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全国2010年1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解析
全国2010年1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解析课程代码:0370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A)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中日甲午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解析:鸦片战争及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全部主权。战后中国的领土被割裂,英国割占了香港,葡萄牙于1849年强占了澳门,中国的主权的独立也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和租界的形成使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允许外国兵船在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使中国的领海主权也遭到了破坏,中国成为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国家。经济上:战前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战后,外国的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猛烈的冲击,东南沿海一带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经济上的半封建国家。社会矛盾的变化:除原有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又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且这个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从此,中国的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期。革命性质的变化:战前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战后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革命的性质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阶级关系的变化:战前中国社会阶级主要是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战后中国逐渐出现两个新兴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新兴阶级的出现对中国后来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1895年,日本迫使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C)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甲午战争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1.战争过程19世纪9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洋务派苦心经营的中国新式陆海军完全溃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国和日本半个世纪的格局。甲午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丧失的权益:2.条约内容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A中国承认朝鲜“独立”(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结束,朝鲜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桥梁)B割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C赔款2亿两(清政府举借洋债,政治和经济上更依附帝国主义)D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增辟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方便日本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倾销商品)3.后果甲午战后,日本进入列强行列,而中国由于战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上越陷越深,表现在:政治上,条约规定割地,使中国失去了大片的战略要地,是沙俄吞并中国领土后的又一次大掠夺,主张了列强分割中国的野心,正是在甲午战争后,列强开始竟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开始瓜分中国。经济上,为了赔偿巨额的战争赔款,清政府开始向外国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赔款,便于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为列强在中国资本输出提供了条约依据,便于列强在中国直接掠夺劳动力和原料,攫取巨额利润,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另外,中国在战争中败给“蕞尔小国”日本,给中国的民族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可以说,甲午战争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D)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解析: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一)两对主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这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两大历史任务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B)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维新变法以救亡图存解析:民族意识的觉醒: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39年,组织翻译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制《四洲志。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放的先河。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1895年,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此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1898年4月,康有为疾呼,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是在怀着强烈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大旗下,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的。中国各个阶级的历史活剧就此上演。5.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C)A.买办资产阶级B.官僚资产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城市小资产阶级解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6.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D)A.兴中会的成立B.华兴会的成立C.光复会的成立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解析: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7.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是(C)A.惠州起义B.河口起义C.广州起义D.武昌起义解析:惠州起义,又称“庚子惠州之役”。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派郑士良到惠州策动武装起义,并拟亲自从台湾内渡至福建,指挥全军。10月8日,郑士良、黄福等在惠州归善(今广东惠阳)三洲田集合三合会党80余人,猛袭新安沙湾,清军溃逃,旋乘胜向深圳推进,直逼新安县城。15日,起义军与清军战于佛子坳,缴枪700余枝,俘敌数十名。继又在镇隆大败清军。其后,在永湖、崩岗墟又连败清军。21日,经龙岗、淡水进至三多祝,队伍发展到2万余人。后因日本台湾总督不准孙中山登陆。孙中山派日本志士山田良政传达其指示,请郑士良自决行止。郑士良在外无援军,内乏弹药的情况下,被迫解散起义队伍。郑士良等退往香港。戊申河口之役(1908年4月),也称河口起义,主要指挥者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与黄兴率领起义军转战于钦州、廉州、上思一带的同时,孙中山又派黄明堂等人率领从镇南关撤出的革命军开赴云南边境,发动了河口起义。4月29日起义军与清军中的反正部队会合,攻克河口。在河口,起义军张贴了《中华国民军都督黄告示》。此后,起义军又分兵出击,连克新街、南溪、坝洒,直迫蛮耗、蒙自;部队也由三百余人发展到三千余人。孙中山即委黄兴为云南国民军总司令,节制各军,并命他赶到河口督师。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广州起义,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1895年2月兴中会香港总部成立后,即着手筹划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议定孙中山前往广州专任军事准备,杨衢云驻香港负责筹款、募兵及运输枪械。孙中山偕郑士良、陆皓东、邓荫南等到广州后,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从秘密和公开渠道进行起义筹备工作。首先成立兴中会广州分会。机关设在双门底王氏书舍,发展会员,迅得数百人入会。发起成立公开团体农学会,以研讨农桑新法为号召,藉以掩护兴中会活动,得到广州一些著名官绅的支援。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广州爆发了著名的“三·二九”黄花岗起义。黄兴亲自率部从指挥机关所在地小东营出发,抱着必死之心冲向两广总督署。因敌众我寡,是役同盟会牺牲的成员有姓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遗骸葬于黄花岗。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C.《钦定宪法大纲》D.《中华民国宪法》解析:《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中国晚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由宪政编查馆参照1889年由明治天皇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删去了日本宪法中限制君权的有关条款,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立法旨意。以光绪帝名义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1912年3月11日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开始施行,于1914年5月1日因《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的法律)的公布而被取代,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1917年9月10日以广东为基地建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展开护法运动,所护者即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约法又名袁记约法,是指民国三年(1914)五月一日由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公布的一个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临时宪法,此约法在民国五年袁世凯创立中华帝国时被废弃,后一直未再恢复。《总统选举法》,1913年10月,由宪法会议颁布。规定:“中华民国人民,完全享
本文标题:全国2010年1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72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