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一、“十五”回顾“十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撤二建一”后的黄浦区提出的“功能重塑、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倍增效应”的要求,围绕“初步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城区繁华、环境优美、高度开放、功能完善的特大型国际城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总体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增强核心竞争力这一主线,发扬“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预期目标和任务,为黄浦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1、总体实力大幅提升,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十五”以来,围绕“以现代服务业为先导,以商旅文结合为基础,以房地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完善城区功能,全区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1)增加值:2005年预计达到110亿元,年均递增10.2%,完成“十五”计划预测指标的110%。(2)区级财政收入:2005年达到38.68亿元(新口径)。(3)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十五”期间累计达到397.7亿元,完成“十五”计划预测指标的132.6%。(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5年预计达到170亿元,年均递增7.9%,完成“十五”计划预测指标的114.9%。(5)职工年人均工资:2005年预计达到2.49万元,年均递增13.6%,比“十五”计划预测指标高8.6个百分点。2、旧区改造快速推进,城区面貌明显改善“十五”期间累计拆除旧房230万平方米,完成计划目标的115%,其中拆除旧里162万平方米,5万余户居民告别了旧居。区域内房屋累计竣工面积预计达到429.2万平方米,完成计划指标的142.2%,其中住宅竣工219.4万平方米。全区绿地面积达到116.6公顷,比“九五”期末增加37.95公顷,完成“十五”计划目标的101.4%。其中公共绿地面积82.8公顷,增加26.4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5平方米。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成效明显,西藏路综合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复兴路越江隧道提前通车,轨道交通4号线和8号线站点建设稳步推进,停车诱导系统建设如期完成。外滩、南京路、人民广场、老城厢、现代聚居区“五大功能区”建设初具规模。实行“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发展方针,加大了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的力度,城区综合环境与人民群众居住条件逐步改善。3、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行政效能有了明显提高。通过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加强企业服务中心、市民接待服务中心、网上企业服务中心等建设,努力改进行政工作方式,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拓展了服务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加大了财政资金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基础性、公益性领域的投入。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实施“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通过理顺劳动、资产和管理关系,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考核机制,企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创新活力逐步增强。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式,推进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国资收益收缴试点工作。非公经济加快发展,已逐步成为拓展城区功能、创造就业岗位的生力军。发挥黄浦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优化招商引资结构。引进一批全球行业领头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以不同形式入驻的全球500强企业已达到61家。“十五”期间累计引进内资预计达到325.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预测指标的216.8%;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预计达到11.7亿美元,完成“十五”计划预测指标的130%。4、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整合创新成效明显按照调整布局、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制定并实施社会事业功能布局规划,不断探索社会事业管理新机制,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努力贯彻“科教兴市”主战略,科技创新、高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较大进展,电子政务框架基本形成。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建成集九年一贯制学校、轮滑馆等为一体的黄浦学校,扩建大同中学和格致中学。发挥“文化娱乐综合试验区”的优势,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和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开展以广场文化活动为主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南京路、豫园“天天演”、“周周演”形成亮点。推进医保改革和“三医联动”改革,健全三级预防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完成区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实施“人人运动计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区第二届运动会顺利举办,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在十届全运会上为上海夺得5.5枚金牌,并在十二届市运会囊括了全部六项第一,在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第九届亚洲轮滑锦标赛上代表上海和中国取得优异成绩,体育中心结构封顶。5、社保体系逐步完善,稳定机制日益健全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上下联动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健全了“政府救助、群众互助、社会援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机制,深入开展“创业在黄浦”活动,发挥新经济组织、非正规劳动组织的作用,积极扩大就业渠道。建立劳动监察大队,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进一步完善帮困救助机制,发动各方积极参与,落实助困、助学、助医、助业措施,切实做好帮困送温暖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在全市率先建立了街面、社区和小区三级网格化巡逻制度,预防和打击犯罪活动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的光荣称号。6、积极弘扬黄浦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深化文明城区创建活动,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在巩固和发展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和市文明城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2004年提出并着力推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完善以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企事业单位为载体的终身教育体系,扎实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深化城区思想道德建设,相关课题成果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论文奖。深入开展“法德伴我行,诚信在黄浦”主题教育活动,在培育塑造上海城市精神中进一步弘扬“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黄浦精神,实现了全国“双拥”模范区“五连冠”,再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光荣称号,9个街道均已建成市级文明社区,建成全国文明单位1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个,市级文明小区101个,市级文明单位99个。(二)基本经验“十五”以来,黄浦区发展的基础日趋坚实,发展的环境日趋优化,发展的动力日趋增强,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充分证明市委、市政府关于“撤二建一”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也离不开全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回顾“十五”期间黄浦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体会。1、注重规划先行,增强工作的科学性“撤二建一”之后,从黄浦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黄浦区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了《上海市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黄浦区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和任务》、《黄浦区总体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既符合上海整体发展战略意图,又反映黄浦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规划,形成了前瞻性强、定位准确的发展战略,科学有效地引导了城区的开发与建设,把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在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进程中体现了自身的地位和作用。2、注重结构调整,提升区域发展能级把加快经济建设作为黄浦发展的第一要务,完善城区功能定位,推进功能区建设和重点功能性产业升级,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基本形成了以商旅文结合为特征的现代商贸功能,增强了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以旧区改造为突破口,发挥市、区重大项目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优化综合发展环境,形成整体发展势能。注重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区为抓手,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实事工程”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解决社会保障、环境改造等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改善城区的“二元结构”状况。注重机制创新,提高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创新政府运作机制,积极调整社会事业布局,注重资源的整体、高效利用,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增长、城建开发、城区管理、社会事业以及构筑人才高地等方面逐步形成了新的发展机制。“十一五”发展的环境分析宏观环境与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国际直接投资重点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黄浦区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强化城区的辐射功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2007年“入世”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为黄浦区进一步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将继续加快,在金融联动、工商联合、旅游联手、人才联用、交通联网等五个方面加强合作平台建设,有利于黄浦区在融入、服务于“长三角”中实现新的跨越。21世纪头20年,是上海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上海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主动做好“三个服务”,力争实现“两个率先”,继续走在发展前列。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将极大地推动上海城市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十一五”期间,世博园区建设,浦江两岸开发,轨道交通建设,河南路、西藏路拓宽以及交通综合改造等多项重大市政项目的建设,都将为黄浦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功能提升和形态调整创造有利条件。(二)黄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黄浦处于上海的地理中心,是最大的交通枢纽所在地,是上海的行政文化中心与城市核心功能区;处在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功能的三个发展带交汇区域,是上海城市发展规划中明确的中央商务区、中心商业区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浦资源要素较为丰富。有体量较大的发展载体,有门类较全的服务产业,有能级较高的区域企业,有实力较强的人才队伍,有活力较强的各类资源等。经过“十五”以来的建设和发展,黄浦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中央商务区功能、购物中心功能、文化旅游功能和居住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效应日益显现,社会事业也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黄浦区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面临的挑战和需要破解的难题“十一五”期间,既是黄浦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同时也是新的风险凸现期,将面临一些内外部不利因素的挑战。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加大;上海的发展面临土地、能源、环境、人口等因素的制约,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仍然很重。黄浦经济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需要继续着力破解的难题,主要表现在:如何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保持经济总量领先和持续发展的后劲;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能级,发展新型业态;如何实现机制创新,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如何整合社会事业资源,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如何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攻坚克难,加快旧区改造,逐步改善区域内“二元结构”的状况等。“十一五”发展战略(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贯彻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围绕上海实现“两个率先”、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抓住全面“入
本文标题: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0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