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选用教材名称:《统计学原理与实务》选用教材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选用教材作者:徐静霞选用教材版本及出版时间:第一版、2012年1、(专、本)什么是统计分析报告?其作用是什么?统计分析报告是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反映及研究社会经济现象、表述统计分析结果的书面形式。(2分)作用: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2分)企业实现统计监督的重要工具;(2分)传播统计信息的有效工具;(2分)衡量统计工作水平的综合尺度。(2分)考查知识点:理解统计分析报告。2、(专、本)统计分析报告的类型有哪些?答:计划性统计分析报告。指检查旬、月、季、半年和全年计划执行情况的定期分析报告。(2分)综合性统计分析报告。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报告。(2分)专题性统计分析报告。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某一方面、某一项指标或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的分析报告。(2分)预测性统计分析报告。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前景进行估计或预测的报告。(2分)资料性统计分析报告。以提供统计资料为主并附有简要说明和分析的统计分析报告。(2分)考查知识点:统计报告类型3、(本)编制统计分析报告的步骤是哪些?答:针对需要选题。(2分)拟定分析提纲。(2分)搜集资料和掌握情况。(2分)对资料审核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2分)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措施和建议。(2分)考查知识点:编制统计分析报告。4、(专、本)统计分析有哪些特点?答:实证性、总体性、鲜明性、时效性。(每点2.5分)考查知识点:统计分析报告特点。5、(专、本)什么是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有哪些分类?分别是什么含义?答:对比分析法是根据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把有关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以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及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4分)对比分析法分为纵向对比分析法和横向对比分析法。(2)纵向对比分析法是指现象自身有关统计数据之间的比较分析,如与计划数据对比,与上期数据对比,以反映计划完成程度,并进一步分析完成或未完成的计划原因。(2分)横向对比法是指现象之间的对比法分析,如同类对象在不同空间的对比、不同类对象之间的对比法分析和部分与总体的对比分析。(2分)考查知识点:对比分析法。6、(专、本)对比分析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要注意统计数据之间的可比性;(2.5)用绝对数不能比较时,要考虑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进行比较;(2.5)不仅要单项统计数据对比,而且应当用多个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对比,方能得出全面的认识;(2.5)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2.5)考查知识点:对比分析法。7、(专、本)动态分析法的含义是什么?有哪几种分析方法?答:动态分析法是一种分析各个时期现象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发展过程,认识其发展规律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4分)动态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长期趋势分析的预测方法,主要是对原有的时间数列进行修匀,以便明显地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2分)中短期趋势的预测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增长速度进行短期经济预测和利用平均增长速度进行中期经济预测;(2分)季节变动分析与预测。(2分)考查知识点:动态分析法。8、(专、本)什么是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有哪些类型?答:因素分析法是指根据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客观经济联系,剖析制约现象总变动的诸因素的变动及其对总变动影响程度的分析方法。(2分)因素分析法包括指数分析法、相关联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和总和因素分析法。(8分)考查知识点:因素分析法。9、(本)什么是总和因素分析法?有哪些计算方法?答:总和因素分析法就是指用来分析各个相加因素变动对现象总体变动的影响及以下程度。(4分)两种计算方法:差额分析法。某些因素的报告期绝对量与基期绝对量的离差与基数对比,确定某因素变动对现象总体变动影响程度。(3分)比重分析法。根据某因素在基数中所占的比重与该因素报告期与基期的相对离差,确定某因素变动对现象总量变动的影响程度。(3分)考查知识点:总和因素分析法。10、(本)什么是平衡分析法?典型的平衡分析法有哪几种?答:平衡分析法是利用各种数量平衡关系对总体进行分析的方法。(2分)典型方法:投入产出法,又称部门联系平衡法,是利用投入产出表来研究经济联系和经济结构的数量分析法。主要内容包括投入产出表和相应的数学模型;(4分)资金流量法,是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对全社会个经济部门之间往来活动进行核算的方法。(4分)考查知识点:平衡分析法。11、(本、研)统计综合分析中的高级分析方法有哪些?答: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2.5分)判别分析;(2.5分)聚类分析;(2.5分)因子分析。(2.5分)考查知识点:统计综合分析中的高级分析方法。12、(本、研)写作分析型统计报告时进行具体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答:从总体的各个方面来分解和比较;从结构上分解和比较,如产品结构、产业结构、重轻工业结构等;从因素上分解比较,如影响工业增加值的各种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从联系上分解和比较,如国内生产总值和发电量的联系等;从时间上分解和比较,如报告期和基期;从地域上分解和比较,如与别的地区的比较,与外省的对比等。(每点2分)考查知识点:分析型统计报告。13、(专、本)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要注意哪些问题?答:统计分析报告的选题;(2.5分)统计分析报告的取材;(2.5分)资料的收集;(2.5分)统计分析报告的结构安排及修改等。(2.5分)考查知识点: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14、(本、研)统计分析报告的选题要具备什么基本条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基本条件:有实用价值;有新颖性。(4分)原则: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选题;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来选题;根据本身的工作条件来选题。(6分)考查知识点:统计分析报告的选题。15、(专、本)什么是统计指数?有哪些性质?答:统计指数指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在数量上综合变动情况的相对数。(4分)指数性质:相对性;(2分)综合性;(2分)平均性;(2分)考查知识点:统计指数及性质。16、(专、本)统计指数有什么作用?