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
1龙岩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专业:对外汉语作者:陆雪梅指导教师(职称):兰寿春(副教授)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二日2龙岩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中文题目: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外文题目:OnStructureFeaturesinthe1962EditionofYueOperaADreaminRedMansions学生姓名陆雪梅学号2012014523院系专业文学与传媒学院班级对外汉语学生承诺我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本人毕业论文(设计)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均为本人观点,不存在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的情况。如有违规行为,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学生(签名):年月日3龙岩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2015年9月22日论文(设计)题目: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姓名陆雪梅年级2012级所在院系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对外汉语指导教师兰寿春开展本课题的意义及工作内容:本课题拟对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红楼梦》原著的结构与越剧版的结构进行比较。希望本课题的开展能够对越剧版《红楼梦》的研究有所裨益,为《红楼梦》以及越剧的推广普及有一定的帮助。总体安排及进度:2015年7月---8月:收集资料,确定选题,整理资料和读书笔记;2015年9月:拟定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2015年10月---11月:撰写毕业论文并交付指导老师审阅修订;2015年12月:论文定稿,上交材料,完成答辩。课题预期达到的效果:希望通过对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结构特征的研究,能够对越剧版《红楼梦》的研究有所裨益,为《红楼梦》以及越剧的推广普及有一定的帮助。指导教师意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从结构入手把握戏剧的创意与特征,方法可行,资料充实,可以开题。签名:4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文学与传媒学院12对外汉语2012014523陆雪梅指导教师兰寿春【摘要】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一经播出便获得空前的成功,主要应归功于它的开放式结构的设置。相对于小说版结构的复杂,越剧版结构的成功在于它于开放式结构之内大胆的进行人物情节选取、场面安排和矛盾冲突设置,既符合戏剧结构的完整性,又符合情节的整体一致性。【关键词】越剧;《红楼梦》;结构类型;矛盾冲突戏剧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在表演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品必须依靠演员的表演以及音乐、道具等来获得表演效果。而戏剧结构作为戏剧作品的骨架,铺排情节、渲染情绪的逻辑框架,它安排了一部作品故事如何发生、发展和结尾。所以一个严谨而精巧的戏剧结构才能在有限的时空里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展现人物之间复杂的纠葛以及揭示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徐玉兰和王文娟两位越剧表演艺术家所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是由剧作家徐进于1958年所编写的一出越剧剧目。它首次将整个红楼梦的故事相对完整的敷衍成戏剧,在越剧本身语言的特色上,以优美的台词、唱词、细腻的表现手法及丰富的人物个性塑造将1962年版的越剧电影《红楼梦》诠释的淋漓尽致,使这部风华绝代的作品成为后世难以攀越的一座高峰。此外,这版《红楼梦》不但是越剧中的经典作品,也是“红楼戏”中的经典作品。笔者从小就看过这部作品并非常喜欢,不过现在的人们大多都对戏剧不感兴趣了,因此这部经典之作越来越少人知道。之前看到一篇文章篇名为《缺少经典的熏陶,人生是不完美的》,因而萌发了写作这篇论文的想法,希望现在的人们能放下浮躁的心,阅读经典,感受经典。