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中国广告经典案例评析
中国广告经典案例评析目录1公益广告2形象广告3家电广告4食品广告5饮料广告6家庭用品广告7个人用品广告8通信事务、办公设备广告9医药保健品广告10服务类广告11汽车及关联产品广告目录1公益广告2形象广告3家电广告4食品广告5饮料广告6家庭用品广告7个人用品广告8通信事务、办公设备广告9医药保健品广告10服务类广告11汽车及关联产品广告广告是典型的经济活动,以效益为目的,公益广告可以说是其中的另类。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不求回报”的广告特性及其带来的与众不同的追求内心共鸣的广告演绎方式。在某些层面上,这种广告类型已经摆脱了广告最初形成的商业盈利的模式与本质。严格来说,或许这已经不能被称为普遍意义上的广告,但就是这样的一种矛盾的广告形式让我们感受到了更为纯粹的精神内涵。我们从这些公益广告中看到了不掺杂产品利益的,以消费者的感觉体验作为第一要素的广告形式。1公益广告1.1感性塑造经典:“希望工程”大眼睛1.2创新媒介的应用:中华环保基金会1.3溯源中国元素:中华环保基金会1.4真情感动上帝:哈药六厂1.5名人效应闪耀:香港关怀艾滋病基金会1.6公益广告概述1公益广告1.1感性塑造经典:“希望工程”大眼睛篇名:我要上学代理:摄影记者解海龙客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广告背景“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发展基金会发起倡导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宗旨是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希望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0年9月5日,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名。图1-1“希望工程”大眼睛广告作品广告评析1991年5月,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找到了正在上课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的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这张照片让人心中不由为之一动,提醒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去帮助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公平的学习的机会。如果从图象传播的角度来分析这则公益广告,对于苏明娟的照片,我们首要的感受就是那双大眼睛,而且是直视我们(观者)眼睛的一双眼睛,这便是该图片独特传播效果的主要源泉之一。广告评析甘瑟·克莱斯和范·利欧文指出,图片人物直视观众眼睛与否有根本的不同。当人物直视我们的眼睛时,由图片人物的视线形成的向量将人物与我们联系起来,即使这种联系只是一种想象层面上的。因而这种视觉结构有两个相联系的功能:它创造了一种直接致辞的形式,在明确地“报偿”观者;它构造了一种“图像法令”,图片的作者要使用图片对观者产生影响。基于这些,二人将这种图片称为一种“需求”:图片人物的注视在观者这里索取些什么,要求观者与图片人物建立某种想象关系,这种关系是什么类型的,要依据其它视觉因素,与这里讨论的问题十分相关的是图片人物的面部表情———他们可以笑对我们,这时他们是想让我们与他们建立一种社会性的亲密关系。当然这里“大眼睛”的注视,却不是以上二人列举的三类中的任何一种。所以,“大眼睛”是在“需求”,她又在需求什么呢?又是试图与观众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想象性关系呢?这种心理学维度的解读便十分明显地说明了《我要上学》建立在“善”基础上的一种需求关系。广告评析众所周知,公益广告贵在贴近时代、贴近受众,它关注的是社会的热点和大众的呼唤。由解海龙拍摄的这则纪实摄影作品《大眼睛》,聚焦于贫穷地区学童渴望求知的目光,因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效果,而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影像被广为传播。从广告手法的角度来说,这则广告主要通过感性的元素来进行广告宣传。感性,是与理性相对而言的,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而公益广告的感性创意,就是从感情的角度出发,试图用各种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受众,正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类感性公益广告都试图寻找一个切入点,把人们熟悉的事情用最直接,最感性的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各个元素有机的结合与关联性中寻找情感的震撼力。可以说,这幅照片是“希望工程”历史上最大的公益广告。因为这则广告,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开始关注失学儿童,关注希望工程,使希望工程细水长流地发展了起来。可以说,一则好的公益广告不但能改变认得态度,某种程度上能成为一个时间段社会行为的指南针。广告评析在这则公益广告发生的15年后,经典的影响力又再一次被延续。当年的希望工程大眼睛苏明娟已成为银行白领,但她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们与希望工程。她依然选择了当初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方式,拍摄公益广告来回报社会。以“重访大别山,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再一次勾起了人们当初的记忆也让人们看到了我们国家这些年来的改变。当年这则公益广告不但改变了苏明娟的人生轨迹,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舆论,提高了人们对于希望工程的认知与认可。在十多年之后,甚至二十年后的今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1.2创新媒介的应用:中华环保基金会篇名:绿色步行代理:DDB(恒美)上海分公司客户: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CEPF)奖项:2010年度戛纳广告节设计类金奖广告背景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成立于1993年4月,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基金会。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人类”的原则广泛筹集资全。并将之用于奖励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资助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和项目,促进中外环境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台作,推动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广告评析“媒介即讯息”,在马歇尔·麦克卢汉看来,真正有意义的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供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释放出来一样。”