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10第十三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上)汇总
1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上)2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中国近代史学史时期。中国近代史学具有两个突出特点:•鸦片战争后史学出现重大变化: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重新出现和严控史学领域的重新研究;•新史学(包括资产阶级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3第一节史学传统的延续•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重新出现•严控史学领域的重新研究。4一、龚自珍和魏源的经世史学•1、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乾隆五十七年至道光二十一年),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外祖段玉裁为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著有《说文解字注》等;幼年从外祖学文字学,青年时又研究金石学、校勘学。后来又向刘逢禄学《公羊春秋》;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但一生仕途不畅;48岁退职还乡,曾任丹阳书院讲习,并继其父主持杭州紫阳书院。龚自珍始终面对现实,发表己见,讥切时政,力主改革。5•常州公羊学–庄存与:重新发现了《公羊》,著《春秋正辞》–刘逢禄:在嘉庆年间潜心公羊学的著述多年,撰成《春秋公羊何氏释例》等。–龚自珍、魏源都拜在刘的门下学习公羊学。•“昨日相逢刘礼部,高言大语快无加。而今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龚自珍:《杂诗》之一)6•今文学派–原先盛行的考证学在哲学思想上是属于经古文学派。从乾隆末年开始,消沉了一千多年的经今文学派重新被提起,适逢时会地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于是经世学风声势更壮。–今文学派的中坚是春秋公羊学,论证“三世说”,提倡“改制”,认为变革是历史的普遍法则。公羊学往往对《春秋》之义加以解释或比附,以发挥自己的政治见解。7公羊三世说•刘逢禄–春秋起于衰乱世–近于升平世–极于太平世•袭自珍发挥之–通古今可以为三世”:治世、乱世、衰世•康有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8(1)变革思想:•乱世必变:–“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上大学士书》);•“更法”、“改图”:–“拘一祖之法,惮千夫之议,听其自陊[duò,败坏],以俟踵兴者之改图尔!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抑思我祖所以兴,岂非革前代之败耶?前代所以兴,又非革前代之败耶?……奋之,奋之!……《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乙丙之际箸议第七》)9(2)“尊史”思想:•史学的特殊作用:–“良史之忧忧天下”(《乙丙之际箸议第九》•史与国家、民族的关系:–“灭国之人,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古史钩沉论二》)•复兴经世史学–编著《蒙古图志》30篇(现仅存十篇志序),立许多专门志,对蒙藏关系、蒙古水道等有具体研究。10史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陈寅恪:–“昔元裕之[元好问]、危太朴[危素]、钱受之[谦益]、万季野[斯同]诸人,其品格之隆、学术之歧异,不可一概论。然其心意中有一其同观念:即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国亡,然能有史,即殷鉴不远。从善去恶,国可再建。如无史,何所鉴戒?何所取法?华夏民族无从因袭,将不复存在矣。”(陈寅恪谈及著作《论稿》的目的)11评价与龚自珍同时代的张维屏曰:近数十年来,士大夫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其风气实定公开之。(《龚自珍文集序》)123、魏源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21岁,随父到京,曾从学于公羊学家刘逢禄,并与龚自珍、林则徐等密切交往,纵议国事;曾代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辑成《皇朝经世文编》,提倡经世学风;后入两江总督府,参与筹议漕运、水利及盐法改革;鸦片战争时,任两江总督幕僚,曾到浙江前线;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进士,后官至高邮知州,组织团练对抗太平军;晚年学佛,整理著述,病卒于杭州。著有《圣武记》、《道光洋舰征抚记》、《海国图志》及《元史新编》等。13龚、魏的同异•龚、魏发挥公羊学说讥议时政,主张变革的传统,猛烈批判烦琐考据、理学空谈和科举制度,呼吁士人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与现实社会关系密切的问题上来。–龚自珍主要从国内的危机着眼,魏源则在鸦片战争后又生活了17年,他更多地注目于了解外国,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超越了传统学术的范围。–以龚自珍犀利的政论和魏源的《海国图志》为标志,中国学术史进入倡导变革、倡导救亡图强的新阶段。从此,讲求兵农河防盐政、边防海防,以至外国政制、现状,呼唤变革图强,成为鸦片战争以后学术的主流。14•《清经世文编》(《皇朝经世文编》)目录:–卷1-6:学术–卷7-14:治体–卷15-20:吏治–卷21-25:吏政–卷26-53:户政–卷54-69:礼政–卷70-89:兵政–卷90-94:刑政–卷95-120:工政15(1)《圣武记》14卷当代史,纪事本末体。前10卷叙事,记清初建国,平定三藩,开疆拓土,外交活动及对苗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的镇压。作者认为“国家极盛于乾隆之六十年”,之后的各种起义已使清朝面临“川壅必溃”的局面(卷九《嘉庆川湖陕靖寇记》;后4卷《武事余记》为作者议论,着重探讨兵制、兵饷和攻守策略,借以推究盛衰之理。