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德国鲁尔区结构转型及启示
德国鲁尔区结构转型及启示胡琨【内容提要】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大量拥有诸多有利要素的传统工业地区陆续陷入发展困境而不能自拔,从经济发动机沦为被标以“老工业区”的问题地区,这也导致老工业区转型迅速成为一个全球化现象。老工业区转型既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典型,本文所聚焦的德国鲁尔区则二者兼具。本文重点依据法国调节学派的危机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分析作为传统工业地区的德国鲁尔区的两种转型战略: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后期之间,尽管有大量创新和政策调整,但由于路径依赖所导致的功能锁定、政治锁定和智识锁定,这一时期的转型很大程度上是失败的。此后,考虑到单一的结构政策无法兼顾各区域的不同条件,鲁尔区引入“地区化”作为自身转型的核心政策,一方面引入“地区”作为结构转型的重要行为主体,替代日益没落的煤钢复合体企业,实现鲁尔区的协调机制从以煤钢复合体为主体的垂直一体化向以区域为核心的水平一体化的转向;另一方面则借助结构政策,充分调动区域内部各个行为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建立与完善新增长结构中的各类要素。基于对鲁尔区结构转型的相关政策和理念的系统梳理与评估,本文尝试从经济的空间结构视角拓展学界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理解,同时也为我国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提供相应参考。【关键词】鲁尔区结构转型法国调节学派路径依赖启示【作者简介】胡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图分类号】F15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68-(2014)05-0061-15612014年第5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降,许多拥有人口稠密、产业聚集、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等诸多有利要素的传统工业地区①陆续陷入发展困境而不能自拔,从经济发动机沦为被标以“老工业区”的问题区域,世界经济的空间结构也因此产生深刻变化。②德国鲁尔区(Ruhrgebiet)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RW)中部,由11个县级市(KreisfreieStadt)和4个县(Kreis)组成,面积4,435平方公里,人口515万。③该地区富含石煤,因而在19世纪初以来的一系列有利因素④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以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为基础,囊括煤炭、钢铁、煤化工、机械和能源等产业的“煤钢复合体”,在德国近现代工业化和战后重建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末,鲁尔区以占联邦德国8%的人口贡献着约13%的国内生产总值。⑤然而,随着石煤逐渐被廉价石油所替代,鲁尔区的煤炭开采业逐渐陷入困境,石煤开采量和就业人数于1956年和1957年分别达到峰值后持续下滑,大量矿井关闭。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来自新兴国家和日本的竞争以及新材料的出现,又给鲁尔区的钢铁生产行业带来巨大挑战。作为当地石煤的主要需求方,钢铁行业的危机又反过来令采煤业处境进一步恶化。整个煤钢产业陷入危机。而作为煤钢复合体,鲁尔区几乎所有产业都和煤钢产业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其他产业发展则明显不足,因此,煤钢产业的危机最终引发了整个区域的衰退。⑥鲁尔区从危机甫现,就不断致力于推动本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加以应对;这一努力令世人瞩目。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地区,鲁尔区为何会陷入危机?如何转型?以及转型是否成功?理清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理解当下世界经济①如德国的鲁尔(Ruhrgebiet)、英国的米德兰兹(Midland)、法国的洛林(Lorraine)、西班牙的巴斯克(Euskadi)和我国的东北地区等。②S.Goch,EineRegionimKampfmitdemStrukturwandel:BewaetigungvonStrukturwandelundStrukturpolitikimRuhrgebiet,Essen:Klartext-Verlag,2002,S.16.③RVR,KleinerZahlenspiegelderMetropoleruhr2012,EssenundBochum:RegionalverbandRuhr,2012,S.2-3.④这些因素包括来自英格兰和上石勒苏益格工业区的技术转移、普鲁士王国自1807年以来引入的经济自由政策(Gewerbefreiheit)、铁路与运河的建设等。⑤G.Müller,“StrukturwandelundBeschäftigungsperspektivenanderRuhrr,”WIS-Mitteilungen,H.4,1986,S.188-197.⑥K.Eckart,DasRuhrgebiet:GeographischeExkursionen,Duisburg,2000,S.14.62德国鲁尔区结构转型及启示格局的变化,对于我国同样面临结构转型压力的老工业基地未来发展也有着重要借鉴意义。一、社会与制度视角下的分析范式(一)传统的产业视角区域的兴起与衰退有赖于其内部产业的发展。“长波理论”认为,自工业革命至今,西方工业国家共经历了五次技术创新引发的长波①,每一次长波运行引起的产业结构转型都会改变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结构。曾经的产业中心,因其区位要素②与“新长波”不匹配而陷入衰退;与此同时,曾经的落后区域却在新兴产业支撑下日渐繁荣,直至下一次“长波”的到来。③与宏观经济学视野的长波理论相对应的是源于微观经济学视角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每种产品都有一定的寿命并会经历一个生命周期,处于生命周期早期的产品,会给企业带来利润,而生产处于生命周期晚期产品的企业,则会亏损。产品生命周期无疑也会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结构产生极大影响。④这两个理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判定区域发展的路径为动态的和周期性的,具体说,就是拥有“新”产业或者生产“年轻”产品的区域将会兴起,而被“老”产业或者“老”产品所塑造的区域自然就会逐渐衰落,传统工业地区无疑属于后者。