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
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区域空间结构:概念——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重要性——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结构。一方面各种经济活动的产生需要把分散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关要素组织起来,形成特定的经济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各种经济活动之间需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由于区位指向又不尽相同,需要考虑如何克服地理空间的约束而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经济系统。区域经济发展要实现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组合,从而克服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约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点、线、网络和域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区域空间结构就是由各种点、线、网络和域面相互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类型——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点,城市等。重要性——点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点的等级与等级体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规模有大小之分,相应地,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也有规模等级之分。区域内各种规模不等的点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点的等级体系。(二)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线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类型——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设施组成),能源供给线(由各种能源设施所组成),给排水线(由各种水利设施组成),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线状分布所形成的线。线的特点——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及重要性等,线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同类但不同等级的线之间往往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它们相互连接,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某一种经济活动。(三)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概念——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是连接空间结构中点与线的载体,网络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连接起来的点和线产生出单个点或线所不能完成的功能。正是由于网络的存在,才可能产生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类型:单一性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组成,如交通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综合性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成。(四)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概念——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类型——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各种市场所形成的域面,城市经济辐射力所形成的域面。另外,其它经济活动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较密集地连续分布,也可看作是域面。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首先,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产生种种经济活动。其次,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集聚经济,即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这些经济效益都是依托空间结构而取得的。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1.极核式空间结构(1)点的形成:资源、区位促成点的发展。(2)增长极形成:点进一步发展形成增长极。(3)极化作用:资源和要素向增长极集聚。(4)极核式空间结构形成:增长极腹地(5)空间特征:原始均衡(低水平均衡)非均衡2.点轴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也称点轴系统,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极核式空间结构基础上出现极核式体系.(2)轴线的形成与发育.(3)点轴式空间结构形成.(4)空间特征:非均衡进一步发展.3.网络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在点轴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多个点轴系统形成.(2)点、轴线进一步发展,功能增强,联系增多.(3)网络式空间结构形成.(4)空间特征:非均衡新的均衡(高水平均衡)低水平均衡阶段:农村为主聚集、二元结构形成阶段:核心—外围扩散、三元结构形成阶段:核心—城乡边缘区—外围区区域空间一体化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4.区域城市对称分布我国地理学家叶大年2000年提出地理学的对称原理,2001年进一步提出我国城市分布的5条对称原理。城市分布有8种可能的对称形态:轴对称、旋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斜对称、曲线对称、反对称、色对称。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单个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经济影响的空间近邻效应(一)区位指向概念: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主要是受其区位指向的制约,表现出点状、线状、面状分布形态。这些空间形态就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类型: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农业、采矿业);2.原料地指向(钢铁、建材、重型机械);3.燃料动力指向(火电、有色冶金);4.劳动力指向(包括廉价劳动力指向和高素质劳动力指向);5.市场指向(服务业、啤酒饮料);6.运输指向(会展、物流、鲜活产品、高级冷冻食品、花卉、精密机械和高档电子产品及零部件)(二)集聚与扩散机制1.集聚机制概念: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集聚机制形成原因: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区位指向相同的经济活动往往都趋向于集中在相关资源和要素集中分布的地方。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出于相互联系的需要,一些内在联系紧密、相互依赖性大的经济活动往往就趋向于集中在同一个适宜的地方发展。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由于集聚能够产生集聚经济,所以各种经济活动为追求集聚经济也需要在空间上趋于集中。作用机理:集聚能够产生集聚引力,使区域经济在空间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在集聚过程中,区域内的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等向优区位移动,促成了区域经济增长极或增长中心的形成和发展。集聚加剧空间差异与不平衡。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内部会产生中心与边缘的分化过程,产生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密集与稀疏现象,使区域内部出现空间差异和不平衡。集聚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态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2.扩散机制概念: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总体而言,扩散机制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扩散机制形成原因:避免集聚不经济;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政府的政策作用。就近分散:就近扩散是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由集聚地区向周围地区的扩散。跳跃式分散:跳跃式扩散是从集聚地区越过周围的地区而直接扩散到其它地区。等级扩散:等级扩散是按照城市等级体系由上至下地进行扩散。随机扩散:随机扩散是一种无规律的扩散。扩散机制的类型:3.集聚与扩散的关系首先,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强度不一。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都有一定有限度。集聚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集聚的进一步进行。反之亦然。(三)空间近邻效应1.概念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都随距离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这就是地理学的空间距离衰减原理(远亲不如近邻)。2.空间近邻效应产生的原因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为了降低决策风险,在临近地区采取行动,谋求发展。受长期形成的经济与社会联系的影响。3.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竞争的邻近性。影响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相互促进的邻近性。
本文标题: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20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