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第五节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第六节隋唐:隆盛时代第七节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第八节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第九节明清:沉暮与开新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一、中国人起源二、原始物质文化三、原始观念文化四、原始社会组织五、上古文化分布一、中国人起源1、人类的起源与发展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揭露了生物进化的规律。1871年他又出版了《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指出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出自共同的祖先。生物学分类上人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南方古猿阿法种南猿非洲种粗壮种(灭绝)(500万年前)东非能人(奥杜韦文化)(250万年前)直立人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20——10万年前)(200万年前)(距今4万年前)南方古猿复原图南方古猿头骨人类祖母——露西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低地发现距今约350万年能人(早期猿人)化石最早是1960年起在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陆续发现的,1964年定名为“能人”能人奥杜韦文化: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奥杜韦第Ⅰ层的年代为距今175万年典型器物是砾石砍斫器,占全部石器的51%。直立人(猿人、晚期猿人)生存年代距今约175万年前至30万年前。化石较多且扎实,分布于亚、非、欧三洲。典型代表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德国的海德堡人,中国的北京人、兰田人,肯尼亚的东非人。早期智人(古人)生活于距今25万年至4万年前。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洞穴中发现的,因此过去曾把这一阶段的人类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较著名的有法国的圣沙拜尔人、穆斯特人,中国的马坝人、丁村人、非洲的博多人、布罗肯人。莫斯特文化欧洲、西亚、中亚和东北非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最早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省莱塞济附近的勒穆斯捷岩棚而得名。该文化约始于15万年前,盛行于8万~3.5万年前。尼安德特人——莫斯特文化晚期智人(智人、现代智人、新人、现代人)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万年前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洲和美洲也有发现。欧洲:法国的克罗马农人、库姆尔佩尔人、捷克的普雷德莫斯特人等。非洲:南非的弗洛里斯巴人、边界洞人、克莱西斯河口人以及东非坦桑尼亚的加洛巴人、埃塞俄比亚的奥莫人等。亚洲:中国发现的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河套人等。克罗马农人1868年在法国多尔多涅区的莱塞济附近的克罗马农(Cro-Magnon)山洞的裂隙中发现了人类化石。骨骼至少属于5个个体,其中4具是成年(2具男性和2具女性)1具是小孩。保存最好的是属于大约50岁左右1个老年个体。一起发现的还有大量的石器和海生贝壳,其上有打穿了的孔洞克罗马农人人类走出非洲第一次、大约200万年前,现代人类的祖先直立人就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开始从非洲向世界各地扩张。第二次、直立人离开非洲之后,在40万至80万年前又有一次大规模非洲移民浪潮。第三次、现代人类起源于20万-15万年前的非洲,然后在大约10万年前走出非洲,并完全取代了其他地区的古人种。2、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中国境内的直立人元谋人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时间: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化石:同一个体的两颗上中门齿化石,可能属于青年男性。石器、兽骨和人工用火遗迹。北京人发现地点: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时间: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化石:头盖骨六具、一些头骨残片及股骨、胫骨、下颌骨、牙齿等,属于四十个以上的男女老幼不同的个体。用火的痕迹。头部比较落后,头顶部低平,前额后倾,骨壁较厚,脑容量小,平均为1043毫升;吻部突出,下颏后缩,牙齿粗大,这些特征都表明了北京人头骨的原始性。发现了十万多件石制品,其中有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洞穴中还有用火的痕迹,灰烬叠压很厚。(2)早期智人许家窑人(距今约10万年)地点:山西阳高许家窑。化石:人类化石有顶骨11块和枕骨、颌骨和牙齿等,大约属于十多个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其体质特征是骨壁较厚,顶骨曲度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许家窑人(3)晚期智人山顶洞人(距今约有18000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作装饰品用的小石珠、穿孔砾石、兽类牙齿、海蚶壳等。还发现有骨针,长82毫米,最大直径3.3毫米。有些石珠、鱼骨等装饰品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说明当时的人类已有爱美观念。有的尸骨周围还撒布有赤铁矿粉粒,可能这时已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山顶洞人装饰品骨针二、原始物质文化打制石器钻木取火磨制石器三、原始观念文化1、原始崇拜——宗教的萌芽中国的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类遗迹是距今约18000年前由属于智人阶段的山顶洞人留下的。山顶洞人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埋葬死者的公共墓地,在其中发现了赤铁矿粉末以及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享用的随葬品,如用石头、骨头或者野兽的牙齿做的各种饰物等。(1)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指的是对自然物、自然力或者自然现象的崇拜,它将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神化作为崇拜的对象。