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
532008年3月第1期Mar,2008NO.1何国勇(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广东深圳518031)[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解剖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几种主要模式,并进一步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剖析,提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思考[中图分类]F83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GDB-10146(2008)01-0053-08对于大多数大型商业银行来说,贷款业务占到资产业务的70%以上,利息收入则占到总收入的80%—90%。因此,信贷资产质量是大型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信贷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信贷审批机制是商业银行提高信贷审批效率、防范与控制信贷风险昀重要、昀关键的“闸”。特别是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果我们不能尽快完成信贷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提高市场灵敏度,增强核心竞争力,那在以后的竞争中就会落后。一、信贷业务风险在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中的表现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加强信贷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其中内部风险起主导作用,并决定外部风险。1.素质风险。是指因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原因导致的信贷风险,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品德素质两个方面。业务素质偏低的信贷员一般很难对一笔贷款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贷款的风险增大;品德素质较差的信贷人员则容易导致以权谋私、以贷谋私的道德风险。比较而言,道德[收稿日期]2008-01-10[作者单位]深圳市社会科学院。54风险更加难以防范,是银行信贷业务中的主要风险。2.审批程序欠科学所带来的程序风险。信贷审批程序复杂往往使得贷款风险变得不易控制,有时甚至加大风险。原因主要是:(1)由于环节较多,各环节的签批人均承担一定责任,多人负责制会使签批人降低审查力度;(2)大额信贷业务的审批人一般级别较高,大部分是各行的行政领导,通常对能否放贷只能看表面材料,而初审人员在签批时对上级总有一定的依赖情绪,从而放松审查;(3)有些信贷业务签批时间较长,借款申请人在申报期内的经营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但时过境迁后仍照旧发放贷款,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信贷业务带来风险。3.管理机制未能奏效带来的管理风险。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贷后管理能否落实到位是贷款能否正常收回的关键。从现行管理机制看,贷后管理仍不同程度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或不到位的现象,给贷款的安全回收带来了一定的隐患。4.信贷政策变化带来的政策风险。每一种信贷业务的开办和发展都以相应的信贷政策作为前提,但在现实中,信贷业务有时很难与信贷政策变化相适应。比如,假设新的信贷政策规定:今年控制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增加固定资产贷款规模。对于经办行来说就意味着流动资金贷款少放甚至不能发放,而固定资产贷款却要积极开办,想方设法扩大发放额。这样一来,原来在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支持下正常经营、发展较快的企业将受到限制,有些刚刚完成技术改造,需要增加流动资金贷款的企业,由于流动资金不足而被迫“下马”。企业不仅效益下降,而且还占压了一大块资金,昀终将直接影响到银行原已发放贷款的安全,使存量贷款风险加大。1.借款人经营状况发生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对于借款人来说,一旦银行贷款到手,主动权就转移到借款人这边,贷款使用和归还主要由借款人把握,贷款银行既不能参与借款人的经营管理,更不能干预其经营决策。借款人经营上的风险将直接影响银行贷款的安全,从而导致银行贷款的风险。2.中介机构提供不真实资料所带来的中介风险。从目前信贷管理的要求来看,借款申请人向银行申请借款必须提供必要的、真实的有关资料,其中包括经审计确认的企业财务报表、经评估确认的借款人资产价值报告、经验资确认的企业自有资金证明等,这些资料是银行发放贷款前必须进行考查的内容,而提供这些资料的机构必须是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一些中介机构为了眼前利益或某些不正当收益,会为借款人出具不真实的报告,隐瞒借款人的财务状况问题。这种做法使贷款银行在不真实资料的误导之下错误地发放贷款,造成较大的潜在风险。3.政府行政干预带来的风险。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在人事、行政、业务上不受当地政府管理,但并不等于不受当地政府影响,有时受影响的程度还比较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方面:(1)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建设项目往往也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重点介入的融资项目,由哪家银行办理基本上由当地政府决定,银行对政府存在一定的依附关系,政府的要求有时会影响银行贷款决策,甚至迫使银行降低贷款条件;(2)如果借款人生产经营出现问题,拖欠银行贷款无法偿还,552008年3月第1期Mar,2008NO.1政府并不希望银行采取诉讼方式,若银行一定要起诉,当地法院也会碍于政府干预,以职工安定为由劝银行放弃诉讼或庭外和解;结果往往是银行“赢了官司,输了钱”。4.借款人还贷意愿不确定带来的诚信风险。借款人还贷意愿与其法定代表的个人品德有关,还贷能力强的借款人还贷意愿不一定强;还贷能力弱的借款人,还贷意愿不一定差。并且,信用度很难进行比较准确的考查、判断。所以,借款人还贷意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必然带来一定的风险。二、国内商业银行业信贷审批体制的主要类型1.交通银行的信贷审批机制。交通银行的贷审会实行委员制,委员由常务委员和一般委员构成,主任委员由信贷执行官担任,其他委员分别由稽核部、国内银行业信贷审批机制的考察与借鉴公司部、私金部和风险控制部负责人担任。贷审会审议事项根据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由授信部决定通知需要参加会议的委员,原则上由常务委员参加贷审会,若遇被审授信业务事项与委员所在部门业务相关,则采取回避制度。在贷审会审议过程中,信贷执行官具有一票否决权。贷审会同意的授信业务,行长具有否决权。贷审会否决的授信业务,行长无决定权。2.中国银行的信贷审批机制。中国银行建立了“贷审分离、分级审批”的信贷审批制度。