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地貌概述及川渝地质地貌
第九章地貌概述及川渝地质地貌目的和要求:了解地貌分类、我国地貌区划及川渝地质地貌特点。第一节地貌分类地貌学:研究地壳表面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的科学。地貌发展的动力是内营力与外营力的对立统一。1.1地貌发展的动力内应力&外营力内营力-来源于地球的内能,主要指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震等,它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强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地表的基本形态。外营力-来源于太阳能。所有外营力的过程,就是把地壳表面坚硬的岩石破坏、分解、并且搬运到另一个较低洼地方堆积起来,即削高填低,使地壳的高低起伏降低。1.2地貌分类-按形态或成因划分山地:指地面上四周被平地环绕的孤立高地,其周围与平地交界部分有明显的坡度转折。丘陵:在低山周围,面积较少,相对高度较低的山地。高原:海拔较高的大片完整而又平坦的高地,其中又分为山原和台原(海拔600m)。平原:海拔在600m以下,地面起伏微弱的广阔平地(高平原200-600m、低平原0-200m)。盆地:周围是高原或山地,中间地形较平(平原或丘陵)的地区,盆地与盆周山地相对高度500m。山地:根据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分类类型绝对高度(m)相对高度(m)极高山50001000深切割高山3500-50001000深切割500-1000中切割100-500浅切割中山1000-35001000深切割500-1000中切割100-500浅切割低山500-1000500-1000中切割100-500浅切割丘陵100丘陵:根据相对高度和谷宽分类谷宽(m)谷类相对高度(m)丘类30狭谷30缓丘30-50窄谷30-50低丘50-100中谷50-100中丘100-200宽谷100-200高丘形成的地貌:高丘窄谷,中丘中谷,低(缓)丘宽谷我国地貌区划第二节川渝地质地貌川、渝地区总面积57万km2,区内地质构造及地貌,可明显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地台区和西部地槽区,大致以广元、宝兴、康定、冕宁、木里一线为界。三迭纪中期处于海侵中、末期(约2亿年),印支运动结束了海侵。东部-上升为湖泊;西部隆起成陆地。一、西部-地槽区地槽区:即地壳强烈活动区,从震旦纪至三叠纪发育一套厚层海相及火山碎屑沉积,总厚度4000m以上,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剧烈。三迭纪后期:印支运动隆起,结束了海侵,开始受到剥蚀作用。侏罗纪-白垩纪:燕山运动后继续剥蚀、夷平成准平原,与云贵高原相接。老第三纪末:喜山运动,准平原抬升,下蚀夷平。新第三纪:间歇抬升成高原,河流(不是现代河流)下蚀,高原解体,有三级剥蚀面(河谷地区-谷肩)第四纪:抬升迅速,成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1.1地质构造主要有两大构造1、平武-金汤弧形构造特点:呈向南突出的弧形复式褶皱和断裂。2、反“S”形强烈紧密褶皱断层带分布在甘孜、康定、木里以西。特点:为青藏川滇歹字形构造体系的颈部和腰部。1.2地貌可分为三个区:西北-丘状高原:色达、甘孜、石渠东北-沼泽化高原:红原、若尔盖一带,有丰富的泥炭。南部边缘:深切河谷-岭谷相差2000-3000米。二、东部—地台区地台区:即地壳比较稳定的地区。地台形成于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时期。晋宁运动-全国称吕梁运动(云南称晋宁运动),发生于元古代早期。澄江运动-即加里东运动,发生于震旦纪中期。东部实为构造盆地、具有稳定性特点,盆边为相对不稳定的褶皱。盆地呈菱形(广元-奉节-叙永-雅安)。奉节雅安叙永广元山龙泉山华蓥盆地发育历史:大海-湖泊-盆地大海期:古生代(6亿年)-中生代早期(2亿年)地壳处于下降趋势,形成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等。总厚7000多米(盆西)-6000多米(盆东)。其间发生两件大的地质事件。①2.5亿年前,西缘岩浆喷发(称为峨眉山玄武岩),覆盖云、贵、川交界区,面积达20万Km2,接着地壳上升成陆地,处于海边的陆地低凹地沼泽化,形成煤层(二叠系)②华力西运动(距今2亿年前),地壳缓慢下降,气候炎热干燥,海水很浅,到处为海湾、浅滩,生成丰富的食盐层、石膏层(晚二叠)为食用的自流盐。