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读《我们台湾那些年有感》
读《我们台湾那些年有感》印象来自台湾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从琼瑶的爱情故事到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从风靡一时的小虎队到一笑就让天空亮起来的小旋风林志颖。当然还有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白的政治风云。最近读了廖信忠的《我们台湾这些年》,对这个陌生而神秘的地方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是一个70年代末的台湾人,用平凡人的角度描述着自己三十多年所经历的一切,用一种常人的语气来讲述自己身边的事情,用一种朋友之间交流的方式告诉读者一个普通台湾人眼里的台湾。顺着作者的文字,慢慢了解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教育、娱乐,还有那些平常人的平常生活。作者讲述了自己三十多年的生活历程,用不少的文字勾勒了普通的台湾人在社会变革下、在政治变动中,如何面对多样的政治斗争和政治活动的可爱心态。当政客们为权利而争夺的时候,普通的老百姓却用一种娱乐和快乐的眼光来看待政治舞台上各式各样的表演。作者在调侃中努力梳理清楚台湾政坛的种种势力与故事,讲述清楚各种政治人物的前世今生。轰动台湾的各大事件,作者都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讲述。就如同我们在平常生活中所经历过的那些大事,在茶余饭后谈论一样。作者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从读书到参军再到参加工作。读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作者学习的课本跟我们学的似乎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才发现我们同样需要经历很多考试,才发现读书的时候同样会去追各式各样的电视剧,才发现原来差距并没有我现象中那么大,才发现流行是不分地方。当然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一个大陆不太认识的台湾,比如说台湾的军队生活,比如说台湾的那些灾难,比如说台湾的交通,比如说台湾的棒球。但是在这种不同之中慢慢发现其实在某些地方却是相似的。毕竟同样的文化孕育了几千年,很多不同的表象下却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些形式都差不多。作者也用了不少文笔描述台湾人眼里的大陆和大陆人。我们觉得他们神秘,他们也同样觉得我们神秘。文章中能看见很多流行的用语,每每看到这些词都会会心一笑,觉得大家其实挺近的。这些网络用语以及一些很多流行的词语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这本书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记实,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来讲述看似不那么轻松的话题。从一个台湾普通民众的视角,真实重现了从1979年至2009年的台湾政治、民生,及与台湾相关的世界上的点滴事件。作者因为身在其中,从而拥有歌哭与共的认同;又因为四海漫游,回望故里便多出身在事外的批判,而批判多采用略带调侃的文字嬉笑着道来,展现了一个通盘的、全方位而立体的台湾。既有我们所熟知的台湾娱乐产业,几乎完全一样的校园生活,同样也涵盖我们不甚了解的强制兵役制度与“台湾政治”等。我读此书的机缘始于光电院开展“读书月”的党员活动,因此读时是带有一种探究两种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异同的心理,来解读书中真实的台湾和台湾民众这三十年的经历的,下面简要阐述我的几点直观感受:(1)原来大家都是这样两岸同宗同源,在价值观、处世方式甚至某些政治见解上都有惊人的相似。当前我们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的很多社会现象也能从台湾的发展史中找出影子来。我们有“九年义务教育”,台湾则有“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我们有女排的“三连冠”,台湾也有棒球的“三冠王”;1998年的台湾肠病毒危机,又与我们的非典何其相似。而1999年台湾的“九二一”大地震,又让人不免联想到“五一二”汶川大地震。20世纪80年代末的台湾“股市首次上万点”,炒股成为全民运动;台湾1989年出现了“无可蜗牛夜宿忠孝东路”事件,同样的,这几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年轻人“蜗居”困惑也是广受关注。书中也真实展现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台湾校园生活点点滴滴,仿佛写书的不是台湾人,而是我的女儿在跟我聊天。学生时代流行歌曲的风靡,电视剧动画的影响,“男生的课本里,永远都画满了大胡子,要不就是独眼龙,女生的课本里,人物都是充满了星星般地水汪汪大眼睛”,养蚕宝宝等等同时发生在两岸小朋友身上数不胜数的例子。至于高中后的文理分科,业余时间的补习,考大学失利后的第四年级,每一个过来人肯定都记忆深刻。