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一、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思想渊源作为一位兴趣广博的学者,舒茨的思想深受奥地利经济学派、韦伯的解释社会学、胡塞尔的现象学和美国的实用主义等研究传统的影响。1.奥地利经济学派在舒茨的大学学习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位老师中就包括当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核心人物:米塞斯和维塞尔。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要价值理论和先验范畴理论,都对舒茨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奥地利经济学派主张从主观价值的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乃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动,批判实证主义“曲解了人类的基本经验”,构成了“对人类历史的彻底误解”,用适用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原则来分析人的行动,“毫无意义”。这些思想和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有许多相似之处,是舒茨理解韦伯社会学思想的桥梁之一。但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和对韦伯思想产生很大影响的德国历史注意经济学派的观点背道而驰。简言之,韦伯为了保护历史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宁愿牺牲理念理性的“纯洁”,而奥地利经济学派则为了捍卫先验范畴的形式性而清洗掉历史的观点,反对极端的历史主义做法,认为始终存在先于历史范畴的非时间范畴,而我们正是借助这些“类型”才能理解历史。这样在韦伯著作中占中心地位的比较历史分析和对各种不同历史社会中的意义取向差异的强调,到了舒茨的解释社会学这里,就骤然转变为对普遍性“类型”的分析。在舒茨对韦伯思想的这种“去历史化”的“操作”中,奥地利经济学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韦伯的解释社会学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轫于对韦伯的批判性发展。终其一生,韦伯的解释社会学都是舒茨社会学思考的出发点。但是舒茨和韦伯的思想风格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他几乎是沿着根本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了后者的观点。韦伯的社会学著述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而韦伯在发展自己的学说时,也正是借助了这些思想上的张力,来充分把握具体的社会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舒茨的著作中尽管同样存在矛盾和含糊的地方,但他关注的是怎样明晰地分析生活世界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构。所以,舒茨在韦伯著作中发现的那些“问题”,在韦伯看来并不是什么实质性的问题,真正的关键是如何用经验方式分析具有特殊的历史现实。总的来说,随着舒茨逐渐摆脱超验现象学的羁绊,致力于对生活世界的具体分析,他与韦伯的这种差异也在逐渐的减少。3.胡塞尔的现象学可以说没有对胡塞尔思想的不断反思和批判,也就不会产生现象学社会学。舒茨在尝试改造韦伯的解释学社会学时,最初运用的是柏格森的哲学思想,但他发现仅靠伯格森的哲学难以完成自己预想的目标,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思路。但柏格森的哲学对舒茨的时间和意识流分析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舒茨最终发现,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其构成分析,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从而为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提供了更牢固的基础。不过,尽管舒茨对胡塞尔的著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他却没有亦步亦趋地跟随胡塞尔的思想。到了美国之后,随着舒茨生活世界问题的深入研究,他开始逐渐摆脱胡塞尔哲学中的唯我论思想。在舒茨看来,许多胡塞尔学说中重要的概念,如主体间性、生活世界,不再从超验主体的角度出发,而是被他用来从具体的社会互动出发进行经验的分析和探讨。从某种意义上讲,舒茨之所以对美国社会学界和现象学界产生持久的影响,正在于他利用自己对“社会科学和社会现实的熟悉”以颇有创见的方式发展了现象学的事业和社会学的研究,为现象学运动和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4.美国的实用主义除了胡塞尔以外,詹姆斯大概是对舒茨影响对答的哲学家。