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论林海音《城南旧事》的三重情结
论林海音《城南旧事》的三重情结作者:张丽芳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31刊名:东京文学英文刊名:DONGJINGWENXUE年,卷(期):2009,(4)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2条)1.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城南旧事出版后记20012.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2003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马雯.MAWen记忆中的风景——林海音《城南旧事》和萧红《呼兰河传》的比较解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3)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萧红的呼兰河传都是具有自传性质的回忆作品.这两部作品虽成书时间不同,却具有同样的艺术魅力.作为女性作家笔下的回忆小说,两部作品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或相异之处,文章通过对家的诉写、儿童视角的选择和对女性角色的认知三个方面将二者加以比较解读,以期对作品共同的魅力特征有所揭示.2.期刊论文罗相娟.LuoXiangjuan以质朴童心感悟人性之美--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儿童叙事视角-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6)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语话表达方式.著名的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成名作城南旧事中成功地运用了儿童视角给予作品中的人物以人性的观照.作者融合了现代小说中的向外看和向内看这两种儿童视角类型,同时又使用了准儿童视角来表达其对人生和生命体验的多重感受.3.期刊论文邱培君《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创作比较-山东社会科学2006,(6)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在创作上有诸多相似,散文化的结构、童年的视角、自叙传式的故事、对故乡的遥望与怀念,给了这两部作品以神似:怀恋的,哀婉的.同时作品中又弥漫着强烈的差异,林海音是生活的主角,坚强而独立;萧红则是一个旁观者,寂寞而孤独.4.期刊论文王文营《城南旧事》蕴含的存在主义意味解读-时代文学2009,(12)城南旧事被众多评论者从童年和女性意识的视角作了诸多的解读,但存在主义的解读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方式.小说的存在主义意味体现为生活现实的荒谬感与个人悲剧的无助感、人无可奈何的境遇选择和他者对女性生存的物态化.5.期刊论文王敏雁故都的女儿们凌叔华《古韵》与林海音《城南旧事》比较-黑龙江史志2009,(17)本篇论文立足凌叔华与林海音的两部自传体小说(古韵与城南旧事),以二位女性作家的生平经历、创作联系作为切入点,作者认为凌叔华与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创作联系和相互影响反映出了女性作家对于这一文体创作的独特优势,两部小说立足北京的风土人情,以女性主义色彩及儿童视野为现代文学开拓出新的创作领域.6.期刊论文潘梦丹论人生悲剧意蕴-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3)城南旧事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为时空背景,通过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童稚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琐事,并用孩子特有的方式去控诉社会的不公和封建社会酿成的人性悲剧.结合作家的写作背景和身世,对城南旧事中主要人物的命运进行分析,体会作者通过叙述故事来表达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之情,从多角度去探讨酿成这些人性悲剧的种神原因;并通过对作品的艺术手段的运用的分析,解读作家倾注在作品中的淡淡的哀怨和悲悯,深切体味作家对人生悲剧意蕴的体悟.7.期刊论文郝超.苏燕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从《城南旧事》管窥林海音的文化乡愁-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7)乡愁文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台湾作家林海音把这种文学样式与自身的生活经历相结合,通过城南旧事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文化乡愁,在乡愁的绵延中渗透出对传统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俗民风的崇尚与依恋,对以男权为核心的传统旧秩序表现出无限的缅怀,体现出她对大陆母体文化强烈的认归.8.期刊论文希曼惠安馆传奇——节选自林海音《城南旧事》-初中生2007,(35)[原文]窗外很明亮,干秃的树枝上落着几只不怕冷的小鸟.我在想,什么时候那树上才能长满叶子呢?这是我们在北京过的第一个冬天.9.期刊论文许军娥论《城南旧事》的经典化历程-理论月刊2009,(11)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一部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的作品,作家运用童年视角抒写着一曲深婉的人生骊歌,平实而深远的文字复原着让人留恋的童年时光;散发着经典的光芒;小说与电影携手,为我们打造了儿童文学的经典.10.期刊论文安炳三真与假的战争:从《城南旧事》看真与假的世界-理论与创作2005,(4)台湾女性作家林海音的小说都有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态度,且大多具有自传痕迹,多以自身经历和见闻构成小说情节,小说的背景离不开北京和台湾两个地方.她的小说从题材上看主要有两大类:女性的婚姻及恋爱悲剧;北平生活的回忆.城南旧事是林海音回忆北平生活的小说作品.本文链接:下载时间:2010年5月26日
本文标题:论林海音《城南旧事》的三重情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4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