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及其影响文献综述
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及其影响文献综述何沛欣(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摘要:大学生逃课现象日渐严重逃课已然是普遍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习风气。逃课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大学生不逃课是件奇怪的事”,如今像这样的话语在大学校园里极为流传。为了解大学生逃课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了此次调查活动。关键词:大学生逃课现象、大学生逃课原因、大学生逃课现象改善办法自从各大高校开始扩大招生开始,我国每年的大学生的数目每年跃增。大学生已由原来的社会上的“天之骄子”,变成了“毕业意味着失业”的苦境。在这个时候,就业对于众多的大学生而言是个严峻的挑战。让人不解的是,在这种恶劣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群体不仅没有出现大家争先恐后地学习,反而出现了猖獗的逃课现象。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逃课问题,我们查阅了相关文献,为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以及拓欢自身研究的思路,现将文献阅读的所得总结如下。一:概念界定(什么是逃课?)大学生逃课有显性逃课和隐形逃课之分。显性逃课是指学生直接不出席上课的旷课行为。指大学生在没有通过请假的情况下不去上课的行为。隐性逃课是指学生隐虽然没有旷课现象,但是在课堂内并不认真听老师讲授知识,而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无视课堂和教师的存在。社会心理学家季亚钦科定义逃课概念:学生在未请假情况下,没有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去上课的旷课行为。Q:因急事刚不上请假,后来补上假条的是逃课吗?A:视为旷课,原因是没有请假。无视课堂纪律。论文中也提到了,显隐性逃课的特点。1.显性逃课与隐形逃课现象存在年级上差异,逃课率与年级增长呈正相关性。调查显示:大一学生逃课率为12.4%,大二为24.3%,而大四学生逃课率竟高达50.5%。2.逃课率在性别上存在差异,一般来说,男生逃课率要普遍高于女生。3.逃课率在专业上也存在差异,总体上文科类学科逃课率要高于理工类。据相关调查显示,文史类逃课率为38%,比理工科类逃课率高出12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学生对逃课的课程是有选择性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已成为很多学校的普遍现象。4.大学的层次与学生逃课的比例成反比。调查表明,层次越高的学校,大学生逃课的比例越低;层次越低的学校,大学生逃课的比例越高。重点院校,逃过课的学生占50%以上,经常逃课的学生为6%左右;一般本科院校,逃过课的学生占67%左右,经常逃课的学生占10%左右;高职高专,逃过课的学生在80%以上,经常逃课的学生在15%以上。二:大学生逃课成因在笔者所涉及的这70术论文中,都在不同程度涉及到逃课原因分析这方面。主要原因归纳如下。学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正确学习观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责任感使命教育监督检查惩治制度考试制度校风不好,没有学习的氛围、课程设置不合理,和高职教育目标相背、学校硬件不达标,造成学生“集体逃课”、高职院校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学生逃课。社会:暴力、色情充斥着网络,QQ、电游使青年人乐此不疲、沉溺忘返家庭、同辈群体的压力就业竞争社会舆论从表面上看,大学生逃课行为无非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好,学习纪律观念差。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学生逃课现象的普遍存在,无不与学生个性的不同、学校教学管理的不足、社会各种环境的差异等多种因素存在关系。现在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较为普遍。考证热、考研热、毕业生提前离校找工作、专业的差异是大学生盲目逃课的一大原因。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教师授课水平的差异,成为大学生逃课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大学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逃课。学生中不同的家庭背景也是逃课不容忽视的原因。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有家庭背景,就业方便,经济上没有任何压力,“60分万岁”的思想在头脑里跟深蒂固,对学习没有多少兴趣,只是为一张文凭而来,于是逃课上网、睡觉、打牌成为其生活的重要部分。克服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对策则从改革大学招生模式,逐步实现“先统后分”的招生方式,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改革考试制度,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加强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就业教育应成为高校的一门课程。从高校扩招的影响后果和高校教育体制的缺陷作了分析。教师: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包括课程难度)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逃课学生的态度考试方式业务素质驾驭课堂的能力部分教师业务素质偏低和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不高,教师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讲述了目前高校的现状。学生自身:学习态度对所学专业、课程不感兴趣以考研躲避上课不适应大学生活缺乏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考证热社团活动睡懒教玩游戏更喜欢自学个人影响因素是逃课的内在原因分为逆反和从众心理明显、学习动机与兴趣缺失、学生群体规范作用弱化、学生价值取向偏离、教师与学生对逃课归因的偏差。社会因素是高校课堂冷漠现象的外在因素,它的影响特点是潜移默化,主要分为大众传播媒介消极影响、高教体制的缺陷(这是造成课堂冷漠最主要的原因)。三:大学生逃课的影响:下面分别对家庭和社会因素做一个简单总结:家庭因素的影响:(1)家庭挫折或重男轻女的思想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他们性格中的自卑和厌世感。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关爱,可是大学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师生之间距离大沟通不足,大学里的冷遇使他们产生厌学、逃课思想。①(2)家庭经济条件:条件困难的家庭造就打工兼职的选择,影响正常学习上课。而对于富裕的孩子而言,前途是父母为自己铺好的,他们抱着“读书无用”论,逃课也成为理所当然。②社会因素的影响:(1)网络的影响。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在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其消极的一面也无孔不入地渗入大学生的生活中,使他们沉溺忘返。③(2)西方文化的冲击。伴随着改革开放,一些西方文化也开始影响并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高校成为前沿阵地。④(3)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使某些自制力差的大学生,难以抵制诱惑,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业,产生逃课的想法。⑤(4)社会就业压力。由于我国用人体制的变化,市场的发展,成绩与就业在某些方面不再直接挂钩。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的行为呈现一定的盲目性,主要表现为四大盲目性:盲目考证;毕业生盲目考研;毕业生盲目提前毕业;盲目放弃。⑥其他几篇也是从这几个方面阐述。四:应对逃课的策略分析了解问题现状和分析问题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在笔者收集到的32篇学术论文都在分析逃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的措施,提出的应对措施基本相似。