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传播学下的“粉丝”现象
传播学下的“粉丝”现象回望近年来我国娱乐圈、文化圈中的热点事件,从2005年《超级女声》的横空出世,到2006年的“韩白”网络之争,再到2007年的杨丽娟事件以及绵延至今的“于丹热”,无一不与时下新崛起的“粉丝”(Fans,英文“迷”的谐音)一族有所关联。面对越来越多的文化娱乐事件被打上“粉丝参与”和“粉丝制造”的烙印,人们开始将注意力投向这一日渐膨胀的新型受众群体。虽然“粉丝”的迷狂行为和执著信仰常常令传统受众迷惑不已,但事实上它却是由传统受众发展过渡而来。众所周知,过去只有媒体才能捧红明星,然而如今“粉丝”对于偶像制造过程的积极参与甚至“越俎代庖”地颠覆了传统的、单向的传播过程。换言之,在后追星时代,“粉丝”的出现打破了旧有的传播格局,进而完成了传受双方高度互动并相互融合的新传播格局的再造。在大众传播史上,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流行传播媒介的强效果论。那时的人们没有过多的选择,信息资源的匮乏使他们唯大众媒介马首是瞻。他们被戏称为“沙发上的土豆”,不带任何思考和批判意识地加入到传播活动中,被动地接受文本传递给他们的各种讯息及意识形态。那何谓“粉丝”?从广义上来看,“粉丝”是指一部分对特定话题有较大兴趣的人;从狭义上来看,“粉丝”就是不仅仅对这些话题有很大的兴趣,而且对其有较为深入了解的人。从根本上讲,“粉丝”依然是一种受众,因为他们同样需要接收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粉丝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他们主动寻求与自己爱好相同或相近的信息,他们行为的目的性也更强,即“选择性接收”的动机更为强烈;另一方面他们会积极的将自己获得的信息传播给他人,从而很容易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粉丝与一般接受者的区别,在费斯克看来,在于“过度”,即迷恋的程度超过常人。粉丝就是过度的读者,作为一个粉丝,就意味着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过度性是成为一个粉丝的最基本的要素,我们仅仅喜欢某一事物,往往并不意味就是这一事物的粉丝或迷。珍妮·史特格指出,事实上,“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曾经是某种程度上的粉丝”。我们可以说,粉丝就是一群过度的大众文化接受者。粉丝们对大众文化的接受具有怎样的行为特点?一、粉丝有一种独特的文本接受模式。一般而言,受众对于观看节目或接受文本没有特殊的感情和目的,但是粉丝们的文本接受模式则是有目的性,他们收看行为也是虔诚的,忠实而重复地接受、消费文本。重复阅读是粉丝们的一个重要的接受特点,对于自己偶像的作品,粉丝们可以重复观看。二、粉丝往往建构一个特殊的集体社群。粉丝往往建立粉丝社群、后援会、歌友会等集体性团体进一步交流展示。粉丝是文化的创造者,粉丝们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方式和自成一格的美学观,进一步丰富了大众文化。三、粉丝是一群主动的消费者。粉丝为了自己的偶像可以购买一切有关于偶像的东西:唱片、影碟、照片、演唱会门票和签名衣物等等,粉丝将对于偶像的喜爱带到日常生活中,建构自己的生活。传播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其描述的现象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时,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此观点广受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此观点进而越发大胆的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少人理会,或遭遇群起而攻之的状况时,即使自己赞同,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持非主导观点和态度的“粉丝”,将在大众传播的压力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逐步的减少,恰似一个上大下小的螺旋——沉默的人越来越少。在一个粉丝社区中,一般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是一致的,“少数服从多数”是常用的规矩。“粉丝”团体一般是这样形成的:先有零星个体间的的志同道合,然后发展到个体间的沟通议论,进而形成强悍团体,最后的结果是:基本观念与最初仍然一致,即始终都喜欢某个明星人物,但在形式上却走向了极端,比如认为某明星不可挑剔,不允许他人有任何反对意见等。再说“沉默的螺旋”理论,这是指群体意见的自我封闭性,,也就是个体心理会在非理性、易激动、少判断、好左右的群体里走向极端。一个喜欢某明星的粉丝一旦加入相应粉丝社群,成为社群一员,他或她的心理就不再能完全受自身控制,因为他或她的判断极易受到团体情感、声望与权威等的左右。粉丝团体日渐壮大后,就会出现成员联手狙击那些被设定为有罪的人,及对其拥护明星持反对意见的人,“粉丝”对于与自身团体意见相左观点的批判多由常态批判转变为非常态的情绪宣泄。如果一旦陷入某“粉丝”团体,但却保持清醒,持客观态度评价明星个体,往往不是落得被驱逐的境地,就是忍辱而变成沉默的大多数。“粉丝”的传播机制可以以百度贴吧为例,它为“粉丝”提供了一个网上据点,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人们可以自立门户,为各自的偶像欢呼造势。它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粉丝部落,部落里的每个成员都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走到一起。在共同的聚居地,他们分享资讯,交流情感,对某某事件或某某人物品头论足,甚至直白地向媒体及偶像提出建议。而他们的情绪和观点也并不是无人问津,不仅媒体从业者为把握受众反馈需要时常加入到传受互动的行列,连明星、偶像也会偶尔亲临贴吧参与“粉丝”的讨论或答问。而随着“粉丝”队伍的日益壮大,大众媒介除了感受到这些激情人群热烈的表达欲望,更直接面临了移交话语权的压力。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传播图景,一方面“粉丝”通过互动特质独立于传统受众之外,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参与的热情积极融入传播者的阵营,以致一直以来存在于传播者与受众之间那条鲜明的界线在千千万万前赴后继的“粉丝”的踩踏下逐渐变得模糊。
本文标题:传播学下的“粉丝”现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64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