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令人反思的心理案例一.大学生惨案的频频发生折射出了中国高校的德育缺失4月15日,复旦大学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因身体不适入院,后病情严重,未发现病因。警方介入调查后,从该生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并锁定同寝室林某有投毒嫌疑。16日,上海公安局文保分局证实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现已被刑拘,其作案动机仍在调查。此时,黄洋经抢救无效,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4月18日,南航金城学院两名平时关系正常的同学因琐事发生口角,致使一名同学被刺伤、抢救无效死亡。短短数日,大学生命案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发生,让人不忍直视。从1994年清华大学铊毒案,到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再到2010年药家鑫案,2012年湖南大学生血刃女友案,再到这几日的复旦投毒案,南航故意伤人致死案,案案惊心。在人们的印象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是知书达理、斯文儒雅,然而就是这些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却会沦为杀人魔王。人们不禁要问,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怎么如此糊涂?窃以为,大学生惨案的频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缺失造成的。不可否认,这类事情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但是发生在高等学府就让人匪夷所思。被喻为“象牙之塔”的大学,自诞生以来,一直都是精英和精品文化的大本营,担负着培养精英的责任,决定着国家的走向。《学记.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复旦也是全国叫得响的大学,培养出一个投毒杀人犯,这不仅仅是当事人的悲哀,更是大学的悲哀。反观现在的中国高校,只注重考多少分,只育分不育人,有教学无教育,残酷的压力让同学间成了冷漠的竞争对手。学校疏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管学生的精神状态如何,不问学生的品德如何,只要有成绩,一切OK。笔者在大学时期曾经上过一门思想政治品质与道德修养课,本来是一门很好的德育课,却活生生被任课老师以学分和考试的形式量化,要求学生对书中的考试内容进行强记硬背,却没有通过这门课程对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可见高校的德育欠缺到何种程度?!德育欠缺的高校教出来的学生大多数缺乏人文修养,而其功利主义却甚嚣尘上。如今高校实行的贫困生资助制度便能显现大学生们贫乏的人文修养和丑陋的功利主义心态。为了让自己达到学校制定贫困生资助制度的标准,我们的一些利令智昏的大学生们不顾道德良知和个人尊严,编造出可怜兮兮的贫困“身世”,更有甚者为了一个走俏的贫困生资助名额,和和气气的同学关系瞬间演变为口角相向,甚至拳脚相加。如此违背良心的大费周章,只为了那一笔在他们看来相当可观的资助金。一个小小的贫困生资助名额就已经让高校学子的道德节操沦落至此,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而这些丑陋的现象的幕后推手显然就是中国高校德育的缺失。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钱教授的话其实就是对中国高校德育缺失的最好诠释。惨案的发生正不断在给高校教育敲响着警钟,也希望中国的教育部门能拿出有关改革方案,别让高校教育在错误的轨道上越滑越远。二、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就业心理问题反思1.盲目行(1)盲目攀高大学生受传统就业意识的影响,还未完成从“天之骄子”到普通劳动者的思想转变。对现代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学历需求和调整缺乏充分的了解,缺乏恰当的自我职业定位,择业期望目标高于自己的实际状况,表现为眼高手低、挑三拣四,一味地求高、求大。这类大学生往往把“工作条件好、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作为择业目标,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认为读四年大学却到基层单位就业实在不值得。于是,宁可待业在城市做闲人也不屈就。(2)盲目从众毕业生的期望水平会受到其它择业者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在选择工作时自己毫无主见,常为家长同学所左右,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丧失了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3)盲目等待这类毕业生综合表现一般,无一技之长,家庭、社会又无背景,思想顾虑较多,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往往抱着一种驻足观望的心理,对实质性的就业缺乏诚意,难以准确定位。在犹豫观望与盲目等待时,贻误了求职择业的最佳时机。2.不自信型现代大学生大多依赖心理重,尽管到了生理成熟的年龄,但往往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心理,反映在毕业生身上就是心理上不就业,总感觉自己仍未长大(如“校漂族”和“啃老族”),不接受自己已经面临就业的现实,在行为上表现出不自信,遇到问题往往缺乏勇气,不敢面对竞争。另外,大学生在毕业时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的竞争,然而,一些学生在面对竞争时往往又顾虑重重,焦虑和恐惧心理并存,害怕遭到拒绝。由于不自信,对自己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老是想着自己不如别人,从而面对用人的招聘和激烈的竞争不能应付自如,最终导致错失机会。3.自负型这类毕业生以学生干部或自身能力强、个体条件好或家庭条件优越者居多。他们社会活动多,见多识广,无形之中产生了自负高傲的浮躁心理。“皇帝女儿不愁嫁”,择业期望值过高,既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又对职业、薪金、发展前途、地区环境等过多挑剔,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三.如何解决现代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1.充分发挥专门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1)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首先,加强对大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次,加强有关就业政策的教育和引导。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优秀的社会劳动资源引导到农村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再次,加强毕业生择业观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大学生创业。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提高他们适应激烈竞争的能力。(2)加强就业指导,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应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四年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从低年级抓起。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确定指导重点:大学一年级应侧重职业认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大学二年级则侧重自我基本能力的培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大学三年级侧重教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提高自身就业技能,培养自身实践能力、交际、组织能力;四年级则重点帮助学生掌握面试的具体技巧,克服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3)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切实加大就业指导工作专家队伍建设的力度,拓宽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视野。一方面,可以以专兼职结合的方式聘请一些具有较高指导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心理学专家、职业规划设计管理专家、礼仪顾问的从业人员等来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尽可能地为毕业生辅导员提供就业指导的培训机会,增强他们的就业指导能力,建立起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就业指导队伍。2.因势利导,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和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既要有普适的心理培训,又要有个性化、专门化的个性心理辅导,缓解部分毕业生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要特别关心低学历层次、家庭经济困难和女大学生等重点人群。具体做法包括: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改变不良心态,消除心理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加强个性塑造,克服自负、自卑、焦虑和依赖心理。(2)积极开展毕业生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热线电话等多种途径宣传就业心理咨询的性质和作用,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窗户,解除学生疑虑以主动寻求帮助。开展定时、定点、有专人负责的就业心理门诊咨询,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挫折,做好遭遇就业挫折的心理准备,帮助他们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增强其自信心,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走出就业心
本文标题:令人反思的心理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32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