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一堂着眼于思维发展的数学课
1一堂着眼于思维发展的数学课——七年级数学《你今年几岁了》教学实录与点评陕西省宝鸡市教研室巨申文1.教学目标(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知识与技能:了解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或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思考:能对具体情境中的数学信息用方程加以刻画,分析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解决问题:学习实际问题“数学化”(即方程的思想)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等能力和学习习惯。在经历建立方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3.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旧日历一张、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旧日历一张.4.教学过程:4.1创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师: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能“神机妙算”。不信?咱们来试一试.在你的日历上一个竖列圈出相邻的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和告诉我,我能马上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几号?谁来考一考老师?(学生很好奇,纷纷举手。)(说明:请几名学生说出各自的计算结果,老师很快得出三天的日期。学生很惊奇,充满了疑问和敬佩。)师: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想!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来揭开其中的奥秘.同时,我也深信同学们一定能学好今天的内容,并且会得到很多的收获.4.2组织游戏,引起探索活动师: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请同学们把你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5的结果告诉我,我就能猜出你今年几岁了.(板书课题)(说明:请几名学生说出各自的计算结果,老师很快说出学生的年龄.)2师:谁能代替老师继续这个游戏呢?试试看!(说明:由生1同学继续游戏。)师:刚才大家表现得都很好,生1同学很有勇气也很聪明(学生热烈鼓掌)。那么,大家知道不知道他是用什么办法猜出来的?【学生活动1:学生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师:我们让请生1同学说说他的办法.生1:同学的年龄=(计算结果+5)∕2(教师接着板书出来).师:大家同意他的计算方法吗?生:同意.师:(指着板书问全体学生)在数学中把这个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什么?生2:等式.师:(指着同学的年龄问)在没有告诉计算结果时,它是不是一个具体的、确定的数?生3:不是,是一个未知数.(说明:教师在同学年龄下写“x”,把刚才学生报的数写下来。)师:用字母x表示同学年龄,那么“乘2再减5”就是21,可以得到怎样的一个等式?生:2x-5=21.师:我们把这样的等式叫做方程.它有什么特征呢?生9:含有未知数.师:观察这个等式,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方程吗?生5: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师:是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我们得到这个方程是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得到的,所以列出方程的关键是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师:知道自己父亲或母亲的年龄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同学兴奋的举起手.)好!3下面我们两人一组来做猜父亲或母亲的年龄的游戏.把你的父亲或母亲的年龄减去自己年龄的2倍的结果告诉你的同伴,看看他能否猜对?然后,两个同桌交流一下,你能列出方程来解释这个问题吗?【学生活动2:学生游戏,交流后,请一名学生列出方程.】师:通过以上游戏,你会猜年龄了吗?是利用什么来解决问题的?生:会.是利用方程来解决的.师:对!方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方程可以来描述、刻画、解决许多实际问题.4.3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师:下面让我们利用方程来解决几个实际问题(多媒体课件展示):你一定行!(1)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如果设x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那么可以得到方程________________.(2)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01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截至2000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611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增长了153.94%.如果设1990年6月底每10万人中约有x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那么可以得到方程_________________.【学生活动3:小组合作完成,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说明:学生完成后,请几个小组代表回答,并说出等量关系.教师点评之后,其他同学纠错.多媒体课件展示答案):解:(1)15x+40=100;(2)x+153.94%x=3611师:(回答问题(1)后)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也是一棵小树苗,希望同学们勤奋学习,汲取养料,早日成长为参天大树,栋梁之材.老师期待着这一天,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生:(信心百倍)有!师:(回答问题(2)后)在这个新闻背景中,你感受到什么?4生6: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在迅速提高.师:很好.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生活离不了数学.再看问题(3),观察本题要解决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变化?(3)某长方形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和宽之差为25米,这个足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生7:本题要求出两个量.师: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怎么解决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生活动4:分组讨论怎么做,几分钟后,,教师组织交流.】生8:如果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x米,那么长为(x+25)米,由此可以得到方程2[x+(x+25)]=310.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做法吗?生:也可以设这个足球场的长为x米,那么宽为(x-25)米,由此可以得到方程2[x+(x-25)]=310.(说明:还有学生举手,要求继续回答.)生10:还可以设这个足球场的长为x米,宽为y米,由此可以得到方程2(x+y)=310.师: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这个问题说明:具有关联的两个未知量可以只设一个未知数,也可以设两个未知数来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多媒体展示这节课所列方程):2x-5=21;①15x+40=100;②2[x+(x+25)]=310;③x+153.94%x=3611④2(x+y)=310⑤师:请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刚才大家列出的方程①②③④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活动5:小组讨论,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5生11:它们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生12: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师:生11和生12说得很对.