答: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方向及变动幅度;(2.5分)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变动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2.5分)利用连续编制的指数数列,对复杂现象总体长时间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2.5分)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及测定。(2.5分)考查知识点:统计指数有的作用。17、(本、研)综合指数的编制有哪些特点?答:将不能直接相加的研究对象,通过引入同度量因素,可使之过渡到能够加总综合的价值指标;(4分)用两个不同时期经过加总综合后的价值指标进行对比时,通过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同一水平上,可以消除同度量因素的影响,从而单纯测定所研究现象的变动方向和程度;(3分)用综合指数法编制总指数,使用的是全面资料,没有代表性误差。(3分)考查知识点:综合指数的编制特点。18、(本、研)什么是时间序列?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可以达到什么目的?答:时间序列是指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一组数据。(1分)描述事物过去某一段时间的状态或某一时期发展的过程和结果;(3分)分析其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趋势揭示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3分)预测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数量大小。(3分)考查知识点:时间序列的作用。19、(本、研)时间序列的预测顺序是怎样的?答:(1)确定时间序列所包含的成分,即确定时间序列的类型;(2.5)(2)找出适合此类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2.5)(3)对可能的预测方法进行评估,以确定最佳的预测方案;(2.5)(4)利用最佳预测方案进行预测。(2.5)考查知识点:时间序列的预测顺序。20、(本、研)使用指数平滑法时,对平滑系数a的选择需要注意什么?答:(1)当时间序列有较大的随机波动时,宜选择较大的a,以便能很快跟上近期的变化,当时间序列比较平稳时,宜选择较小的a;(4分)(2)进行预测时,若较重视近期的数据,a可选择大一些;如果重视历史数据,a宜选择得小一些;(3分)(3)实际应用时,还应考虑预测误差,用误差均方来衡量预测误差的大小,确定a时,可选择几个a进行预测,然后找出预测误差最小的作为最后的a值。(3分)考查知识点:平滑系数的选择。21、(本、研)进行长期趋势拟合时要注意什么?答:(1)进行定性分析;(2分)(2)通过绘制散点图判断时间序列观测值随时间变化的大致类型;(2分)(3)根据数据特征来拟合模型;(2分)(4)分段拟合;(2分)(5)通过均方误差来确定适合的趋势线。(2分)考查知识点:长期趋势的拟合。22、(专、本)变量间的统计关系包括哪些?它们有什么联系?答:函数关系,表现为某一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而且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3分)相关关系,指客观现象之间其实存在的,但是数量上不是严格的对应依存关系。(3分)联系:有些函数关系往往因为有观测或测量误差以及各种随机因素干扰等原因,在实际中常常通过相关关系表现出来;(2分)在研究相关关系时,其数量间的规律性了解得越深刻的时候,则相关关系越有可能转化为函数关系或借助函数关系来表现。(2分)考查知识点:统计关系、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之间的关联。23、(本、研)如何测定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答:要判断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首先是定性分析,然后是定量分析。(4分)定性分析是依据研究者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客观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作出判断。(3分)定量分析包括使用相关表、相关图和相关系数来判断客观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3分)考查知识点:相关关系的测定。24、(本、研)相关分析中要注意什么问题?答:(1)相关系数不能解释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4分)(2)警惕虚假相关导致的错误结论;(3分)(3)正确区分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与相关程度强弱的关系。(3分)考查知识点:相关分析要注意的问题。25、(本、研)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有什么区别?答:(1)在相关分析中涉及的变量不存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划分问题,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而在回归分析中,则必须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分析的目的,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划分,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4分)(2)相关分析主要是通过一个统计量即相关系数来反映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大小,由于变量之间是对等的,因此,相关系数是唯一确定的。而在回归分析中,对于互为因果的两个变量则有可能存在两个回归方程;(3分)(3)在相关分析中所有变量必须是随机变量,而在回归分析中,自变量是给定的,因变量才是随机的,即将自变量的给定值代入回归方程后,所得到的因变量估计值不是唯一确定的,而会表现出一点的随机波动性。(3分)考查知识点: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26、(专、本)什么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有什么作用?答: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成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1分)统计分组的意义在于:划分现象的类型并反映各类型组的数量特征;(3分)按照某一标志将性质不同的单位进行分组,就可以计算各组的数量特征在总体中所占比重,以说明现象的内部结构;(3分)通过分组可以揭示现象与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3分)考查知识点:统计分组的含义及作用。27、(专、本)常用的标志变异指标有哪些?各指标的作用和局限怎样?答:极差。指一个数列中两个极端值之间的差异,它是测定标志变动程度的一种粗略方法,计算简便,易于理解,但它只受极端值的影响,测定结果往往不能反映数据的实际离散程度。(2分)四分位差。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在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方面比极差准确,有较高的稳定性,也可以计算存在开口的组距数列。但它也只由两个标志值确定,不能充分利用数量的全部信息,无法反映标志值的一般变动。(2分)平均差。指各单位标志值对平均数的离差绝对值的平均数,它包含了一组数据所有变量值变动的影响,对全部数据的离散程度有比较充分的代表性。平均差以离差的绝对值来表示总离差,这就使得平均差的计算在数学处理上有一定困难。(2分)方差和标准差。克服了平均差的计算中取绝对值的不便于代数运算的不足,充分利用了数据的全部信息,能很好的反映出数据的离散程度。(2分)变异系数。可以消除不同总体之间
本文标题:统计分析题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02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