(2)“至多有一个”翻译为:-丙或-丁;(3)“至少一个”翻译为:丙或甲。提问中给出确定信息“丁入选”,从确定信息入手。由条件(2),“丁入选”是对“-丁”的否定,否一推一,得出“-丙”成立,丙一定不入选,C、D项均有“丙”,排除C、D项。对比A、B项,甲一定去。由条件(1)甲和乙捆绑,A项当选。【选A】A和B至少有一个成立8翻译成A或BA和B至多有一个成立(=A和B不能同时成立)翻译成A或-B【注意】1.“A和B至少有一个成立”翻译为:A或B。2.“A和B至多有一个成立”即A和B不能同时成立,同时成立为“A且B”,-(A且B)=-A或-B。3.记住规则即可。5.(2017广州)某饭店对配菜有如下要求:(1)只要配豆腐,就要配肉饼;(2)只有配鱿鱼,才要配黄瓜;(3)红烧肉和红烧鱼不能同时都配;(4)如果不配豆腐也不配黄瓜,那么一定要配红烧肉。如果某次配菜里有红烧鱼,那么关于该次配菜的断定一定为真的是:Ⅰ.配有豆腐或者肉饼Ⅱ.配有肉饼或者鱿鱼Ⅲ.配有鱿鱼或者黄瓜Ⅳ.配有豆腐或者黄瓜A.Ⅰ和ⅢB.Ⅱ和ⅣC.Ⅰ、Ⅱ和ⅢD.只有Ⅳ【解析】5.本题课堂测验正确率为55%。翻译题干:(1)“只要……就……”前推后,翻译为:豆腐→肉饼;(2)“只有……才……”后推前,翻译为:黄瓜→鱿鱼;(3)“不能同时都配”翻译为:-A或-B,即-红烧肉或-红烧鱼;(4)“如果……那么……”前推后,翻译为:-豆腐且-黄瓜→红烧肉。提问给出“红烧鱼”,从确定信息“红烧鱼”入手。由条件(3)“有红烧鱼”是对“-红烧鱼”的否定,否一推一,推出“-红烧肉”。根据条件(4)否后必否前,-红烧肉→-(-豆腐且-黄瓜),去括号,逐项添负号,“且”“或”互变,即-红烧肉→豆腐或黄瓜。则Ⅳ一定正确,排除A、C项。对比B、D项,要观察Ⅱ是否正确。豆腐或黄瓜有三种情况:(1)豆腐且-9黄瓜;(2)黄瓜且-豆腐;(3)豆腐、黄瓜。当三种情况均成立时,可以得到(1)豆腐→肉饼;(2)黄瓜→鱿鱼;(3)豆腐、黄瓜→肉饼、鱿鱼,即可以推出
本文标题:强化练习-判断3-周洁-(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13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