如果说胡塞尔帮助舒茨找到了对社会行动的意义进行构成分析的工具,促使舒茨关注生活世界中主体间性问题,那么詹姆斯的思想则引发了舒茨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而这个问题是舒茨社会分析中最具持久价值的部分之一。除了詹姆斯以外,米德对舒茨的影响也不可低估。米德对身体行为的分析,无疑是舒茨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体可直接触及部分的重要意义时借助的一个主要思想来源。而且,舒茨通过将这些思想放在主体间性的“我们关系”中来考察,成功地摆脱了米德思想中的行为主义倾向,将身体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理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点。5.舒茨的学术对话者对舒茨思想产生影响的两位朋友是考夫曼和古尔维奇。正是考夫曼建议舒茨通过研究胡塞尔的思想来澄清韦伯的理论问题。考夫曼依靠舒茨来理解与社会学有关的问题,而在方法论方面,舒茨则主要依靠和考夫曼的对话来发展自己的观点。舒茨到了美国以后,与现象学家古尔维奇建立深厚的友谊和学术联系,可以说舒茨晚期的绝大多数思想都曾经在与古尔维奇的交流中酝酿、发展、成熟。二、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一书是舒茨全部思想的出发点。1.舒茨对韦伯解释社会学的批判舒茨对社会世界的意义问题的理解是以对行动的意义分析为出发点,而对行动的意义问题的探讨则是建立在对韦伯的“细读”和批判的基础上。首先,舒茨肯定韦伯的基本思路准确无误,他相信韦伯已经奠定了社会科学哲学的出发点。无论是韦伯关于“超越价值判断”的论述,“理念类型”的方法,还是他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舒茨都很赞赏。但是,舒茨认为,由于韦伯“过于偏爱处理具体问题”,因此只是在迫不得已时才去考虑认识论问题,所以韦伯开创的解释社会学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重新细致地考察社会行动的意义等问题,为解释社会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韦伯认为,社会学就是一门对社会行动进行解释性理解,并对其过程及后果说明的科学。意义就是社会学在考察社会行动时的着手点,韦伯进一步将意义区分为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他指出:当观察者试图把握一个行动的意义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借助直接观察进行理解,一是考察动机进行的说明性理解。韦伯上述关于社会行动、意义、理解的论述视为解释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但舒茨认为这个基础很不牢靠,因为几乎所有的基础概念都含糊不清。(1)舒茨指出,韦伯在考虑“社会行动”概念时,关键是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但韦伯并没有充分考虑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所产生的复杂影响。(2)舒茨认为,韦伯在考虑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时,似乎只是把它们看作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二者之间的真正区别。(3)韦伯有关观察式理解和动机性理解之间的区别,更遭到了舒茨的强烈批判。韦伯认为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理解一个行动的意义的过程中是否涉及到更为广泛的意义联系。而舒茨认为应该扬弃韦伯对“观察式理解”和“动机性理解”的区分,代之以“直接经验世界”和“遥远世界”之间的区别。在前者的情况下,我们和他人之间发生关系,因此也可以对他们的行动进行观察和直接的理解。而动机性理解则不仅限于这种情况,还可以适用于那些由同代人、前辈或后代构成的“遥远世界”。(4)舒茨指出,尽管韦伯一再提及动机是行动意义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他有关动机的论述却含糊不清。在舒茨看来,韦伯这方面的问题是没有认识到,一般所谓“动机”包含两种意义,舒茨称之为意图动机和原因动机。(5)韦伯有关意义和动机问题的含糊讨论,也使他有关社会行动的概念很不清楚。舒茨认为社会行动的核心使筹划。韦伯最关心那些“影响他人”的社会互动,却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们何谓“影响他人”。而在舒茨看来“影响他人”就是一个行动的筹划指向他人,也就是说这种筹划作为意图动机,在他人那里引发了某种有意义的经验。舒茨进而指出,我们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不仅从“以他人为取向”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行动,因为前者才是社会行动的样板。总之,在舒茨看来,社会世界中的意义问题要比韦伯设想的复杂得多。当人们使用意义或行动这个词时,实际上是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涵盖了高度复杂而又充满歧义的领域。因此,又必要对意义的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2.