授信审批流程严格执行“三位一体”的授信审批决策机制,具体包括:尽责审查小组调查、授信评审委员会评审和有权审批人的问责审批。这三个方面的审批制度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有效杜绝了逆程序操作和行政干预。尽职调查小组由风险、行业、财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对贷款项目的风险控制、法律、财务、技术、市场、行业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调查和研究,形成独立的尽职调查报告,为贷款审批决策参考。授信评审委员会是为信贷业务问责审批提供专家评审意见的审议机构,由资产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财会、资金、结算、法律、金融研究方面的专家组成。对于贷款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贷款项目,有权审批人根据业务发起报告、尽职调查报告和委员会决议,昀终决策是否批准该笔贷款事项。值得一提的是,从2005年7月开始,中国银行对公司客户、金融机构客户授信实行了集中审批,建立了专职评委和专职审批人制度,总体思路是由总行在全辖选聘专职评委和专职审批人,授权其按照统一的政策与标准进行授信审议、审批,并对所审批授信项目的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率负责,不再由行长担任审批人。行长主要负责平衡辖内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关系,对本行的经营绩效和整体资产质量负责。专职评委和专职审批人制度的建立,可以摆脱人事编制、经济利益等关系的羁绊,有利于客观、公允地进行审批决策。3.农业银行的信贷审批机制。农业银行为了有效控制信贷风险,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贷款审批经验。对于通常的贷款审批遵循“前后台分离、额度控制、分级审批”的基本原则,通过动态风险评级,确定不同的贷款审批权限。总、分行贷审委建立了兼职专家(经济、金融、法律、技术等)56评审队伍,对信贷审查、审议中有疑问的事项进行咨询,参与系统内的项目调查和评估。贷款审查委员会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于一些黄金客户,在信贷审批上非常灵活,根据客户的贷款偿还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应简化贷款审批程序,有效提高了办贷效率。为了规范信贷决策行为,农业银行建立了贷款管理主责任人制度,严格责任界定,明确了具体的责任追究措施。4.国家开发银行的信贷审批机制。国家开发银行信贷审批机制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本行特色的制度体系。其信贷审批流程主要包括:项目开发与储备→评审计划管理→贷款评审→贷款路演→风险边界判断→贷审会审议→贷款审批。相对于他行而言,其昀具特色的是在贷款评审环节设立独立委员会路演审议制度。独立委员通过视频会议方式路演审议报送的评审报告,从行业、市场、财会、法律合规、借款人信用等多个角度分析项目风险,提出化解风险的建议,为贷款决策提供参考,充分发挥专家委员和外部有关人员等“外脑”对贷款民主决策的支持作用。贷委会审议会议根据评审部门汇报的项目评审路演情况,对评审质量、路演结论及风险边界判断进行讨论,评议评审质量、路演质量,提出项目贷款决策建议报行长审批。同时国开行还非常重视信贷审批制度创新,不断推进评审工作的公开化、民主化、社会化和科学化改革,从制度上保障了贷款评审与决策的透明化、高质量和高效率。5.综合分析上述信贷体制,有以下四个共同的基本特点。一是贷款审批原则是以风险控制与加强营销并重为主。二是贷款审批权限实行分级授权授信、集中审批。三是贷款审批程序实行为前、后台分离。四是突出了对贷款审查审批的责任追究制度。三、国有商业银行在控制和防范信贷业务风险、提高信贷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1.权限过分集中的贷款审批制度制约了信贷营销。目前,加强信贷营销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焦点,但权限过分集中的贷款审批制度实际上限制了分支机构参与市场营销的空间和推行金融新产品的想象空间,制约了基层金融机构贷款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了一段时期以来社会普遍反映的“贷款难”问题、县域经济金融支持萎缩问题等,既影响了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导致了基层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下降。2.信贷决策效率不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现行层层审批的管理体制决定的。目前的信贷审批过程中,一笔有效贷款的审批一般要经过客户申请、商业银行县支行初步调查审定、报市分行、市分行调查审定、报省分行、省分行批准反馈这样一个漫长和繁琐的过程,大额项目贷款所用时间可能更长。这样,贷款时滞明显,贷款审批效率不高。二是客户结构已经发生变化,而授权制度很难作相应调整。三是各商业银行信贷体制改革后,内部机构的相关职能没有完全调整到位,面向市场运作的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金融服务和信贷营销都要讲究效率,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信贷市场上已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提高信贷决策效率,应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572008年3月第1期Mar,2008NO.13.信用评估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信用评估主要是根据客户过去的经营状况,通过一定的定量和定性方法综合评价其信用等级。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信用评估的静态管理与被评估对象的动态变化不相适应。从目前的信用评价体系看,客户提供的评价资料大多数是过去某个时期的情况,评价结果只代表过去,而客户的经营活动每天都在变化,故评价存在滞后问题;二是定性分析随意性较大。由于定性分析是以客户非量化指标进行分析判断的,不同评审人员评判标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三是信用等级的调整缺乏科学依据。有些客户通过系统评级得出结果与评审人员的判断出入较大,于是便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等级调整,调整的依据有些难以经得起推敲,造成虚调等级现象;四是评审人员与管户信贷员职责不清,造成评估结果欠公正。目前,由于评估工作业务量大,经办人员既是管户信贷员,也是信用评估员,有些信贷员为了使客户能够得到贷款支持,对相关指标评分尽量给高限,结果使分值高估。4.风险监控存在漏洞。虽然信贷业务风险的监控是全过程的,但银行不可能监控到贷款的每一个环节,比如银行贷款进入企业生产环节后就很难监控。作为银行信贷人员,在跟踪贷款使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生产、销售等情况综合分析来判断贷款是否安全。其实影响贷款安全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企业决策者、经营者的行为,因
本文标题: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6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