与之类似的理论还有“增长极理论”以及“长期工业发展路径理论”(dasKonzeptderlangfristigenindustriellenWachstumspfade)等。⑤这种动态—周期性的视角无疑精确地把握了西方传统工业地区兴衰的基本表象。①五个长波分别是:1790—1840年,以蒸汽机、纺织与铁工业为标志;1840—1890年,以铁路、蒸汽船、钢铁工业为标志;1890—1950年,以化工、汽车制造、电力为标志;1950—1990年,以电子和石化工业为标志;1990至今,以微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为标志。②如原材料,基础建设,经济政治制度,人力资源储备以及“image”等。③L.Schätzl,Wirtschaftsgeographie1.Theorie,Paderborn:Schöningh,2003,S.221.④R.Vernon,“TheProductCycleHypothesisinaNewInternationalEnvironment,”OxfordBulletinofEconomicsandStatistics,Vol.41,1979,pp.255-268.⑤M.Storper,TheRegionalWorld.TerritorialDevelopmentinaGlobalEconomy,NewYork:GuilfordPubn,1997,pp.46–48.632014年第5期然而,这些理论却无法解释,为何新产业或新产品没有能够出现在传统工业地区,从而带动这些区域的再次兴起。新产业或新产品的出现,与包括原始创新和创新扩散在内的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区域发展的兴衰,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强弱。近年来新经济地理学(NewEconomicGeography)的理论分析①和地区产业集群(Cluster)的实证研究②都表明,创新需要各类行为主体的相互合作与竞争,因此,产业空间集聚有利于创新的发生和扩散。就此而言,交通便利、产业集聚且基础雄厚的鲁尔区理应不乏创新活动,却仍然陷入危机。显然,产业的视角无法给出令人完全满意的答案,鲁尔区的衰退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③(二)社会与制度的视角20世纪70年代,福特式资本主义的重重危机催生了“法国调节学派”(RégulationSchool),这一学说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主张考察经济现象必须要从社会生产与社会形态的关系入手,但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则有所保留,而认为各种经济行为都是在密集的社会关系和政治规定的网络框架中进行的,是社会各个行为主体相互“协调”的结果,某种“(经济)积累体系”(accumulationregime)对应某种特定的“(社会)调节模式”(modeofregulation),且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④当积累体系与调节模式相互匹配并能维持一段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发展时,由积累体系与调节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复合体便被称为“发展模式”(modelofdevelopment)(图1)。而当这种匹配被打破时,就会引发各类社会行动主体新一轮的全面相互协调,调节模式的改变影响积累体系,而积累体系的①SeeP.Krugman,“What’sNewabouttheNewEconomicGeography,”OxfordReviewofEconomicPolicy,Vol.14,No.2,1998,pp.7-17;M.FujitaandJ.F.Thisse,EconomicsofAgglomeration:Cities,IndustrialLocation,andRegionalGrowth,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②SeeM.E.Port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NewYork:FreePress,1990;P.Maskell&L.Kebir,“WhatQualifiesasAClusterTheory?”DRUIDWorkingPaper,No.05-09,Aalborg,2005.③RVR,InnovationsberichtRuhr2006:NeueAnsätzeEinerInnovationsorientiertenRegionalpolitik,EssenundBochum:RegionalverbandRuhr,2007,S.7.④“积累体系”包含相互之间进行交换与选择的“生产结构”与“消费模式”,而“调节模式”则是形形色色的“协调机构”在不同的“协调方式”下确定社会行动主体的行动框架,参见M.Aglietta,ATheoryofCapitalistRegulation:TheUSExperience,NewYork:NLB,1979,pp.9-25。64德国鲁尔区结构转型及启示相应调整又反过来影响调节模式,如此一个双向循环相互影响的过程,直至新的发展模式确立。而在旧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新的发展模式又尚未建立之前,社会经济就会出现危机。而打破原先发展模式的可能是外部事件,比如战争、自然灾害、竞争以及能源危机等,亦有可能是此种发展模式自我发展的结果。①图1:法国调节学派理论结构示意图资料来源:H.Bathelt,“DieBedeutungderRegulationstheorieinderWirtschaftsgeographischenForschung”。调节学派的最大贡献在于不孤立地研究经济增长及其危机,而是把它放①S.Krätke,“RegulationstheoretischePerspektiveninderWirtschaftsgeographie,”ZeitschriftfürWirtschaftsgeographie,H.1-2,1996(40),S.6-19.652014年第5期在整个经济、技术、政治及社会的背景下来考察。①它对二战后西方社会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的转型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也对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以及人类学等社会科学门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对危机产生机制的论述,无疑为我们考察以鲁尔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地区的衰退提供了令人振奋的视角,那么,是什么因素阻碍新的发展模式建立起来呢?在区域发展研究中,利用
本文标题:德国鲁尔区结构转型及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79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