麦克卢汉对“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定义与划分曾引起了大量的争论,而今天的媒介与传播工具远非想象中的指代或限定,任意一个存在的实体,都可成为信息的载具。我们已经很难将其归类为“热媒介”或是“冷媒介”,也很难在“旧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做出判断。在混媒时代,数字与传统渐行渐近,内容与媒介的界限日益模糊。创意性地运用空间中漂浮的粒子,红绿灯前的斑马线也可以成为媒介中的一份子,并发挥出奇幻般得魔力。DDB上海为中华环保基金会所设计的“绿色步行”广告活动极好地阐释了如何创意性的选择媒介和使用媒介。该广告活动捧回了2010年度戛纳广告节设计类金奖。图1-2“绿色步行”公益广告广告作品“绿色步行”广告活动简介:在开车和步行人接触最多的红绿灯前的斑马线上,铺上了一款长12.6米宽7米的巨幅写真布,印上一棵有枝无叶的大树。红绿灯等待区域的两端,摆放上绿色的快干环保颜料海棉垫子,让来回两边的过路人踩上绿色颜料,走在巨幅树的写真布上,布上的树枝就会印上绿色脚印。当越来越多人踩上去,绿色的脚印也会越来越多,就像枯树上长出了许多绿叶,让人们亲自感受到多步行真的能创造绿色环境。这则广告的效果也是成绩斐然。活动在上海参于人数总计近392,000人次,活动引起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尤其9月22日世界无车日,上海市副市长沈骏更亲临现场参于此活动。而在活动结束后,巨幅海报更被上海CANART美术馆盛邀展览和收藏。广告评析“媒介即讯息”,在马歇尔·麦克卢汉看来,真正有意义的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供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释放出来一样。”麦克卢汉对“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定义与划分曾引起了大量的争论,而今天的媒介与传播工具远非想象中的指代或限定,任意一个存在的实体,都可成为信息的载具。我们已经很难将其归类为“热媒介”或是“冷媒介”,也很难在“旧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做出判断。在混媒时代,数字与传统渐行渐近,内容与媒介的界限日益模糊。创意性地运用空间中漂浮的粒子,红绿灯前的斑马线也可以成为媒介中的一份子,并发挥出奇幻般得魔力。DDB上海为中华环保基金会所设计的“绿色步行”广告活动极好地阐释了如何创意性的选择媒介和使用媒介。该广告活动捧回了2010年度戛纳广告节设计类金奖。广告评析将红绿灯前得斑马线作为传递环保信息的媒介,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直接走向问题的本质,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赋予常态的环境鲜活的因子,不仅抓住受众的眼球,更以无声的邀请让他们参与进来,见证绿色奇迹的时刻。策略的创意便由此产生。媒介策略决定着广告信息传播的效度,经验告知我们,与消费者的沟通越直接、越真诚越能打动消费者的心,信息传播的效度就越高。在“绿色步行”广告中,每一个行人穿过马路时,都参与了与广告信息的沟通过程,并且目睹了自己对绿色环保的贡献,对“环保”有了个更直观的认知与切身的体验。广告往往会推广某种生活方式,推荐某些观点来指导个人进行自我认同。“绿色步行”所倡导的就是一种环保的生活方式,提醒人们少开车,多走路。与消费者在现场产生互动,让消费者在平面的空间中获得立体式的体验,让他们看到自我、个体的一小步在共创绿色环境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没有什么比亲身创造、亲眼见证“枯树重生”的场面更能打动人心,他让人们重新审视自我的价值与行动的意义。广告评析创新媒介在广告中的应用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下,消费者被信息洪流重重包裹,信息接受疲劳造就了他们碎片化的信息接受方式,对很多媒介几乎都是浅尝辄止,基于此,很多广告公司提出了“创意媒介”的概念,也就是创意性思维在广告媒介策略中的集中体现。媒介策略,创意先行。一面墙,一页纸,只要有独到的创意,都可以成为广告信息传播的很好的媒介。选择什么样的媒介实际上是在选择与受众的一种关系,一种与受众沟通、交流、对话的方式。创意性地运用媒介,把媒介价值与品牌价值联合起来,让消费者获得独特的价值体验,在眼前一亮的的惊奇中情不自禁地接受广告所要售卖的信息,达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广告评析互动式体验营销的现实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娱乐化创新———让品牌动起来互动式体验营销的关键是解决吸引力问题,产品和品牌让消费者能接触到只是开始,还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使目标消费者愿意参与进来,进而使品牌价值在其心智中得到确认,影响其消费行为。(2)主动性动态传播——让影响大起来互动式体验营销是要建立与消费者接触并持续发生作用的沟通,并不仅仅是消费者在体验时与你的品牌的偶尔接触,需要对其形式和效果进行动态性传播。(3)由落地到落实——让效果好起来互动式体验营销的意义是使营销行为从对消费者的“展示说教”变为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即从“高空”到“落地”,但对企业来说,从“高空”到“落地”还不完整,需要从“落地”到“落实”。1.3溯源中国元素: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篇名:还我山水篇代理:上海智威汤逊广告有限公司客户: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奖项:2009年亚太广告节金奖广告背景命名决定存在。中国元素可以理解为:一切与中国所关联的物质的组合,它既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又可以与其他物质相组合。它的应用具有灵活性、重构性和全息性,便于设计、创意和品牌的化用和传播。它是中国文化的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定义决定意义。相对比较严谨的定义认为:中国元素的内涵是被历代中国人所认同,代表中国文化精神,体现中华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图像、符号、文化等具象物质和抽象的精神元素。广告背景本书给出的“中国元素”传播学定义:在传播过程中,作为单一符号或者符号系统而存在的载体,它具有可被表现的物化形态(包括文字、形象、色彩、音符等)和可被再现的观念形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其形态的核心与“中国”相联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聚合概念。广告评析这则运用中国水墨画风格的优秀作品是来自上海智威汤逊广告有限公司为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做的山水系列创意广告,通过中国水墨的风格和元素变异,展现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山水世界,警醒我们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不要让一个环境优美的自
本文标题:中国广告经典案例评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35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