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请你简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洞穴比喻”出自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比喻讲:在一个洞穴的底部关押着一群面对着墙站立着的囚犯,这些囚犯被铁链牢牢地锁住,一点也不能动弹,头都不可以转动。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面有人举着各种各样的雕像走过,火光将这些雕像的影像投射在墙壁上。那些囚徒就以为这些影像就是真实的事物。洞穴的环境可用下图表示:洞壁上的影像囚徒矮(被举的雕像)墙沿墙走的人火洞口太阳直到有一天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束缚,看到了火光下的雕像,才知道原先看到的只是一些影像。而当他继续走到洞外,看到阳光照耀下的万物,才知道那些雕像也不是真正的事物本身,只是对事物的摹仿。这时他还不能直接看太阳,而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等他逐渐适应了环境,他才最终看到了太阳,并发现这是他看见其他事物的原因。这个比喻的喻体有:洞壁上的影像、雕像、火光、太阳和太阳下的万物。它们分别喻指:幻象、事物、善、至善和万有的理念。此外,洞穴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洞内世界和洞外世界;前者喻指可见世界即现象世界,后者喻指可知世界即理念世界。柏拉图用“洞穴比喻”实际上可作为柏拉图理想国发展的内在线索,其中包含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哲学王”思想。柏拉图试图从一个非现实界的、彼岸的理念出发(即从向善出发),途经“洞穴”(即人们迷惘于其中的表象世界),再经过“四线段”说(即依次通过印象、感觉、理智和辩证法),到达“太阳”下面(即见到真实的理念世界),看到远古的神(即建立完满的理想国)。但现实却向他展示了另外的图景:人们砸碎了原来的“洞穴”(即否定了原来的现实世界),却进入了一个更大的“洞穴”(即个人由于突然摆脱了束缚而又寻不到确定性时的茫然无所依的心态),而且连原来墙壁上的影子也看不到了,更无从说通向洞口的小路和“等候”在外面的“太阳”。概要洞壁上的影像囚徒矮(被举的雕像)墙沿墙走的人火洞口阳光影像、雕像、火光、太阳和太阳下的万物。它们分别喻指:幻象、事物、善、至善和万有的理念。且洞穴分隔现实、理念两个世界。柏试图从彼岸的理念出发(即从向善出发),途经“洞穴”(即表象世界),再经过“四线段”说(即依次通过印象、感觉、理智和辩证法),到达“太阳”下面(即理念世界),看到远古的神(即建立理想国)。但却掉入了更大的洞穴(突然摆脱了束缚而又寻不到确定性时的茫然无所依的心态)。
本文标题:请你简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39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