自然崇拜源于人类先民万物有灵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和人一样存在灵魂,它能够赐福或嫁祸给人类,这就产生了自然神灵。人类先民对自然神灵的崇拜主要包括:日月星辰等天体的崇拜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崇拜山川湖海崇拜动物植物崇拜对灵物、灵石以及对火的崇拜等仰韶文化陶器(2)生殖崇拜原始时期的人类,无法正确解释人类的生育现象,而且出于对氏族人口繁衍的渴望,产生了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最早是对女性生殖能力的崇拜。进入父系氏族时期以后,生殖崇拜的对象逐渐演变为对男性生殖能力的崇拜。生殖崇拜也能外化到一些自然物上,如鱼、蛙、蟋蟀、葫芦、花椒、瓜、藤蔓……(3)祖先崇拜祖先崇拜认为氏族或者部落的先祖去世之后,他的鬼魂能够庇佑后代,所以后人必须定期祭祀祖先的神灵。母系氏族时期,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对女性始祖的崇拜,如中华民族对共同的女性始祖女娲的崇拜。父系氏族时期,对男性祖先的崇拜逐渐取代了对女性始祖的崇拜,如后世中华民族崇拜黄帝、炎帝等男性始祖。(4)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一种原始崇拜。图腾(totem)一词源自北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的方言,意思是“它的亲族”。图腾崇拜认为本氏族的祖先是某种动物(如狼、虎、蛇、蛙、鳄鱼、鹰等)、植物(如树、葫芦、竹子等)或者无生物(如一块石头),其中以动物居多,氏族成员与它们有血缘关系,对其进行崇拜,并将其现实中的同类(动物、植物或者无生物)视为人类的亲属。这种图腾既是氏族的祖先神,也是氏族的保护神。氏族常以其图腾的形象作为本氏族的标志或者徽号,并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礼仪和风俗。2、原始艺术与原始崇拜相关与原始生活相关四、原始社会组织1、社会组织(1)原始人群(前氏族公社)约10万年前群体成员大约30—100人之间有较多的动物群体的特征(2)氏族公社——距今约10万起氏族公社:由出自一个共同祖先和彼此不能通婚的人们组成的血缘亲属集团。氏族内部实行公有制,社会关系依靠血缘亲属关系和人们在长期生存斗争中形成的习惯、风俗来加以调节。母系氏族公社公社成员的血缘亲属关系按母方来计算。妇女是维系氏族社会的核心。酋长在公社中具有主持仪式、仲裁纠纷、监督公社成员遵守各种习惯准则(外婚、互助、勤勉等)的权威,但不存在个人的特权。吕氏春秋·恃君》: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按男系确定血统,家庭关系从对偶婚上升到专偶婚,出现父权制家庭,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维系氏族的血缘纽带松弛,整个社会权力组织向政治组织转化。(3)部落和部落联盟两个相互通婚的氏族组成最初的部落。起初,部落内只包含两个氏族,后来氏族人口增殖,两个通婚的氏族各自分出新的氏族,部落所含氏族数量逐渐增多,一个部落可有几个或十几个氏族。部落形成了自己的跨氏族的调节、管理机制,并渐渐在氏族大会之上形成了部落大会、氏族酋长会议等机构,甚至出现部落所有的财产,如公共活动用地等。2、婚姻形态(1)原始人群时期存在着几种可能:族内外杂婚,族内有限制的群婚,严格外婚。(2)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族外群婚氏族外的通婚起初也是以群婚形式,一个氏族的男子是另一个氏族女子的共夫。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不必知其父。族外对偶婚对偶婚是介于群婚和专偶婚之间的过渡形态,伴侣关系较为稳定。(3)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专偶婚:一夫一妻制子女留在男方氏族,女方嫁到男方氏族之内。作为失去氏族成员的补偿,女方氏族应得到男方的“彩礼”。五、上古文化分布上古三大民族集团华夏集团(河洛民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东夷集团(海岱民族)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苗蛮集团(江汉民族)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盘古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一、殷商神本文化二、周人的文化维新一、殷商神本文化《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朝铜钺上帝崇拜“帝”或“上帝”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它既能管天地自然,也能左右人间的一切生活;既能呼风唤雨,又能降福祸于人,被赋予了无上的权威。祖先崇拜被神化了的商代先公先王,是可以宾于帝或配于天的,也就是说,他们升到“上帝”左右,即在“帝所”以后,就获得了和上帝相仿的某些权力。天命观《诗经·商颂·玄鸟篇》:“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载:“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汤曰:“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与神灵交通的方式占卜——探测神意人牲、人殉——与神的交易商王常用人祭祀祖先、鬼神。一次用人祭要杀奴隶数十人至数百人,最多达五百人。有的奴隶被砍头、焚烧、宰割或活埋。如用火烧死女奴以求雨,将女奴投入水中以祭神等。奴隶主还用人殉葬。少的用一二人,多的用数十人,二三百人,最多达四百多人。殷墟被砍头的商代人牲二、周人的文化维新1、礼乐制度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礼,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曲礼》礼的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礼记·礼器》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中庸》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周制规定,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都要遵循严格的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以体现君臣、父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周代礼制的内容与形式统一在其主旨上,就是“别贵贱,序尊卑”。2、民本思想对天的怀疑周人也信天,但不象殷人那样迷信,而是采取一种敬天命、尽人事的态度。“天不可信”(《尚书·君奭》)“天畏(威)棐(非)忱(诚)”(《尚书·康诰》)《大雅·荡篇》:“荡荡上帝,下民之辟(君);疾威上帝,其命多辟(乖辟)”。天命无常武王伐纣,管蔡以武庚叛等周初一连串的政治事件使得西周奴隶主贵族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91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