这一个个小故事,拉近了大陆百姓和台湾民众间的距离,原来大家都是这样的啊!当然,通过此书,我也切实感受到台湾的社会文化确实受日本与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陆为多。书中所述的台湾文化发展历程中多次看到“日本”字样,无论是影视、歌曲,还是宗教生活,如台湾玉女偶像都参考日本的歌手来定位、翻唱日本歌曲,红透半边天的“小虎队”竟是模仿日本组合。医生在台湾受人尊重的根源是日据时期日本人不让台湾人读法政相关科系,因此精英们只能选择医科。但是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台湾的社会文化即便受日本和西方文化长久浸淫还是不难发现有着当今中国社会的缩影。除了我们生活中也经历过的事,这本书还向我们讲述了台湾这三十年来独有的政治变革的风雨历程。从“美丽岛事件”、“江南案”,到蒋经国的政治改革、开放党禁允许民进党成立,再到大家吃着民主香肠,去听一个个候选人发表的参选活动,陈水扁的竞选上台及连任……那是一段警察与抗议者对峙、棍棒与乱石起飞、拉布条抗议及举牌警告的年代,参与各种抗争的分子,从基层的计程车司机、农民、工人、老兵、少数名族,一直到牧师、作家、教授等;从民主一直到劳工、环境、人权与女性等议题粉墨登场,使读者较为客观的了解了台湾政治的一些真实情况。通读此书,感觉在台湾的成长历程中蒋经国确实功不可没,他在台湾的经济改革使得台湾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世界外汇储量仅次于日本位列世界第二的成果。蒋经国去世的前几年和后几年,是台湾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动得最剧烈的几年。不仅民间变化剧烈,在高层,也暗潮汹涌地上演着一幕幕精彩无比的“宫廷斗争”。蒋经国去世后,继任的李登辉带来了国民党发展历程中的拐点,也带来了台湾政局混乱的开端。李登辉后国民党一党独大被民进党陈水扁打破,但是以百分之七十高支持率开始执政的阿扁很快支持率很快就跌破二十,而捷运、军购等弊案更导致了前些年红衣军倒扁事件和马英九上台后阿扁的踉跄入狱。十年之前国民党耗光了自己的资本丢掉了民心成为在野党,而不到十年民进党也耗光了积攒多年的政治资本。可以这么说,后来台湾社会上发生的许多反对运动与抗争都与国民党内部的斗争有关。回顾历史,历朝历代,窝里斗的事例举不胜举。从当代看,国民党窝里斗,把自己斗到了台湾,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部求援不至已足够说明问题,而其败退至台湾也未吸取教训。可见,上至一个政党,下至一个团队,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齐心协力,也可见我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瞻远瞩。(3)国学教育《我们台湾这些年》提到,“在国文方面,当时台湾的国文教科书,则几乎都是文言文,一册里大概只有两三课是白话文,占全部的二成而已。并且,文言文几乎是每课必背。”虽则作者是以略带调侃的语气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涯,对这种教育方式也未表示认同,然而,我们依然可以管中窥豹,对于继承发扬中国文化传统获得一些启示。台湾在1945年前,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仅取消了汉语、而且禁说台湾话,当地很多人在家中说的都是日语。国民党退守台湾时,当地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记忆,已经非常贫乏。然而在短短几十年里,台湾却发展成为一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区,以至于很多去过台湾的人说,台湾比大陆更完整的保存了中国文化传统,这不能不说是国学教育的功劳。这些年来,台独的“去中国化”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遭遇了巨大的阻碍,这与台湾五十多年的国学教育也是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认同的力量,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记忆与素养,我想在台湾实现国家认同也是非常困难的。台湾这种对于国学教育的热烈推崇,在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于迅速弥补日本统治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断代的鸿沟,固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文化界出现“中国文化传统,台湾保留的比大陆好”热议,有人倡议恢复文言文教育,我认为倒也不必。白话文正是因为其简单明朗,才取代文言文的地位,这本是历史上的进步。难以想象,口头语与书面语是两套体系,对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将带来多大的麻烦。当然,适当的在幼儿启蒙阶段增加国学教育,发现兴趣爱好倒是未尝不可,今日我们的教育界开始重视四书五经,于2008年出版了台湾的中学教科书《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选读)。