王益民在《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成因与对策》一文中,对这个问题提出了5点建议。具体为:(1)明确培养目标,营造校园文化。(2)紧抓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3)指导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4)加强校内学术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5)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黄萍在《高校学生逃课现象剖析及解决对策》一文中提出6点解决方法:(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2)实行弹性学分制;(3)改进教学方法;(4)改变考试方法;(5)严格学生的考勤制度;(6)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其次,对于其他学者所提出的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从学校方面看:(1)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体制,更新教育观念,实施主体教育和个性化教育。(2)树立良好学风,开拓研究性大学。(3)改革相关制度,包括招生录取制度,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助学贷款制和担保制等。(4)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育与教学管理。(5)深化教学改革,改革课程体系,改变落后的课程安排,合理安排课程。(6)改革考试方法,重塑评价体系,建立一个模糊化、开放式的评价体系。(7)为教师创造进修机会,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提高待遇。(8)加强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使就业教育成为高校的一门课程。2.从教师方面来看:(1)教师要塑造完善的自我形象,作为辅导员的老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2)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业务素质。提高自身的教授水平。(3)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4)改善师生关系,增强与学生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友谊。3.从学生自身来看:(1)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2)明确学习动机和目标,培养专业品质。(3)增强团体意识,健全身心品质。(4)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确立新的奋斗目标。(5)激发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在上文的对逃课原因归纳中谈到有学者从心理因素分析了逃课的原因,所以同样的有学者从抓住学生的心理出发,来探索解决逃课问题的有效措施。刘晓培、欧潮海在他们的《大学生逃课现象剖析与对策》一文中,在对心理因素的分析基础上提出:(1)全方位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悦纳”课堂。这是为了形成课堂上的良性互动,教学相长,教学相乐。(2)从“心”入手,对学生逃课进行教育引导。(3)注意改善外部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外部诱惑,专心学习,专心上课。从以上归纳我们可以看出,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应对措施是很多的,他们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这些解决对策指向具有双重性,既有针对影响逃课的外在因素而提出的对策,同时也有针对内在因素即学生主体本身提出的对策,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双重性的结构绝非均衡的,相反,它带有一种严重的非均衡性的特点。针对外在因素提出的对策数量远远超过针对内在因素而提出的对策数量,把重点放在了解决教师素质、学校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等问题,对于学生主体本身应该如何去做的研究和指导不够详尽和深入。[参考文献][1]冯焱.大学生逃课现象刍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9).[2]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社会青年研究,2001(3).[3]胡彦.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教育艺术[J],2005(11).[4]王益民.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1(3).[5]刘晓培,欧潮海.大学生逃课现象剖析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1).[6]李娟.大学生逃课心理分析[J].特别关注.[7]董晓娟.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5(11).[8]徐振岐.大学生逃课原因及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2006(20).[9]洪建设,郑楚如.大学生逃课在现行教育体制层面上的几点思考[J].青年探索,2001(1).[10]陶爱萍.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反思[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11]程芳玲,杨百勤.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及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4(4).[12]李秀梅,石岩.剖析大学生逃课现象,加强学风建设[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3]周凌云.从学习动机目的入手,巧解大学生逃课难题[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4]陈刚,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动力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8).[15]黄彬,大学生逃课的社会成因及矫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5).[16]张韦韦.逃课,给大学管理上了“头痛”的一课[J].教育与职业,2007(1).[17]刘长江,乔雄.浅淡大学生“逃课”现象[J].现代企业教育,2006(17).[18]赖泽源.高职院校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及对策[J].网络科技时代,2007(2).[19]黄萍.高校学生逃课现象剖析及解决对策[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1).[20]赵新峰,胡晓灵,常瑾.高等教育合同的特殊性与大学生逃课行为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叶继林,陈方前,对大学生逃课的几点思考[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2]乔颖,李涛,田杨.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与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3).[23]田正学,王小兵,王羚又,李英平,徐彦,唐樵,张艳,周仲渝,李丽杰,高薇.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24]李介,王雄雄.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5]程芳
本文标题: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及其影响文献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1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