湖泊-盆地期三叠纪后期(1.9亿年),开始印支运动,地台边缘发生轻微弯褶,地台周围有断裂,使地层发生复杂的褶皱和断层而形成山脉(如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等),结果形成四周封闭的盆地,同时海水退去,盆地内残留的海水经过雨水淡化,变成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四川湖(川渝地区,巴蜀湖)。当时湖水向西南流出,与西昌湖相通,再往南经云南(昆明)湖与金沙江以西的古地中海相连。后期,巴蜀湖、西昌湖接受湖岸剥蚀物沉积,使总体逐渐缩小。燕山运动(朱罗-白垩时期),华蓥山隆起,使巴蜀湖一分为二,东部地形升高,湖水退缩到南部盐亭、三台一线以西,巴蜀湖继续萎缩成为成都湖,所以东部无白垩系地层。早第三纪,湖水仅在雅安、天全、芦山、成都一带沉积。晚第三纪,喜山运动结果:盆周进一步褶皱断裂、升高。盆地内:东部平行褶皱;中部穹窿构造;西部拗陷进一步加强。晚第三纪:喜山运动间抬升,结果使得盆地中山形成2-3级夷平面,盆内丘陵形成2级丘顶夷平面。第四纪:喜山运动间,下降区-盆西断陷,使成都湖逐渐被岷江带来的泥沙填满。抬升区形成河成阶地,河流深切形成峡谷,如在雅安地区:多功峡(飞仙关),大岩腔,铜头峡等。华蓥山附近:观音峡。盆地构造及地貌:盆地内次一级小构造地貌,按其特征,可分为盆西、盆中、盆东三个区。大巴山米仓山1.盆地西部龙门山—龙泉山之间①成都断陷—属新生代断陷,为一地堑(亦为拗陷向斜),其上堆积厚达300米的的第四系松散物而成复合冲积扇平原。②龙泉山-峨眉山断褶带,呈箱型褶曲(两翼较陡、坡顶部比较平缓)。③江油-芦山断褶带,两翼不对称,断裂发育。2.盆地中部-平缓穹窿构造分布在龙泉山以东,华蓥山以西,地壳稳定。①川北深拗大向斜(梓潼拗陷)。②宣汉旋转背向斜。③蓬莱镇、南充穹窿背斜群(龙女寺穹窿),十几个褶皱组成。④威荣穹窿。⑤自流井复向斜。⑥马边向斜(犍为向斜)。盆地地貌盆地地貌总的来说:近水平的软硬相间的沙泥岩,强流水侵蚀,多成台阶状的方山、丘陵,海拔300-500m之间。南部—切割浅,多中丘、低丘北部—(盐亭、阆中)深丘占优势,有桌状山、单面山。西南—威荣穹窿,低山。①华蓥山褶皱带。②永川帚状褶皱带。③云阳开县弓弧背斜群。④赤水平缓褶皱带。3.盆地东部—条形褶皱盆地东部-地貌由背斜山地与向斜宽谷组成的平行岭谷。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凡是石灰岩出露地段,均有岩溶槽谷发育(背斜山,呈一山二岭一槽谷或一山三岭二槽谷)。谷地:山岭之间谷地开阔,海拔300-500米,丘陵广布。三、盆边构造及地貌1、西边:龙门山褶皱带,断层重叠。2、北边:米仓山台穹,地垒式背斜,前震旦-古生代变质岩。3、北东边:大巴山断褶带,地垒式背斜。4、娄山褶断带。震旦—侏罗,酉阳、秀山、黔江、彭水,走向为北东向雁形排列,背斜开阔,向斜狭窄的隔槽式构造(顶部平缓)。5、南缘褶皱带:高县、洪县、兴文、筠连、叙永、古蔺。6、峨眉断块:几种走向不同的复背斜与冲断层。7、凉山褶断带:生成于燕山运动(古生代-中生代)8、康滇古陆(川滇古陆)长500多Km晋宁运动(元古代早期)—三叠纪中期均为隆起地带。印支运动后转为褶皱,出现一系列断陷盆地。9、盐源弧形构造为地槽区的边缘拗陷区褶皱,断裂成弧形。地貌:北缘—米仓山、大巴山,山体雄伟,海拔1500-2200米。岩溶发育山地有3-4级夷平面,山坡陡峭,河谷深切。东缘、东南缘-巫山、七曜山、大娄山。低山为主,海拔1000-1500m,多碳酸盐岩和砂岩、页岩构成。地貌成层现象明显,2-4级夷平面。岩溶地貌发育,石林、石芽普遍。长江在奉节以东切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西缘—龙门山、邛崃山、峨眉山、二郎山以中山为主,多断块山,一般1500-3000米,峨眉山最高峰3099m。第七周实验安排具体要求:结合你所学到的地学知识,介绍你的家乡的地质构造与地貌。每人准备3~5分钟的讲稿(PPT),分为两个班级,由全班同学评分,取平均分记为实验成绩。注意用普通话讲课,掌握时间。题型名词解释(3*5=15分)填空题(1*20=25分)作图与鉴别题(15分)简答题(4*5=20分)论述题(12+13=25分)范围:所讲全部内容注意实验和实习内容,并联系自己的家乡。实习要求必须参加;分组,6-7人一组,组长用证件领工具。遵守纪录,不能践踏庄稼。需认真听讲解,仔细观察,理论联系实际;作好笔记(要检查),随地画地形地貌示意图;注意安全。完成一综合实习报告,字数5000字左右。成绩评定:出勤(纪律)20%笔记20%综合实习报告60%实习报告格式《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姓名(班级,学号)一、实习概况实习时间:实习地点:指导教师:二、实习内容(为主)地点--岩石--地形地貌特点(成因)--土壤及生态环境状况--农业利用分析;三、实习体会肖海华QQ:1019298797Haihuaxiao@126.com
本文标题:地貌概述及川渝地质地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26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