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先秦诸子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之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说是绝后的。“十家九流”《汉书艺文志》将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刘歆《七略诸子略》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三教九流”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第一阶段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论语》、《老子》和《墨子》。•第二阶段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孟子》、《庄子》。•第三阶段是战国末年。主要作品:《荀子》、《韩非子》。先秦诸子选读: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儒家:礼、仁、义、中庸、正名•道家:道,自然无为•墨家:兼爱,非攻•法家:法治、术治、势治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做人智慧)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处事智慧)做一个和谐博爱的人(平衡智慧)做一个称雄天下的人(领导智慧)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儒家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儒家——孔子儒家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思想要点: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二、宣扬民本思想。三、提倡仁政。儒家——孟子儒家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的思想。认为人的是邪恶的——性恶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儒家——荀子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人,曾做过周守藏室官员。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形成了对立统一的辨证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的形成发展不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观。提出“为而不有”“至公无私”“致虚守静”“柔弱胜刚强”人生观。道家——老子道家——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前468~前376年),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非攻”“尚贤”等。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王之具。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法家学习内容•从语言来说,它们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散文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文字•1.重要的实词(高考考纲120个实词)、文言句式、文言虚词、源于诸子,流传至今的成语、熟语、格言(尤其古今异义的成语);•2.有些语句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3.注意古今汉语的比较和沟通(关注文言练习中富有探究性的题目)。文章文化•1.不追求系统和深度;•2.还原诸子,尤其是孔子。•3.诸子散文对现实社会的作用;关注现实联系当下•4.诸子散文对个人精神品格的影响。•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阐发经典的现代意义是重点•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文化传承和提升思想是目的。儒家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礼(对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理想人格的核心:仁(仁爱)义(礼以行义)•张扬中庸之德(反对过与不及)•正名:君臣父子孟子:•性善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民本、仁政荀子:•人能征服自然,人性恶,以法助礼华夏思想智慧的源泉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师至圣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明辨不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书名:《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称之‘论语’。”论纂,编纂《论语》主要体式: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解题---勾勒论语各课的主题思想,了解孔子的主要观点。•摘录---摘录阅读中感受最深的语段。•翻译---摘录重点语段,字字落实翻译。•评述---用一句话概括所摘录语段的主旨。•用一句话发表自己的见解。•用一句话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读书笔记基本体例:•南怀瑾:《论语别裁》•鲍鹏山:《论语新读》•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本文标题:先秦诸子选读概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68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