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第2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第2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第2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选题是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的过程。从广义上讲,选题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选择进行研究的问题。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并且是关键性的一步,在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必须认真对待。一、选题的主要来源(一)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即当前教育事业发展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关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研究;我国教育层次结构、类别结构、形式结构的研究等。(二)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这往往是从教育理论发展方面提出的问题。不仅要揭示已有的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批判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三)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对于广大的大中小学教师来说,这是提出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努力寻找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另一方面要从争论中发现问题。二、选题的基本要求(一)问题有研究价值选定的问题不仅对本学科研究领域具有好的内部价值(即理论上要有新突破,实践上要对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相关其他领域,如心理学、哲学等有高的外部价值。问题的意义是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它制约着选题的根本方向。(二)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选择的课题要以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这就是选题的理论基础。教育科学理论将对选题起到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的作用。没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选定的课题必然起点低、盲目性大。选定的课题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这是选题的实践基础。研究课题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经验同时又为课题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确定的依据。(三)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楚,范围宜小,不能太笼统。(四)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一是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实践、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还有科学上的可能性;二是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三是时机问题,选题要抓住关键性时期,有关理论、研究工具等条件发展成熟时才提出研究课题。三、课题研究的设计(一)教育研究假设1.假设的含义和作用(1)假设的含义: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好的、暂定的结论。(2)假设的作用:假设的功能主要在于它是理论的先导。假设能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并按确定目标选择研究方法和收集资料,指导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避免研究的盲目性。2.假设的主要类型(1)按照假设的形成逻辑,可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归纳假设是在观察基础上的概括,是人们通过对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料的观察得到的启示,进而概括、推论得出的经验定律;演绎假设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出发推出新结论,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联系的普遍性,通过理论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的假设。(2)按照假设有无方向性(或倾向性),可分为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研究假设陈述的是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或不同。在研究假设中,呈现出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两类。方向性假设指出相关或差异的特点,而非方向性假设只简单地指出哪里存在一个相关或差异。(3)按照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描述性假设处于科学探索的最初阶段,主要是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向人们提供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解释性假设是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指出现象质的方面,说明事物原因与结果的一种更复杂、更重要的假设,这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预测性假设是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它是在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3.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变量是指在质或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特征,或可以测量、操纵的条件和现象。作为研究理论具体化的研究假设正是由变量与变量间的关系所构成的,研究结果也正是基于对变量资料的分析得出的。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1)自变量又叫实验变量、刺激变量或输入变量。它是实验前假定存在的因果联系中的原因变量,也就是研究者施加于被试的可以操纵的教育影响,通过它的变化来引起其他变量发生变化。一项具体的研究可能只包含一个自变量,也可能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一个自变量可以影响一个或多个因变量。在实际的教育实验中,自变量往往就是那些改革措施,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内容、课程结构等。(2)因变量也称为效果变量、实验结果或输出变量。它是实验前假定存在的因果联系中的结果变量,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在教育实验中,因变量一般表现为学生的发展,是经过自变量的作用后产生变化的知识、能力、态度、兴趣、情感、意志以及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在教育实验中产生的新教育方法、教学模式、课程等方面的优化,也属于因变量。(3)无关变量也称为干扰变量、控制变量、无关因素。它是指教育实验中除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以外的其他一切变量。因它与实验目的无关,与实验所要检验的、被表述为假说的因果关系也无关,故称其为“无关变量”。