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
1.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2.诗经地位: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3.《诗经》六艺指三大基本内容:风(又称风土之音)、雅(朝廷之音)、颂(宗庙之音)和三大表现手法:赋、比、兴4.这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雎鸠,河之洲”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1)这是运用了“比兴”手法。(2)描绘了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来比喻夫妻间和谐恩爱。(3)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的向往,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5.赏析“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艺术手法角度:(1)运用比兴手法(2)以水中左右飘摇荡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求淑女的渴慕之心。以水草难以捞取比喻淑女难求(3)生动地写出男主人公追求的艰辛。炼字角度:流”/“菜“/”芼“(1)描写出女子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2)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突出了女子的勤劳能干,(3)更增加了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6.任选角度“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描写角度:(心、动、情)(1)“悠哉悠哉”写其思念之情,绵绵不绝,运用了心理描写。(2)“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难以入眠,运用了动作描写。(3)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修辞角度:(反双叠韵)(1)“悠哉悠哉”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2)“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体现了《诗经》的韵律美。炼字角度:“悠”字形容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两个“悠”字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的相思之苦表现了出来炼字“友”: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7.中心思想:通过写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表达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8.运用双声(参差)、叠韵(窈窕)的作用/好处:增强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9.《关雎》中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①这首诗的后两节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分别写主人公艰难执着追求的过程和想象中愿望实现的欢乐之情。②回旋反复,增添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主人公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③重章复唱,使诗歌内容更丰富,逐步展示主人公炽热的情怀,起到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10.出自《关雎》的成语:梦寐以求、琴瑟和鸣11.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1)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相思的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即所谓“乐而不淫“。(2)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同时有想象求而得知的热闹场景,即所谓“哀而不伤《蒹葭》知识点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有什么作用?秋季(深秋)的清晨(拂晓),从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可以看出。(1)以景起兴,交代时令(2)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图画,渲染了一种萧瑟凄迷的气氛(3)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特定背景,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4)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2.诗歌中的地点有什么变化?地点的变化有什么作用?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1)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艰险与曲折。侧面写出主人公不畏险阻,对“伊人”几度求索的惆怅之情。(2)也暗示了“伊人”踪迹飘忽,难以寻觅。(3)增添了诗歌的含蓄美,朦胧美。3.“宛在水中央/坻/沚”“伊人”身影忽远忽近,时隐时现,无处不在却又可望而不可即。炼字:“宛”“宛”(1)是宛如、仿佛的意思。(2)这个词把实景、实情与幻觉、想象相结合,创设了一个如梦如幻、朦胧迷离的情景。(3)突出主人公的深情执着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5.诗中的“伊人”究竟为何人?•不仅指所爱的女子。而是我们苦苦追寻、渴望拥有的某种美好的东西。如:“伊人”是——意中人、贤者、目标、理想等•6.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7.从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为自己的理想,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的探索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人生哲理: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而不可即,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追寻过程的本身就有极大的意义。中心思想:《蒹葭》通过描绘一幅露浓霜重的深秋水景图,渲染了萧瑟凄迷的氛围,衬托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向往、追求之情。全诗伤感惆怅,情深景真,朦胧含蓄。8.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不重复本诗语言特点:重章叠唱作用:(1)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感染力(2)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9.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是当时的民歌2.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3.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4.语言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隔句用韵,富于变化5.都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变化不同点:1.《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则委婉含蓄地抒发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惆怅和伤感。2.《关雎》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浓郁
本文标题: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59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