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护理学 > 护理十大安全目标ppt课件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ICU冉晓琴2016年4月12日背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以及我国就有一批关于患者不安全因素的报告.WHO指出全球有10%住院患者不同程度受到医院不安全事件损害。这些研究证明医疗风险和医疗中的不安全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但有些经过医务人员的努力可以减少和避免。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治疗者在500万人次,约19.2万人因此而死亡,构成严重不良反应者占13%。我国我国三级医院年平均发生医疗纠纷在30起左右,全国73.33%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及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现象;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患者对治疗结果不满意,围攻、威胁院长的情况;76.67%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及其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交住院费用现象;61.48%的二级医院发生过因患者去世,患者家属在医院摆设花圈、设置灵堂等现象。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患者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众多国家医务界高度关注我国患者安全工作同样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医院协会在卫生部医政司的具体指导下,根据开展医院管理评价与评估工作的实践,参考了国际上开展患者安全的经验,选择了具有普遍性、可操作性、重点明确的项目,自2007年提出《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后每年进行修改。2016患者十大安全目标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2、强化手术安全核查,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3、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完善医疗环节交接制度,正确及时传递关键信息4、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5、提高用药安全6、强化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7、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伤害8、加强医院全员急救培训,保障安全救治9、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构建患者安全文化10、建立医务人员劳动强度评估制度,关注工作负荷对患者安全的影响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目标一解读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措施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等特殊患者应有明显识别标志(腕带、床头卡、指纹等)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其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志的制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别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职能部门(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落实督导职能,有记录强调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前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年龄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目标二解读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避免了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措施择期手术在手术医嘱下达之时,表明该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多部门共同合作与执行“手术部位识别标志制度多部门共同合作制定与执行“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以及工作流程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确保患者诊断、手术方案准确性与安全性术前要求参与手术的医师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进行认真的术前讨论,书写术前讨论和术前小结,明确标记患者的手术部位,并让患者知道。此外,主管护士也需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实行的手术有充分的了解。麻醉医师、手术接送人员、手术室护士也要求在接触患者时进行再次的确认。实施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及流程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以下简称三方)麻醉实施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定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三方确认后分别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手术部位确认图(替代)目标三: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完善医疗环节交接制度,正确及时传递信息目标三解读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护人员之间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措施在通常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医嘱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结果是,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强调口头医嘱和电话医嘱的执行条件与过程1.使用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对其限性要有正确的认识,突出抢救时的急需,而不是整个抢救过程和所有的抢救都需要,应尽量缩小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的使用范围和频率。2.做好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的管理医生是关键,应严格做到:清晰地读出药物名称、剂量(不要用容量单位表示)、用药途径,复读2遍以上确认。3.护士是医嘱的直接执行者,应清楚地复述2遍以上医嘱并确保得到医师的确认,现场有第二个人确定听到了同样的口头医嘱后,应直接记录下来作为口头医嘱的凭证,以备核查,如果是电话医嘱,应准确的记录下电话号码、医生的姓名、通话时间、医嘱的内容等有关信息,应有两人接听核实,在急救时应听者复述2遍后再做确认。4.应在2h内完成已执行的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的补记和转抄工作,医生离开现场之前,应及时补记口头医嘱于医嘱单上并签名,执行护士确认后方可离开。5.特殊药物,如剧毒,麻醉等药物不能执行口头和电话医嘱。6.执行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的注射医嘱时不要把液体瓶、安瓿遗弃,以作为核对时使用。7.