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东北地区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研究
东北地区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研究作者:刘婧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参考文献(30条)1.参考文献2.纪良纲.陈晓永城市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研究20053.高珮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20044.丁健现代城市经济20015.张京详城镇群体空间组合20006.梁琦产业集聚论20047.钱纳里发展的形式(1950-1970)19888.AlfredWeber工业区位论19979.刘西锋.李诚固.谭雪兰东北地区城市化的特征与机制分析[期刊论文]-城市问题2002(5)10.陈群元.宋玉祥.张平宇.马延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的城市化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2004(2)11.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200012.张敦富城市经学原理200513.赵苑达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314.胡琦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区就业难问题与出路--对东北地区就业难问题的思考[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5.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2004(6)16.邵正光黑龙江省服务业合理布局的原则和主要影响因素[期刊论文]-宏观经济研究2005(11)17.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集群:中国经济的龙脉200518.王荣成.赵玲东北地区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城市化响应研究[期刊论文]-地理科学2004(5)19.冯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200420.高强农村城镇化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200221.陈鸿宇.周立彩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模式与对策200222.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200123.钱平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期刊论文]-经济纵横2004(1)24.张黎明.刘殿祥找准比较优势实施突破战略200325.张克俊我国高新科技园区建设的比较研究200526.郭鸿懋城市空间经济学200227.王有军长春高新区进入二次创业阶段200628.葛立成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地域模式--以浙江省为例[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4(1)29.朱勇征东北经济一体化: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必然选择200530.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城市化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2005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李华.马喆.王金萍东北地区民营工业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长白学刊2009,(5)工业是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民营工业肩负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重大使命.通过对东北地区和江浙地区民营工业集聚状况及其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到东北地区民营工业集聚程度较低,带动作用受限.应引导和鼓励民营工业选择利润率高和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健全市场功能和完善政策环境,培育创新文化氛围,以促进民营工业发挥集聚效应.进而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可持续发展.2.期刊论文刘娟.LIUJuan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东北亚论坛2008,17(2)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产业集聚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逐步自发形成的,而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自发形成的很少,且大部分是在政府主导下形成的.因此,学术界对该地区制造业集聚的研究一直游商于产业集聚理论与实证研究之外.地级市级以上为研究的地理单位,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寻求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和外部资源有机结合的制度路径.3.期刊论文胡琦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区就业难问题与出路--对东北地区就业难问题的思考-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东北地区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就业问题是振兴东北的突破口.装备制造业是现实的产业选择,但它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有限,发展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又受到本地消费水平制约.改变这种现状,要用产业融合与产业集群重新规划东北的产业结构与市场结构,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以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以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在第三产业内部,将传统的商贸、餐饮业与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政府在财政金融政策上也应给新兴产业以有力的支持.4.学位论文蔡玉荣走产业集聚道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4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全球市场的形成以及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似乎降低了竞争中区位因素的作用。但是,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往往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我国珠江三角洲、浙江、福建东南沿海一带的产业集群表现出来的强大竞争力,也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研究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发挥产业集聚的正面经济效应,探讨政府在集群形成中的作用,创造产业集聚的区域环境,对于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集聚的特点出发,系统介绍了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现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结合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提出走产业集聚道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路和方法,最后以辽宁省为例,分析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论文的结构及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产业集聚的概念、特点,指出研究产业集聚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部分,分别介绍了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对有关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为后面两部分作理论铺垫。第三章是论文的中心部分。首先介绍了建国以来东北地区工业产业结构的演变历史,指出现阶段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东北地区经济要发展,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通过走产业集聚道路实现东北的复兴。根据东北地区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两种产业集聚的方式。第四章是实证部分。利用CES生产函数变式,对辽宁省产业集聚的经济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特点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两种产业集聚方式,一是培育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东北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二是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创造规模经济。