在1962年越剧版《红楼梦》问世之前已有不少《红楼梦》的戏剧改编作品,仅越剧这一剧种来看就已出现有1937年越剧艺人支兰芳演唱的《黛玉葬花》、1944年雪声剧团推出的《林黛玉》、1945年芳华越剧团推出的《红楼梦》以及1947年玉兰剧团江凤、何猛铎编剧的《红楼梦》等,但是它们的影响力都远不及1962年版。笔者认为,这种成功既归功于演员的出色表演外,也归功于剧本的成功。“红楼戏”盛行之后,学术界也相继开展对“红楼戏”的研究。从横向看,有研究者从小说《红楼梦》的改编及传播发展角度研究它的戏曲改编,或不同戏种间对“红楼戏”的不同演绎角度研究。从纵向看,有研究者从历代改编者的改编作品间的异同、优劣角度研究。但是,他们都不是深入具体的研究论述某一剧作品,更没有专门研究越剧作品,因而对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也基本是一笔带过。所以此版《红楼梦》出演至今以赏析类影评居多,而研究论述类作品寥寥无几。佟静的《《红楼梦》越剧改编研究》专门研究了越剧这一剧种对《红楼梦》的改编,在其文章中将《红楼梦》越剧改编划分为四个时期:民国时期、1945年至1954年期间、1955年至1965年期间以及1978年至2014年期间。虽然在其第三章第三节、第四节中集中从唱词方面论述了徐进改编版《红楼梦》,然而没有深入研究论述它的结构。因此,本文着重从结构类型以及人物情节、场面安排等方面研究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一、剧本创作基础及创作意图与许多姐妹艺术一样,越剧也是在时代变革的大潮流中通过广大艺人们的艰苦奋斗创造产生的。[1]17-23在越剧百年风雨历程中,历经了“的笃班”、“小歌班”、再到“绍兴女子文戏”,姚水娟、袁雪芬等越剧艺人团结大批知识分子进行越剧改革。越剧《红楼梦》的成功是偶然也是必然,首先,5在越剧改革的特殊时期,它的反封建精神正响应了“新越剧”的号召,其次,在越剧改革时期招揽的大批优秀剧作家为越剧《红楼梦》的成功改编提供了可能性。下文将从特殊的社会环境——越剧改革时期、优秀的编剧作者——徐进,以及徐进改编《红楼梦》的意图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一)特殊的社会环境越剧版《红楼梦》的编剧作家徐进(1923年-2010年)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越剧编剧,在成为越剧剧作家之前他只是一个西药店的伙计,抓住越剧改革的契机从而进入越剧艺术的团队。在越剧还未开始改革之前,二十世纪初的戏班社会地位低下,演员没有人格的尊严,戏班老板纯粹为了挣钱而逼迫演员出演。因此,演出的内容不但难以表达人民的心声,而且大多数都与社会无关,甚至有些剧目低级、庸俗、荒诞无趣。而此时的进步话剧工作者却与此相反,创作了大量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正是由于社会的黑暗、旧戏班的压迫、越剧自身的局限和进步文艺的影响等因素的影响,1942年越剧开始改革。“新越剧”编演新剧目,要求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幕表制;内容大都是提倡宣扬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爱国思想;唱腔方面,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表演方面,结合话剧、电影真实、细致地表演方法和昆曲、京剧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形成自己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风格。[2]76-77此时,旧式的文艺工作者已不能满足“新越剧”的需求,应改革需要,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等大量招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徐进在笔试中才压群雄,夺得头筹,以“状元公”的身份成为越剧作家。(二)优秀的编剧作者我们说徐进是凭借越剧改革的机会成功进入越剧创作的团队的,当然,作为一个“百年越剧特殊贡献艺术家,”他的成就不可能仅仅止于《红楼梦》,除了《红楼梦》,还创作了大量的像《秋海棠》《浪荡子》《沙漠王子》《木兰从军》《葛嫩娘》等优秀剧作,并参与整理、改编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盘夫索夫》《劈山救母》等多部作品,他还和谢晋一起创作了描写越剧艺人生涯的电影《舞台姐妹》。这位深受广大越剧爱好者爱戴的杰出的剧作家既非家学渊源、书香门第出身,也无名师传授、高等教育之类背景。那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是如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编剧作者的呢?首先,我认为离不开他的成长环境。徐进1923年出生在浙江慈溪,那是越剧的发源地。心理学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就包括环境,徐进在这样一个越剧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成长,自然耳濡目染,受其影响,越剧细胞是长在他身体里的一部分。