他们倡导的“礼义廉耻”传统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弘扬、对中华传统道德礼仪的尊重与守护、对国学的重视态度与传承等等,这些对我们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媒体作用媒体透过文字、声音、影像,记录传达社会现象,是掌握社会脉动,站在新闻事件最前线的守门人,肩负相当大的社会责任。然而媒体又是一柄双刃剑,近年来在新闻竞赛中,媒体陷入商业与政治力的角逐中,充斥偏重表面吸引力而欠缺深入思考的报导,有时对社会反而形成严重的误导。在《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中对台湾发达的媒体业所发挥的作用描述的淋漓尽致。好的方面体现在,民间的一些事故,经媒体的报导,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导火索,从而增进民主化进程。如汤英伸案,少数民族的汤英伸因为受到老板歧视外加欺压,一怒之下杀了雇主全家。虽然法律需要秉公无私,宣判死罪,但是整个社会都开始讨论山胞的问题,检讨整个畸形扭曲的社会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漠视与歧视,以及有形无形的莫须有排斥,没有给他们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而我们2003年的“孙志刚案”最初也是由《南方都市报》首次披露,并因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及追踪报道成为社会焦点,并最终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成为我国媒体监督与社会互动的经典案例。孙志刚案最初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并引起世人关注,媒体的介入和参与无疑起着关键作用。这次事件中,媒体、法律工作者、公众、政府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没有媒体独立的议程设置,就不会有孙志刚案的深远影响。然而,有时候媒体有恃无恐的过度报导社会新闻,让受害当事人造成二度伤害、心理压力增大而崩溃、自身的隐私毫无隐私可言,新闻媒体设置的真义也不复存在。作者对台湾媒体业的这一弊端进行了旗帜鲜明的揭露。1997年的“白晓燕命案”使台湾民众第一次见识到媒体SNG的泛滥,以及“嗜血般”抢新闻的恶形恶状,使得原本是绝对秘密的警方缉匪行动,似乎全世界的人都通过媒体知道了。“甚至在白冰冰坐车要去交付赎款时,天上就有媒体的直升机跟著在SNG直播,导致打草惊蛇,让歹徒逃了”,“有些报纸为了抢独家,刊登出白晓燕的裸露照片或惨遭凌虐的尸体照片,加上一些记者编出来的想象情节,严重违反新闻伦理,让人见识到媒体丑陋的一面”,最终导致了白晓燕的死亡,此案也由起初的单纯刑事事件,发展成为社会事件、政治事件。而2000年7月的“巴掌溪事件”中,电视新闻一直不断回放工人被冲走瞬间的画面,不仅给上台不久的新政府以沉重打击,还造成许多民众心理的阴影,引发了不少学者及社会民众对媒体作用的批评,反思在灾难事故和重大事件面前,SNG的方式是否有滥用来过度报道及炒作新闻的嫌疑。在大陆也是如此,随着我国网络普及化,民主进程化,报道的透明度越来越高,舆论媒体对社会的监督职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可否认,舆论通过媒体的造势,行使监督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大,这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时代的进步。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一段时间内校园血案频发,“神医”张悟本的崛起,富士康的“连跳”事件,媒体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后记里的廖信忠说“10年就如一夕狂欢,在那种吐了又喝,喝了又吐的丑态中过去,一夕醒来发现自己仍然一事无成,而台湾,每天都在改变。”大陆与台湾域属性、政治取向可谓迥异,而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台湾也好、大陆也罢,这些年来,同样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欢笑和泪水。这是一本台湾本土的年轻人看待历史和现状的书,写了从1977年到现在,每一年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活、文化的大事件。很多文化符号、政治人物虽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作者写得非常有条理、有脉络、和有层次,一路讲述,让人有别样的感觉。也完全不似上一辈人写这些时的笔笔沉痛,该书的视角很轻松,行文也很流利畅达,显得不那么严肃,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带入了很强的个人生活体验,读起来,踏实、朴素、诚恳,感觉更好读一点。这本书分了三个层次:1985年以前的内容大多来自别人的口述;1985年至1995年是作者从教科书和媒体上学习和看到的台湾
本文标题:读《我们台湾那些年有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3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