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
本专题内容考试大纲考点搜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性质、评价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斯大林模式”①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②农业全盘集体化③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表现及评价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评价②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评价③苏联解体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___________扼杀在摇篮中。(2)国内被推翻的_______________在各地发动叛乱。(3)1918年帝国主义干涉者联合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有哪些(1)农业:实行___________。(2)工业:企业一律_________,实行高度集中管理。苏维埃政权地主和资产阶级余粮收集制收归国有(3)产品分配上:取消_________,实行实物配给制。(4)实行成年人___________。3.性质:苏俄在战争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_______非常措施4.影响(1)积极。①适应了_________,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②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2)消极: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_________的反对。自由贸易劳动义务制军事性战时需要广大农民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_________________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2.内容(1)农业:以___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_______的形式,实行_____________。(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_________。(4)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的工资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固定的粮食税租借制国家资本主义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按劳取酬3.性质:向_________过渡的正确途径,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是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4.影响(1)经济。①其实施受到了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调动了人民的___________。②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_______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③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初步好转。(2)政治: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巩固了_________和苏维埃政权。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工业化工农联盟【误区警示】苏俄新经济政策之“新”是指利用商品市场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但罗斯福新政之“新”是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二者性质不同,发展经济的手段不同。三、“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有哪些(1)1924年1月,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2)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_________的落后的农业国。(3)为了加强_________以维护_________。(4)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_________基础,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机器装备国防力量民族独立物质技术2.形成过程(1)工业化。①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实现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②1926年起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③1928年起,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___________。④优先发展_______,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重工业工业化(2)农业全盘集体化。①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_______的方针。②1929年下半年开始,至1937年实现___________。③农业集体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的_______,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④对富农的财富和_________进行剥夺,1932年底消灭了富农阶级。3.确立标志:1936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集体化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生产资料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4.※“斯大林模式”具有哪些内容(1)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它排斥_________,由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2)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又集中于_______一人手中。(3)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对_______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靠_______________来管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市场调节斯大林斯大林行政干预的手段5.※“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产生了哪些影响(1)经济: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长期片面优先发展_______严重影响了_____________的发展,压抑___________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2)政治: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破坏了___________。(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学术及艺术创作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史论要旨】“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企业民主和法制地方和四、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①20世纪50年代,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显现。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契机。斯大林模式(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有哪些?①农业方面。Ⅰ.改变_________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_______。Ⅱ.削减农业税,提高_________的收购价格。Ⅲ.大规模开垦荒地和_________。②工业方面:对_____________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③政治方面: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大规模平反_________活动。过分集中自主权农副产品种植玉米工业管理体制冤假错案(3)评价。①积极方面: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苏联_____________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②消极方面: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社会主义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____________”,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2)结果。①冲击了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苏联的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增强,成为超级大国。②由于没有改变优先发展_______的政策和过分追求稳定,苏联陷入困境。新经济体制经济管理体制重工业3.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①经济:制定“_____________”,试图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②政治:提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_______、公开性”;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_______。③国家结构: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公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苏联由联盟变成了邦联。加速发展战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化多党制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2)结果。①经济改革措施难以奏效。②政治改革从根本上动摇了___________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③民族问题日益尖锐,_____________愈演愈烈,苏联最终解体。4.苏联解体(1)_____________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各共和国纷纷(2)宣布独立。(2)1991年12月21日,《_____________》签署,苏联完全解体。苏联共产党民族分裂运动“八一九”事件阿拉木图宣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苏联(苏俄)1917年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通过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确立斯大林模式,成就与失误并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未能清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确立新体制体制改革改革失败苏联解体【知识导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阅读以下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列宁《论粮食税》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1.结合材料一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一信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提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2)该政策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如以极低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由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3)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战时政策往往是出于应急目的,一般不适应和平时期的情况,大多只是一种临时办法。【师生互动】理解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提示: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提示:(1)不同点①目的不同:前者目的是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目的在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②措施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农业方面;后者侧重于对工业的调整。③手段不同:前者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后者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④特点不同:前者是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后者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相同点①都是两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②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两国当时的实际需要。④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拓展延伸】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材料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球通史》解读: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新经济政策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材料表明苏俄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材料一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苏联的共产主义》材料二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特点。提示:(1)原因①外部因素: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②内部因素:经济——小生产者占优势,经济文化落后;政治——过渡时期斗争激烈,政治环境险恶;思想文化——长期的专制统治遗留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迷信传统。③个人因素:斯大林个人因素及错误的理论指导和国内的政治斗争也起重要作用。(2)特点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
本文标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76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