建立双方查对制度,确保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的正确实施,保证患者安全,同时确保医疗记录和护理记录的一致性。目标四: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目标四解读清洁的医疗卫生环境更安全据统计我国感染性疾病发病4,000,000人/年医院感染发病率8人/100人医院感染治疗费用150亿元人民币/年国内的研究证实,医务人员手上革兰阴性杆菌携带率高达20%~30%。在护理过程中、中途中断操作和洗手之前对戴手套的手进行采样培养,接触患者、患者衣物或病床后会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平均17%(9%~25%)从患者身上传到医务人员的手套上。措施手部卫生:贯彻并落实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部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操作:医护人员在任何临床操作过程中都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规范性器材: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环境: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应该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废弃物应当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遵循废物处理流程目标五:提高用药安全性目标五解读提高病房与门诊用药的安全性措施诊疗区药柜内的药品管理对特殊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都应有严格核对程序,且有签字证明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度化学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章制度床药师应为医护人员、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方法、药品信息及用药不良反应的咨询服务指导。建立规范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储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在开据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一品多规或多剂型药品如在病区储存,则必须做到专柜加锁,有高危药品的标识,做到全院统一“警示标识”。1.有高浓度电解质、化疗药物等特殊药品的存放区域、标识和贮存方法的规定。2.对包装相似、听似、看似药品、一品多规或多剂型药物的存放有明晰的“警示标识”,符合率≥90%。3.相关员工知晓管理要求、具备识别技能。4.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5.在病区储存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一品多规或多剂型药品,必须做到专柜加锁,有高危药品的标识,做到全院统一“警示标识”,符合率≥95%注射用血凝酶、蛇毒血凝酶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血栓通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甘露醇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0.2g、0.4g)注射用头孢呋辛钠(0.75g、1.5g)注射用头孢曲松钠(1.0g、2.0g)注射用青霉素钠(160万U、80万U)目标六: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目标六解读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定义:危急值通常指的是检验结果非常异常,当出现这样检验结果时,患者可能已处于危险边缘,临床医师如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这种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检验数值称为危急值,危急值也称为紧急或警告值。措施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危急值”项目,制定“危急值”报告制度、流程“危急值”报告应有可靠途径且检验人员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认定,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对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如应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的规定,并认真落实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目标七解读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措施评估与跌倒、坠床风险的高危患者,要主动告知跌倒、坠床危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有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应急预案与工作流程。加强评估患者跌倒、坠床防范健康教育反馈住院病人跌倒/坠床危险评估年龄:≥65岁1分≥70岁或<12岁2分活动能力:活动能力下降或需要他人或辅助器械2分沟通能力:无法表达或无法了解所说1分意识状态:持续意识障碍3分偶有意识障碍2分行为:躁动不安1分眩晕:有眩晕史2分目前有眩晕史2分排泄:导尿或肠造瘘1分频繁入厕3分听/视觉障碍:有2分跌倒/坠床史:有跌倒史5分步态平衡:步态不稳(神经系统疾患所致)4分使用药物:降压药降糖药化疗药镇静催眠药利尿止痛剂缓泻剂2分照顾着:有照顾者经常不在或无照顾者2分睡眠状态:昼夜颠倒1分失眠1分制定理措施:使用床栏使用约束带起床时有人搀扶安全教育指导患者勿跨越床栏下床告知家属24小时陪护活动时有人陪伴1-5分为轻度危险,6-10分为中度危险,评估频率为每月一次,11-37分为高度危险,评估频率为每周一次。慢性病患或长期住院患者每月评估一次,如发生病情变化,跌倒危险因素增加时应随时评估。悬挂标识予以警示目标八:加强全员急救培训,保障安全救治目标八解读强化抢救意识,提高救护能力,保障全员安全措施对过敏性休克、火灾、地震、溺水、中暑、电梯事故、气管异物、中毒、体检、手术和接受各种检查与治疗患者,用语言提醒、搀扶、请人帮助或警示标识等办法防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建立全员急救技能培训机构,确定必备急救技能项目,并有相关组织培训机构。建立院内抢救车及药品规范管理制度,实施规范统一管理。加强员工急救时自身防护意识及救护能力评估,定期对员工急救能力及应急能力进行考评,建立考评标准及反馈机制。目标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构建患者安全文化目标九解读建立与完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措施建立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的制度与工作流程。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加医政司主办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网上报告活动。进行”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活动有医疗安全事件反馈机制,对重大不安全事件及时反馈,有根因分析和针对的持续改进措施,从系统上减少杜绝不良事件发生。主动报告不良事件的益处通过建立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可有效的避免医疗缺陷。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可以增加医疗水平和服务的透明度,报告的目的是从这些事件中寻找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更好的防范,只有掌握了规律,
本文标题:护理十大安全目标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37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