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交互设计研究
Vol.5No.12015DESIGNRESEARCH设计艺术研究31摘要:从交互设计理论出发,针对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问题,以垃圾分类回收交互系统及其要素为研究对象,构建垃圾分类回收人机交互系统模型。理清垃圾分类系统中各要素对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路径,通过调研发现和剖析系统及各要素变量的关系与问题,据此提出相应设计策略:即系统终端人性化和标准化、系列化、差异化设计策略;信息即时反馈和多通道传达策略;环境匹配策略。关键词:垃圾分类;交互设计;人机交互;分类回收系统Abstract:Inordertosolvecommunityhouseholdgarbagesortingproblem,thispaperembarksfromthetheoryofinteractiondesignandestablishesthehuman-computerinteractionsystemmodelofgarbagesortingrecycling.Ittakeinteractivesystemanditselementsastheresearchobject.Basedonthismodel,itfiguresouttheworkingmechanismbetweengarbagesortingbehaviourandsystemelements,clarifiestherelationshipbetweeninteractionsystemanditselements,andfindsouttheproblem.Inviewoftheaboveanalysis,severaldesignstrategieshavebeenputforwardsuchasstandardization,serializationanddifferentiation,providingimmediatefeedbackandmulti-channelinformation,andmatchingstrategiesbetweenenvironmentandsystem.Keywords:garbagesorting;interactivedesign;human-computerinteraction;sortingrecyclesystem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2095-0705.2015.01.006(0031-07)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如何达到减量化和循环再利用,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以杭州市为例,据杭州市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主城区完成垃圾分类覆盖率93%”[1],但是,2014年“在8月份市区共抽查垃圾分类生活小区95个,平均投放准确率为71.7%,平均分类准确率为73.3%,分类小区达标率为74.7%”[2]。这还是在各部门强力监督和大力宣传的努力下,才取得的结果。而郊区和周边县市,情况则更差。可见,垃圾源头分类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要真正实现垃圾分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造成目前问题的原因,从中来寻求解决策略。收稿日期:2015-01-08*基金项目:2014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A14WH02)。作者简介:张祥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叶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周仕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交互设计研究*OntheInteractiveDesignofCommunityHouseholdGarbageSortingSystem张祥泉ZHANGXiangquan叶丹YEDan周仕参ZHOUShican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310018(HangzhouDianziUniversity,310018Hangzhou)06设计艺术研究DESIGNRESEARCHVol.5No.1201532一、有关垃圾分类回收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目前,大家将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普遍归结为:公众环保意识不够,相关配套设施不到位,政策法规不完善,经济投入不足,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相关研究。1.国内学者研究郝明月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的方法,探讨北京居民在垃圾分类中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相关性[3]。社会心理学家一直致力于构建相关理论,来预测和解释各种情境下人的行为,计划行为理论就是其重要成果[4]。曲英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结合A-B-C理论,建立了居民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理论模型,验证了情境因素对行为意向可否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5]。陈兰芳、吴刚、张燕、张仪彬等研究者,从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空间属性、社区因素角度展开研究,比较同一场所不同群体回收行为的差异和同一群体在不同场所回收行为的差异,分析回收行为的场所及群体差异在城市的空间集聚倾向,从而得到场所空间行为向城市行为空间的演化机制[4]。2.国外学者研究在十多年前,国外学者也有不少同类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分类回收系统的实施效果[6];回收系统运行成本、组织及环境与不同分类回收方式的相互影响关系[7];垃圾清运车辆路径安排[8];用户的知识水平与分类回收行为的相互关系[9];等等。这些研究,较系统地分析了垃圾分类行为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但是关于人的需求因素方面,尤其是人机交互和用户体验的内容,几乎很少有研究者涉及,而这些,对于居民垃圾分类行为而言,又是极其重要的。本文从交互设计的角度,来研究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及其终端问题。传统的垃圾回收系统,从交互设计的角度来看,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可以说,传统的垃圾回收系统,是传统垃圾回收模式下的产物,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比如,传统的垃圾回收系统在人机交互方面,存在着“认知摩擦”的问题,让居民不知道该如何去分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大家都不愿意去分类的现状。因此,运用交互设计相关理论,展开垃圾分类终端系统设计研究,在目前显得尤为重要。二、交互设计理论及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交互设计模型1.交互设计理论及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分析交互设计的任务之一,是设计一个合理的程序,让人顺利地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其目标,包括用户体验和可用性。