其次,他具有基础的古典文学功底,徐进先生自己说过:“我读小学时,有两个‘偷’,一是偷看戏······一是偷看书······”少年徐进经常偷偷翻读父亲的藏书,诸如《三国》、《水浒》、《石头记》等等,虽然当时并不能看懂,但正是那段时期是他古典文学启蒙时期,开始着手改编《红楼梦》之后徐进先生又在已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原著,所以,他对《红楼梦》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最后,徐进博采众长,向各种已有“红楼戏”剧目学习。在越剧改编版之前,已有各种京、锡、川、鼓词等剧种改编本,作者吸收前人的教训,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在各项条件成熟的情况下,62年版《红楼梦》出演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三)戏剧创作的意图徐进先生曾明确表示改编《红楼梦》的意图是想以宝黛爱情的毁灭来揭示封建势力对新生一代的摧残和束缚。在回忆他的编剧生涯中曾提到要感谢党对戏曲作家的培养,他尤其要感谢前华东戏曲研究院的领导伊兵同志。伊兵同志曾反复叮嘱他说“作为戏曲作家,你必须打好来两个基础,一个是十分丰富的中国民间文学的基础,另一个是非常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而这两方面,你都是很不够的。”从那以后徐进先生就将重点放在创作好《梁祝》和《红楼梦》这两个戏上面,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掌握《梁祝》这一民间传统戏和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精髓。所以,可以说提高自身的素养是作者开始创作《红楼梦》的初衷。但是,当徐进先生开始创作改编后却遭遇重重困难,首先,伊兵同志对于他改编《红楼梦》的不看好;其次,面对《红楼梦》这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他无从下手;再者,没有合意的演员可以演。面对重重挑战,首先站出来的6便是林黛玉的扮演者王文娟,她干脆的回答:“林黛玉我来演,演不好,头砍给你!”从这以后,作者改编《红楼梦》的初衷已经不仅仅是用来来提高自身的素养了,而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想改编好《红楼梦》。二、戏剧结构的成功之处从小说到戏即是从一种文艺形式到另一种文艺形式,其间差异甚大。《红楼梦》全书素材十分丰富,戏却没有如此大的篇幅,所以只能根据戏的需要,从大处着眼,选取一些主要人物、事件入戏,使尽其用,在结构时要既大胆又细心地去剪裁小说,调用素材,组织剧情,围绕宝黛的爱情塑造人物形象,发展剧情。徐进先生在改编的实践中总结出几点体会:一是戏曲布局既要参照小说布局,又要跳脱其外;二是改编成戏时,须把小说人物高度精炼集中;三是精选事件、情节。总之,徐进先生在改编过程中对结构的总体把握、人物情节选取与场面安排和矛盾冲突的安排,达到了无损原著传其精神的要求。(一)开放式的结构类型对于艺术作品来说,结构至关重要。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用“活的生物”和“有机体”来形容结构,人物无论是“活的生物”还是“有机体”都是按一定规律排列各部分,这种暗喻充分说明了结构的重要性。62年版《红楼梦》的结构是沿用中国戏曲大多数剧目使用的开放式结构,遵循“有戏则长,无戏则短”的原则铺展剧情,从小说中选取适合剧情需要的情节按照时间的顺序结构到一起。曹雪芹结构小说独具匠心,小说艺术形象众多,头绪纷杂,由无数生动的细节组成。但是戏的结构和小说不同,戏需要高度集中和生动的戏剧情节以及场次连贯,一气呵成。而且,戏受着舞台的严格约束,所以改编时必须要考虑能让没读过小说的人也能看懂戏。[3]28-37徐进在改编时虽然是大幅度删减,但是大体上还是参照小说的布局按时间先后顺序布局。首先,62年版《红楼梦》以《黛玉进府》作为开端部分,通过黛玉的视角简介、清楚、明白的向观众一一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贾府)、原因(黛玉丧母,投奔外祖母),人物以及各人物之间的关系。戏剧的开端通常分为静开场和喧开场,以《黛玉进府》开端是使用了静开场,一开场便引导观众静下来进入剧情,观众随着黛玉的眼光观察贾府的环境、人物。黛玉缓步步入贾府时她是一个“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的寄居之人,看过了贾母的怜惜、王夫人的怜惜和凤姐的奉承之后,最后才让男女主人公相见,这一安排使观众自然而然的将注意力全都放在他们身上,一句“这个妹妹,我好像曾看见过的”让他们的爱情备受观众期待。其次,从《读西厢》到《游园葬花、试玉》是整个故事
本文标题: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34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