之所以称其为“干扰变量”,是因为这些因素虽然在实验研究人员所要探讨的因果关系中既不是原因变量也不是结果变量,但它们对于结果变量(因变量)可能产生影响,因而可能会干扰研究者对自变量的操纵和对因变量的观测,从而干扰实验研究本身的效果。之所以称其为“控制变量”,是因为它对实验效果具有干扰作用,因而需要研究者在实验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设法加以控制。实际上,研究中很难做到控制所有干扰,因此要集中考虑会影响实验因变量的主要因素,而对影响不大的因素可不予考虑。4.假设表述的规范性要求(1)假设必须说明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2)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3)假设必须是陈述句,不能是疑问句。(二)教育研究方案的制定1.选择研究对象(抽样)选择研究对象即选择教育研究的样本。(1)总体、样本、取样的基本概念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总体。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量称为样本容量。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在于,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做出结论。(2)选择样本应遵循四个方面的要求:①明确规定总体,要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明确总体界限;②取样的随机性,尽可能使样本保持与总体相同的结构;③取样的代表性,要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能代表总体;④合理的样本容量,既要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又要考虑实际收集资料的可能性,并使误差降低到最低限度。样本大小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研究的不同类型;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允许误差的大小;总体的同质性;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取样的方法。(3)取样的基本方法取样的基本方法包括简单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分层随机取样、整群随机取样以及有目的的抽样。①简单随机取样。简单随机取样是以随机原则为依据的最基本的抽样方法。按照概率论的原理,抽样时要尽可能使总体中的每一个基本观测单位都有均等的机会,有被抽中的可能,即总体中每个成员被选入样本的概率都不为零。简单随机取样的优点:可以保证全部标识的代表性;能够确定抽样误差的理论值;简便易行。它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的情况。简单随机取样的局限: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②系统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也称为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其操作方法是: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系统随机取样的优点:相比简单随机取样,抽样误差小一些;与分层随机抽样相比,更简单、更易操作;适用范围广,在抽样调查中常被采用。系统随机取样的局限:当总体的排列顺序与抽样间隔具有对应的周期性特点时,系统抽样会导致严重的抽样误差。③分层随机抽样。分层随机取样是指按某些特征,先将总体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即子总体),然后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从每个子总体中独立地抽取子样本的方法。分层随机抽样的优点:合适的分层抽样能有效地降低抽样误差。同时,分层抽样允许研究人员对抽样进行更多的控制,以自己的研究意图来确定每一层大约需要多少人。分层随机抽样的局限:要求对总体中各层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否则就难以进行科学分析。④整体随机抽样。整体随机抽样是指将总体划分成许多组或层,按照随机原则在组或层(整群)中抽样,抽取的整群全体成员均为样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把一个个整体进行编号,然后用随机、机械或类型取样方法进行抽取,它不是从整体中逐个地抽取对象,而是抽取一个或几个单位整群作为样本。整体随机抽样的优点:抽取方法简单,对抽取到的样本可以进行集中处理,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整体随机抽样的局限:整群抽样相对来说是一种粗糙的抽样方法,抽样误差较大。⑤有目的抽样。有目的抽样是指当不能运用随机抽样时,为了达到研究目的而选择一个样本的方法。有目的抽样有许多变式,应用变式的目的是在样本中获得信息丰富的单元。2.确定研究方法选择研究方法取决于研究目的。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多种方法中,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方法”,哪一种或哪几种研究方法对实现研究目的最有效,就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方法。在选择研究方法时,要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联系。教育研究的每类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及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能互相替代。在注意它们的独立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它们的联系,注意配合使用。还要考虑被试的特点、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然后再确定采用的具体方法。3.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是在进行研究设计基础上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面规划,对研究的各项主要工作进行安排。研究工作计划的完成,标志研究的构思阶段基本结束。(1)研究计划应回答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安排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如何搜集所需的资料;研究成果的形式以及如何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鉴定;研究人员的组织与分工及所需的研究经费等。(2)完整的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题目;对研究课题及意义的简要说明;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研究成果的预计价值及使用范围;经费概算以及需购置的仪器设备。(3)研究计划的格式不同形式的研究计划有不同的格式。专题研究计划的格式:研究的目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课题组分工情况;经费预算。教育实验研究计划的格式:绪言,包括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已有研究状况的陈述,有关文献的检索;研究的具体方法;总体和样本;研究设计;实验过程;数据分析的统计技术;时间安排;预算,包括人力、物力、设备及各种间接费用。研究生论文工作计划格式:论文的主要内容,内容提要,全文约两三百字;提纲,包括各部分的分论点、内容要点、论证方式;具体安排:包括研究过程、论文工作的阶段和内容等。四、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课题论证是为了避免选题的盲目性,它依据详实的资料,并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对选定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通过课题论证,也可以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创设落实的条件。课题的论证主要回答以下问题:(一)选题价值论证课题选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包括课题对教育实践进
本文标题:第2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1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