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项脊轩志(明)归有光第一课时一、题解•项脊轩志什么是“志”?(就是“记”的意思)什么是“项脊轩”?•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记、志、书、表,古代常见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共同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一丈见方的斗室。•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项脊轩”,有怀宗追远之意。•历史名人书斋名•(陆游:老学庵)、(刘禹锡:陋室)、(蒲松龄:聊斋)、(黄宗羲:惜字斋)、(曾国藩:求缺斋)、(曾国藩:求缺斋)、(梁启超:饮冰室)、(纪晓岚:阅微草堂)、、(毛泽东:菊香书屋)、(梁实秋:雅舍)二、作家作品•后人评价:1、明·王世贞《归太朴赞序》:不可雕饰而自有风味。2、清·姚鼐《古文辞类纂》:此太仆最胜之文,然亦苦太多。3、近代教育家钱基博《明代散文》:此意境人人所有,此笔妙人人所无,而所以成震川之文,开韩鞯、柳、欧、苏未开之境。4、近代林纾更尊他为“五百年来归震川一人而已”。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唐宋派”散文•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文不载道近人情•相对于“诗言志”,散文有“载道”传统。•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提出“文以明道”。三国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唐代韩愈提出“文以贯道”——“道”之谓,常指儒家思想。这样的文学观念偏重于文学教化目的。“文以载道”成为整个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归有光是明代著名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扩大了散文题材,把日常生活琐事引进了严肃的“载道”古文中来。文章情真意切,平易近人,有清新之感。尤其是一些叙述家庭琐事或生死聚散的短文,朴素简洁、悱恻动人,“使览者恻然有隐”。•在当时一味摹古浮饰的文风中,他的文章就像一泓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境地。归有光如泣如诉的情感是什么呢?这种感情的对象是谁呢?《项脊轩志》被公认为是“太仆最胜之文”(姚鼐语)“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此情可待成追忆”“如泣如诉”亦喜亦悲皆琐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当记忆成为一种姿态,归有光选择归于平淡,那些“悲”与“喜”或许会永留心底,相伴余生。•成住坏空,人生短长。时光的流逝,往往伴随着人类的离合悲欢,慌乱中忍不住伸出双手,但什么也抓不到。于是,此时此刻的我们只剩下回忆可以任意撷[xié]取。愉悦、伤悲、空寂、自知。那是回忆的姿态。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便横生出那一抹难释的情怀。“我借光阴为红线,在若隐若现的记忆中寻觅,如那唐朝多情少年,花香漠漠,落花盈盈,唯树下不见伊人。”归有光走了,留下的只是一间叫“项脊轩”的书房,以及那些平常琐碎中难赋的浓浓深情。三、学习文本•1、归纳积累文言字词•2、疏通文意,理解内容•3、探讨赏析,深入理解把握文章思想和情感,评鉴文章之美语音•轩渗漉修葺•垣墙栏楯偃仰•迨异爨阖门•长号扃牖象笏•呱呱老妪先妣•中闺扉兀坐庖栖于啸歌•万籁姊妹xuānlùqìyuándàicuànyùbĭguīfēigūhéhùJiōngyŏushŭnyănháowùpáoqīxiàolàizǐ项脊轩(xuān),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首句:判断句•旧:原来的,旧的•仅:只有•方丈:一丈见方。译文:项脊轩,就是旧日的那间南阁子。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得下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渗:透过。漉:漏下。•下:向下。名作状。•案;书桌•顾:环顾•北向:向北。这是间历经百年的老屋,灰尘泥土向下渗漏,雨水直往下滴。每当挪动一下桌子,环顾四周也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到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小、旧、漏、暗)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yuán)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上:从上面,名词做状语•使不上漏:使之不上漏,省略句前:在前面,名词做状语•垣墙:垣,本意为墙。名词做动词:垣墙,筑起围墙•以:用来•当:同“挡”,阻挡。•洞然:明亮的样子。译文:我略为修补,使(它)不从上面渗漏下来,前面开了四扇窗,围着庭院筑起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阳光,借助日光的反射,室内才明亮起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于:在•栏楯(shǔn):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胜;美景(形容词作名词)•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译文:又在庭院中错杂栽种了兰花、桂花、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添了美景。为什么种兰、桂、竹、木?为什么种兰、桂、竹、木?•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喻志节,文中“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一句表明作者品格高洁,志趣高雅。•古人常把桂树在庭院中对植,称之为“双桂当庭”,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则变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也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这不但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有着“雅兴”和“诗意”的士子,更是一个有抱负有志向的好青年。借书满架,偃(yǎn)仰啸(xiào)歌,冥(míng)然兀(wù)坐,万籁(lài)有声。•冥然:玄默。兀坐:危坐,端坐。•啸歌:长啸或吟唱。