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南京条约》2.《海国图志》3.《天朝田亩制度》4.《资政新编》5.百日维新6.洋务派7.中国同盟会8.三民主义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0.《新青年》11.五四运动12.中共一大13.中共二大1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5.八七会议16.“工农武装割据”17.井冈山土地法18.土地革命路线19.遵义会议20.九一八事变21.一二九运动22.西安事变23.南京大屠杀24.“三三制”政权25.延安整风运动26.中共七大27.《双十协定》28.中国土地法大纲29.第三条道路30.七届二中全会3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3.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3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5.中共十五大《中国近现代史刚要》名词解释参考答案1.《南京条约》:1842年因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割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海国图志》: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3.《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献;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比较完善的农民社会改革方案;由于脱离社会实际而无法实现。4.《资政新编》: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由干王洪仁玕提出。主要内容为: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馆、新闻官,破除成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这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5.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6.百日维新:又称为戊戌变法。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最终遭到慈禧太后残酷镇压。7.中国同盟会:它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正式成立。孙中山为总理,以《民报》为机关报。同盟会的章程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8.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实行三权分立等;它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居住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0.《新青年》: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编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11.五四运动: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随后游行示威;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畴,成为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和约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实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2.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参加大会有12名代表,代表53名党员;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决定党当前的中心任务是集中和精力领导工人运动;举了以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标志着中共的成立。13.中共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打到国际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1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此次会议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建立。15.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它在中国革命遭到严重挫折,处于危机关头的时刻,及时地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选举了一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使党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战略转变。16.“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以上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17.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红色政权以后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为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买卖土地。这些内容并不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18.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初,土地革命毛泽东提出了一套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方法。这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这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19.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2、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成立了以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3、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的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当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0.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并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到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部沦陷。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开始了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21.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示威游行;喊出“打到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22.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在事变各方努力下迫使蒋介石作出了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协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内和平基本实现。23.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展开烧、杀、滛、掠“大竞赛”;中国平民和士兵被集体射杀、火焚、活埋30万人以上。24.“三三制”政权:是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上的分配原则,共产党员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三分之一;从而容纳了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了一切赞成抗日有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25.延安整风运动:20世纪40年代前期,中共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6.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到6月11日在延安召开;大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27.《双十协定》:1945年8月28日,为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中签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称“双十协定”.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谈判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的希望,也使得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完全被动的地位。28.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同年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公布。共16条。主要内容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共土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个大纲发动了亿万农民群众投身民主革命。29.“第三条道路”:或称中间路线。是指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和民主人士的政治主张,幻想在国共两党之间走“第三条道路”;主张政治上,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方法上,实行和平的改良的道路,实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但由于坚持法西斯独裁的蒋介石集团的严厉打击,最后,这条道路宣告破产。30.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召开;确立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确定了在全国胜利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了党执政以后要坚持“两个务必”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共同纲领》的基础。3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发展经济;和平外交等。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3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党中央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3.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陈云在中共“八大”会上提出,国家经营和集体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3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冲破长期“左”的错误思想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组织、政治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由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5.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旗帜;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大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25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