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方程⑤与前面方程有什么不同吗?生:方程⑤含有两个未知数,而前四个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师:是的!我们把具有前四个方程特点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你能说说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吗?请你和同伴交流.(说明: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多媒体展示):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说明:板书着重强调“元”和“次”的涵义)4.4随堂练习,巩固新知师: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并反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提问,也可以和同伴交流.然后,独立完成课本上的随堂练习.4.5反思小结,提升认识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生13:这节课我知道了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生14:生活中许多问题可以用方程来解决,具有关联的两个未知量可以只设一个未知数就能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生15: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师:好极了!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而我们今天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只是解决问题的模型之一,相信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学数学,用数学.4.6作业:1.课本第151页习题1,2.2.课外思考:课本第151页“试一试”.3.实践探索:与家长玩猜年龄的游戏.【点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活动.所以,在数6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拓展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理念,也是广大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的目标.“你今年几岁了”一课,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方程的一节起始课.所以,教学中既要用身边的事例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又要用知识内容的结构特点感染学生,催生内在情感和学习动力.从知识与技能上讲,介绍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能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我们应该理解到:要通过者段素材,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此,老师按照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说、应用与拓展”的程序,首先创设了一个“悬念”(老师能“神机妙算”),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接着,组织了一个“游戏”,既增强了教学的亲和力,又在游戏活动中,教给学生们“方程”的概念.再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观察、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还特别强调了“元”和“次”的涵义),教学过程十分自然,螺旋上升.接着,老师紧扣教材,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新知,熟练技能,落实“双基”.最后“反思小结”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一节学习内容的认识.从教学实录看,学生们的学习是有效的,而且十分有意义.小结是从知识与技能开始,直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全方位展开,得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这样深刻的认识成果,实在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教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这条主线的,教师调控教学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朝着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个目标的.不管教师客观上做的怎样,也不论他的教学艺术还存在什么缺憾,确实,教师从主观上是沿着发展学生思考力、认识力这一主题展开的,这是一堂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数学课.7有人说:数学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不无道理.所以,以下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否则,本课例将失去他的存在意义:教师创设的“悬念”至下课悬而未解,这种顾头不顾尾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俯拾即是.这种情况折射出教师对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化理解.其实,老师的“神机妙算”和“猜年龄游戏”都是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的问题原型或出发点,只要抓住一个深入分析下去,就可以由此生长出许多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第五片段的小结追求了“大而全”,看上去既有知识与技能,又有情感态度等内容,甚至有“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这样经典的语言,这种形式化的东西太多,“标签”的痕迹就比较明显,缺少数学实质内容,象究竟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这么重要的内容,却没有人提及,所以,这样的小结给人的印象比较“空洞”;教学过程中,内容的呈现过程平谈,重点凸现不足,非次要因素冲谈主题,如教师对“树苗”一题的发挥议论,看似思想教育,反而显得牵强生硬;知识传授不完备,有漏洞,如“根”的概念,课文在注记中做了说明,老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告诉学生;教学组织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活动有五次,显得过于频繁.需要适当的控制,一般的,一堂课当中,学生的数学活动不宜超过三次.主要的参考资料:1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郑毓信.课程改革2005[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1-23巨申文.趣谈数学思想方法【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4巨申文.一定能摸到红球吗?【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45巨申文.涓涓细流润芳菲【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版),2006,36巨申文.浅析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J】.课改论坛,2005,9巨申文陕西省宝鸡市教研室(宝鸡市西关电大院内)邮编721001电话0917-2818579(办)Emailqwenju@163.com2006年11月11日星期六8
本文标题:一堂着眼于思维发展的数学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