文章指吟咏诗文,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译文:借来的书放满了书架,我或俯或仰,高声放歌,大声吟诵,有时则静默独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得见。“借书满架”写的是书房陈设,“偃仰啸歌”写读书之乐。“冥然兀坐”写读书的状态静心攻读,明志致远。“万籁有声”乃是以动衬静笔法,因各种声音都能充盈于耳,反倒显得周围之寂静。深得唐人王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意境。“冥然兀坐”•“冥然兀坐”大概是写自己读书时“以吾心之理而会书之意,以书之旨而证吾心之理,则本原洞然。意趣融液”的状态。•【拓展】•第今所学者虽曰举业,而所读者即圣人之书,所称述者即圣人之道,所推衍论缀者即圣人之绪言,无非所以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而出于吾心之理。夫取吾心之理而日夜陈说于吾前,独能顽然无概于中乎!愿诸君相与悉心研究,毋事口耳剽窃。以吾心之理而会书之意,以书之旨而证吾心之理,则本原洞然。意趣融液。•——归有光《山舍示学者》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寂寂:非常寂静。译文:然而庭院台阶显得特别寂静,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它也不飞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三五,指农历每月十五,又称望。十六,既望。初一,朔。最后一天,晦。•班驳:纷杂错落。•明月半墙: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珊:通“姗”,引申为美好的样子。译文: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半墙上,桂树的影子纷杂错落,微风吹拂,桂影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庭阶寂寂---姗姗可爱”几句诗意般的描写,更是情景交融•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充满了诗情画意:•景物描写,动与静、明与暗、有声与无声结合得十分巧妙。如庭阶之寂与小鸟之动、墙之静与影之动、墙之坚实与风、影之轻柔、月之明与影之暗形成对比。•“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于景可爱,于情可喜•一间不折不扣的陋室,经作者添窗堵漏、一番修葺之后,始得“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由于花木之置,小小轩室,居然成为胜境,成为幽雅的书斋。“借书满架”,颇为自得;“偃仰啸歌”,怡然陶醉;“冥然兀坐”,若有所思;此时,“万籁”声声入耳,颇有“鸟鸣山更幽”之情趣。“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静寂的画面因为小客人的到来而变得情趣盎然,生机无限,“人至不去”让人颇有不知身在何处之感。“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则又是另一番美好景象,“桂影斑驳,风移影动”,静中有动,“珊珊可爱”。修葺之后的项脊轩于景可爱,于情可喜,妙哉!•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第一段内容理解•对项脊轩环境介绍,修葺前后对照着写。着墨不多,却清晰勾勒出书房概貌。写书房外部环境,更写出轩中幽静气氛。•景物中处处渗透作者感情。写项脊轩旧状和新貌,把一间极普通的斗室写得那么可爱,正是作者喜爱这间书房的感情反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结构上承上启下。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统帅全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的一句话。它常常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眼——本文文眼——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狭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破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阴暗修缮前后的项脊轩:修缮前修缮后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不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亮杂植兰桂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幽雅多可喜鲜明对比修缮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修缮旧南阁子?2、文章第一段,在这样老旧的南阁子里,归有光为什么能有那样悠闲、惬意、愉悦的读书心境呢?1、作者为什么要修缮旧南阁子?作者修缮旧南阁子改善了居住环境,而且修缮阁子的一系列动作,更向我们传递了当时作者意气风发,意欲有所建树的高远理想和壮志雄心。2、文章第一段,在这样老旧的南阁子里,归有光为什么能有那样悠闲、惬意、愉悦的读书心境呢?原因大概有这几个方面。首先,归有光受了儒家“君子固穷”的精神的熏陶,使他能够安贫乐道。另外,《项脊轩志》的这一部分写于作者十九岁时,此时他还没有屡屡遭受科举的挫折打击,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自信。正因为儒家君子固穷的传统,以及青年时期的自信,使得归有光在老旧的项脊轩里,能够保持一种悠闲、惬意、愉悦的读书的心境。孔子认为,士人应该“士志于道”、“忧道不忧贫”,面对穷困的境地要“贫而无怨”、“贫而乐”,所以赞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归有光《陶庵记》有言:以为君子之外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地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归有光认为,一旦不幸身处穷困的境地,作为一个君子,也应该寻找办法“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而不应该像“闾巷小夫”那样,脸上布满了“悲怨憔悴之意”。受了儒家精神的熏陶,归有光在南阁子里悠闲、惬意、愉悦地读着书。文体知识1.归有光字熙甫,号,别号,称,明朝后期著名散文家,著有《文集》,代表作除《项脊轩志》外,有《》、《》、《》。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具体而言,
本文标题:项脊轩志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18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