可用性,主要包括产品的有用性、易用性及人机交互的效率等三大属性,具体可以细分为:可行性、高效性、安全性、通用性、易学性和易记性,等等。用户体验,是指用户与系统在交互过程中的情绪体验[10]4。在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即垃圾分类终端产品,使居民在操作上,具有方便性、易识别性;使居民在执行分类投放任务时,具有便捷性、准确性。交互设计中的构成要素,包括人、行为、技术、场景,即PACT,外加产品要素[11]。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交互系统中,也包含这些基本要素。其设计要素主要有:垃圾分类用户、分类行为、分类环境、技术、系统终端。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垃圾分类回收交互设计系统(见图1)。系统的行为目的,是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图1垃圾分类回收交互设计系统模型图Vol.5No.12015DESIGNRESEARCH设计艺术研究332.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交互设计要素在垃圾分类回收交互系统中,各构成要素具有其独特属性,对垃圾分类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下面,就对各要素进行具体的解析。(1)垃圾分类行为分析。垃圾分类交互行为,对于居民而言,具有即时性、重复性、随意性、易出错性等特性,动作过程简单,随意性较强,没有太多限制。居民主要行为动作如垃圾分类投放、垃圾袋搬运和垃圾袋分类投放等,容易受到行为意向和外部条件的影响。居民在行为意向多样化以及外部条件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行为意向容易被干扰,导致其行为结果会不一样。而对于环卫人员来说,其行为动作具有重复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受过专业训练,受行为规范约束,行为意向明确。环卫人员的主要行为动作,包括垃圾桶分类搬运、堆放、清洁、装车,等等。(2)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终端。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终端,主要是指垃圾分类、投放、运送的各种工具产品。主要包括:垃圾桶,垃圾袋,垃圾投放设施、垃圾房、垃圾清运车和其他环卫设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终端产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使用性和指示性两个方面。首先,作为环卫工具,产品的好与坏,可用性和易用性是其首要的衡量标准。好的环卫工具产品,会更有利于使用人员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减少障碍。其次,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终端产品,需要准确、有效地传达垃圾分类的相关信息,规范和引导用户的分类行为。因此,环卫工具产品的系统化、标准化、一致性、易学习和易识别等特性,就至关重要。(3)垃圾分类人员。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用户,主要包括社区居民、环卫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其中,社区居民的差异性较大,其在年龄、文化、学历、文化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具体来说,社区居民在分类行为上,具有多样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可以说,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目前还不受机制约束。因此,社区居民主要是凭借个人意识来实施垃圾分类行为,行为意向相对不明确,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较大。环卫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行为特点,则主要表现为:专业性、长期性、统一性和标准化。由于环卫人员和管理人员受到过专业化训练,又有制度约束,因此其行为意向明确。(4)环境要素。垃圾分类交互行为所处的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其中,非物质环境,包括居民垃圾分类规范制度、法制环境、宣传教育,等等。物质环境,则主要是垃圾分类交互行为发生的周边空间物质环境,如家庭室内环境、社区垃圾站、宣传告示区,等等。根据国内学者曲英的研究结论,环境因素对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意向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好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意向,引导居民实施垃圾分类[5]。目前,一些居民小区的垃圾投放环境,对居民垃圾分类具有操作指示和信息传达的功能,对分类行为具有直接影响。(5)技术要素。所谓技术要素,主要是指垃圾分类终端系统中,所采用的实现垃圾分类、回收、搬运、指示、宣传等相关的技术手段。在传统垃圾回收终端系统中,其技术含量偏低,但随着现代信息化、自动化、多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技术因素对垃圾分类的影响越来越大,新技术的充分应用,有助于垃圾分类回收更容易实现。三、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交互设计任务流程调研与分析1.垃圾分类回收人机交互系统模型根据人机交互理论,在人机系统模型中,包括人、机和环境3个组成部分。人与机器之间,主要通过用户界面进行交互,人通过行为的输出,实现对机器的操作,机器接收相应操作,并输出操作结果信息,然后信息输入到人,用户界面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机关系的合理性[10]122。垃圾分类回收人机交互系统(见图2),其原理也与此相似。设计艺术研究DESIGNRESEARCHVol.5No.1201534系统模型的构成要素包括:人、垃圾分类行为、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终端、技术、信息和垃圾分类环境等。人和系统终端,是交互系统的主体与客体,其他要素对其具有调节作用。垃圾分类回收人机交互系统,包含信息和操作的输入与输出。首先,用户通过接受外部环境和系统终端的信息,结合自身知识经验,形成行为意向。然后,用户通过相应的行为,对系统终端进行操作,系统终端将操作结果信息反馈给人。至此,完成人机交互的一个过程。要使垃圾分类回收人机交互顺畅进行,必须保证信息和操作的输入、输出的顺畅。根据曲英的研究结论显示,垃圾分类行为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外部条件和用户行为意向两个因素[5]。外部条件包括系统终端、环境、技术和信息,系统终端受环境和技术因素的影响,技术决定了系统终端的功能和特性,环境影响系统终端的空间分布和功能实现。用户行为意向,则取决于用户的知识经验和所能获取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环境和系统终端作为媒介,而用户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经验,主要来源于诸如社区宣传、公共媒体广告等渠道。由此可见,模型中系统终
本文标题: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交互设计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19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