赋予行动以意义在舒茨看来,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涉及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前者是“我”如何确定意义的问题,而后者则涉及“我”与他人如何建立“主体间性”的意义问题。前者主要涉及的是时间问题,而后者主要涉及的是符号和沟通问题。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持续的意识过程,是具有时间性的,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是已经冻结的、空间化的。相应地说,韦伯所谓“行动”实际上既可指正在发生、正在进行的过程,也可指业已完成的状态。前者舒茨称为“行动”,而后者舒茨称为“行事”。当“我”处于“行动”状态时,“我”就沉浸在绵延的时间流中。而一旦当“我”意识到这一绵延,这种意识本身就使我脱离了这种时间流,使我借助时间的回溯,通过反思的态度总结经验,从而使持续的意识流转化为冻结的、空间化的完成状态,将“行动”构成“行事”,最后从中构成行动的意义。通过反思构成的意义并不是孤立的东西,这些经验会被进一步构成一个综合体。这种经验构成的综合体实际上是“意义构造”,这些意义构造不断的积累,就组成了舒茨所谓的“手头的库存知识”。借助这些库存知识普通人就将过去的经验获得了有序的排列,而这些排序的基础就是各种意义构造形成的秩序模式。舒茨称这些模式为经验图式。普通人正是借助这些经验图式赋予行动以意义,所以舒茨又称经验图式为解释图式。3.主体间性的理解舒茨认为韦伯没有正确地认识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的差别,也没有恰当的区分观察式理解和动机性理解。而这些失误的关键在于韦伯没有认识到每个人的主观意想的意义,在本质上是别人无法进入的。但是舒茨并不认为,这就意味着他人的体验对我来说是完全封闭的,也不意味着他人的行为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不可理解。这只是说明“我赋予你的经验意义,不可能与你在解释这些经验时所赋予的意义完全一样”。那么不同的人之间又是怎样沟通的呢?舒茨认为,当注意他人行动时,只有我们发现他人的意图时,才算真正的理解。在这种真正的理解里,在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我们还触及到语言所体现出来的言说者本人的主观经验,正是这种经验赋予语言以“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真正的主体间性的理解涉及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沟通意图,另一种具有沟通意图,使用符号的理解。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我们所把握的意义都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一方面,我们既不可能到达他人意想的主观意义,因为我们不可能完全重现他人的意义构成过程;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能停留在客观意义的表面上,因为不触及他人主体经验的意义理解根本算不上真正的理解。4.社会世界的结构舒茨认为,意义问题涉及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当理解一个人的主观意义时,我们尽可能地追随其行动所涉及的各种经验的构成行为;而当我们理解客观意义时,面对的实际上只是一个观念对象,是一种类型。因此,在理解主观意义时,我们往往是和他人处在一个直接的世界中;而在理解客观意义时,我们则处在一个匿名的世界中。舒茨正是以这种区分为基础,将社会世界描绘成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世界。直接经验的社会世界的核心是面对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空间和时间本质上都是直接的。参与互动的人会有意识地考虑他面对的人,这种针对他人的态度,舒茨称为“你们取向”,而这种取向所形成的关系则被称为“你们关系”。而如果在这种面对面的关系中,每个参与者都彼此相互觉察,并抱有同情的态度参与他人的生活,那么就被称为“纯粹的我们关系”。舒茨认为,只有处于“我们关系”的范围内,才能在特定的时刻,以具体的方式获得他人的经验。一旦我们从直接社会经验过度到间接的社会经验,他人的“生动性”就会不断降低。与“你们关系”中的时空直接性相对,在这种情况下时空都是间接的,舒茨称这种关系为“他们关系”。在间接社会经验中,实际上是借助各种理念类型来理解他人,把他们的行动看成是匿名的过程,这种类型化的解释图式,构成了我的库存知识的重要内容。舒茨根据匿名性程度和理念类型的具体性能程度,将间接关系构成的同时代人的社会世界划分成不同的层次。进一步探讨了在时间角度上与我们处于间接关系的前辈和后人的世界,分别称为前辈世界和后人世界。后来舒茨更明确地将这方面的问题称为,“社会世界的层化”。三、生活世界的结构舒茨对美国实用主义的思考,对美国社会学文献的研读,以及对现象学的继续反思,逐渐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人们生活世界基本构成的社会学分析。1.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舒茨晚期思想的主要着眼点。韦伯分析的社会世界是一种具体现实,但舒茨分析的则更多是这种现实的纯粹形式。随着他对胡
本文标题: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8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