最后以辽宁省为例,将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结合起来,对辽宁省产业集聚的经济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具体说明走产业集聚道路确实能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5.期刊论文刘海波.李春艳.LIUHai-bo.LIChun-yan我国制造业再区域化及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和启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笔者通过计算区位基尼系数、制造业行业分布的基尼系数和制造业所有行业的区位商三种指标来描述我国制造业再区域化状况,得出在我国制造业再区域化的过程中,个别行业出现向东北地区转移的趋势;然后通过实证分析,找出了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结果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支出对我国产业集聚具有促进作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居民消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实际利用外资额对我国产业集聚具有分散作用;据此得出了对东北地区的一些启示.6.期刊论文范剑勇.FanJianyong城市化推进速度的地区差异: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分析-江海学刊2008,(2)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与制造业向沿海地区的集聚,我国城市化步入加速阶段.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可以发现,各地区城市化推进速度差异巨大,沿海地区城市化在原先较为薄弱的基础上推进速度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城市化在原先较高的基础上推进速度相对缓慢,而其余地区城市化推进速度快于东北地区,从而在时间趋势上表现为城市化水平的地区趋同.7.学位论文张芳产业集群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2004本文认为要把一个老的工业基地转换成新的工业基地,必须按照市场化的方式重建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实现产业集聚。全文用四章分析说明了产业集群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第一章,导论。通过阅读与回顾国内外产业集群相关经典文献,理清了产业集群及其生成机理方面的理论。第二章,产业集群的生成机理。论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不同界定,并提出本文的观点,即认为产业集群是区域内的一种创新协作网络。同时重点说明了产业集群的生成机理,即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包括市场因素,制度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第三章:产业集群——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途径。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认为老工业基地虽然在建国初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没有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相互关联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集群而导致竞争力下降,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提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途径,即寻找一种具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特色的产业集群道路。第四章: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培育。提出培育产业集群首先需要建设一个高质量的市场环境,建立企业协作网络,同时东北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服务的重要作用。8.期刊论文胡境荫.HUJing-ying新区位观与东北振兴-商业研究2006,(3)东北地区的经济重振需要资金的注入,但引资困难使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重组不能如期进行.在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新区位优势在吸引外资和提升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方面成为重要因素.要克服资金缺口和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中国第四个经济活力城市带,产业集聚策略应摆在首要位置.9.期刊论文张华.王连忠.ZHANGHua.WANGLian-zhong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政策探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1)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产业集聚政策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本文界定了产业集聚政策的含义,分析了它的主要特征,认为制定产业集聚政策是东北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东北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还指明了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即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从各地实际出发,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政策的制定既要有先进性又要有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制定适合东北振兴需要的产业集聚政策以推动东北经济发展的构想,也就是通过产业集聚政策的制定,促进东北地区体制和机制创新,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并规避风险,最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的.10.学位论文李炜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研究——2000-2005年中国25个省区的实证分析2008自马歇尔(1920)以来,产业集聚理论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学者们从不同的集聚机制视角构建了各种各样地集聚模型,使产业集聚理论日臻成熟、完善。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集聚理论可以较好的解释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以及这种集中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从“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逐渐转变为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那么产业集聚理论能否解释我国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的现象?在我国经济结构尚处于转型期的背景下,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基于这样的研究目标,本文首先对产业集聚理论和集聚效应进行了详细的文献梳理,弄清了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集聚效应的来源。其次,对国内外的产业集聚理论和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评述,指出了目前国内研究尚存在的不足。最后本文参考Ciccone和Hall(1996)提出的集聚效应测度方法,利用2000-2005年25个省地级市数据在截面和时间两个层面实证分析了我国的全国平均集聚效应,区域集聚效应和省级集聚效应,并检验了区域间,省际间集聚效应是否存在差异。实证结果表明:(1)2000-2005年我国的平均集聚效应依次为:0.118,0.078,0.081,0.086,0.090,0.13,均高于美国的5%和欧洲五国的4.5%(CiccineandHall,1996;Ciccine,2002)。(2)区域之间集聚效应存在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效应远高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西部地区。这说明在目前我国产业空间分布极不平衡的情况下,产业集聚是造成地区问劳动生产率差距的原因(3)省际间集聚效应也存在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省份的集聚效应高于其他地区的省份。此外,东部沿海地区内部省份间的集聚效应呈现“俱乐部收敛”的特征,表现为省际间集聚效应差异由显著转变为不显著。(4)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和工资都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高于对工资的促进作用,这说明产业集聚带来的好处更多的体现
本文标题:东北地区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4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