撰作目的是为探求“拨乱之道”,制定“匡时之策”。梁启超:“魏默深有良史之才,《圣武记》……实罕见之名著也”。(《国学入门书目及其读法》)“默深观察力颇敏锐,组织力颇精能,其书记载虽间有失实处,固不失为一杰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16(2)《海国图志》•创作动机–魏源在鸦片战争时,作为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僚,亲自参与战事。亲眼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提出了解“夷情”,师夷“长技”的主张。–鸦片战争爆发的次年,即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开始用林则徐的《四洲志》等材料,编撰《海国图志》,作为了解“夷情”’、“讲画”时务的材料。17《海国图志》的几次创作•从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开始,魏源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于次年十二月完稿,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最早的五十卷本的《海国图志》。•道光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魏源又将其增补为六十卷本,刊于扬州。•后复穷数年之功,扩成一百卷本,于咸丰二年(1852年)刊于高邮。18内容100卷,分自撰与资料汇辑两大部分:自撰部分主要为开篇两卷《筹海篇》,包括“议守”上下篇、“议战”、“议款”各一篇,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并提出反侵略的办法:•自夷变以来,帷幄所擘画,疆场所经营,非战即款,非款即战,未有专主守者,未有善言守者。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以守为款,而后外夷范我驰驱,是谓以夷款夷。……攻夷之策二,曰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款夷之策二,曰听互市各国以款夷,持鸦片初约以通市。(《海国图志》卷1《筹海篇一》)19卷三、卷四为各国沿革图;其他诸卷为资料汇辑:主要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大小、特产风俗、历史沿革、西方军事科技、铁路、船舶、货币、历法、语言、宗教等经济文化知识。往往注意总结经验教训。例如,在总叙“大西洋欧罗巴洲各国”时认识到:–人知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而不知水战火器,为沿海数万里必当师之技,而不知饷兵之厚,练兵之严,驭兵之纪律,为绿营水师对治之药。故今志于英夷特详,志西洋正所以志英吉利也。塞其害,师其长,彼且为我富强;舍其长,甘其害,我乌制彼胜败。奋之,奋之,利兮害所随,祸兮福所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海国图志》卷37,《大西洋欧罗巴洲各国总叙》)20“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何以異於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爲以夷攻夷而作,爲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古微堂集·海国图志叙》)21•介绍“夷技”–《火轮船说》、《火轮舟车图说》等•介绍美国政体:–合众国者,又名弥别坚,又名花旗国……部分三十,每部各立一贤士以为总统,各总统公举一极正至公之贤士,总摄三十部之全政,名伯理师天德[President]。又各部总统或一年,或二年为一任,惟总摄国政者四年为一任,按期退职,公举迭更。(《海国图志》卷61)–米利坚……每二年于四万七千七百人之中,选才识出众者一人居于京师,参议国政,总统领所居京城,众国设有公会,各选贤士二人,参决大政,如会盟、战守、通商、税饷之类,六年秩满。每国设列官六人,主谳狱,亦以推选充补。”((《海国图志》卷61)22影响•此书为当时国人所编最完备的世界知识汇编,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跨出了中国人认识近代世界的重要一步。•对洋务思想的影响–书成,魏子殁。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指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开办的兰州制造局],其长亦差与西人等……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左文襄公集·海国图志序》)•对维新思想的影响–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說,实倡先声。惜昔日言之而不为,今日为之而犹徒袭皮毛也。(王韬:《扶桑游记》)•对日本近代改革的影响–幕府末期的日本学者文化人等,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所学到的西洋情形与一般近代文化,并不比经荷兰所学到的有何逊色。例如,横井小柏的思想起了革命,倾向开国主义,其契机是读了中国的《海国图志》。(井上清:《日本现代史》)23(3)附:徐继畲《瀛环志略》和梁廷枬[zhān,檀香]《海国四说》A、徐继畲(1795-1873)《瀛环志略》10卷。全书叙近80个国家和地区,介绍各国地理位置、国家或地区历史沿革、物产、人民、宗教、政治制度;各卷卷首有较粗略地图;叙东南亚各国较详。24B、梁廷枬[zhān](1796-1861)《海国四说》•《耶稣教难入中国说》,无卷数,说耶稣教产生、流传以及传入中国情况;•《合省国说》3卷,说米利坚合众国;•《兰仑偶说》4卷,说英国历史、地理与现状;•《粤道贡国说》6卷,按年汇编清初至道光年间由海道至广东贸易或入贡之暹罗、荷、西、英、意、葡等与清廷往来文书、清帝谕旨、大臣奏章等。•此书既较详介绍了西方主要国家的地理、政治、宗教、文化、经济、风俗等,又是一部清初至道光时期的中外关系编年史。25C、评价“《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两部著作是近代中国人了解世界的起点。它们突破了传统学术的范围,提供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外国史地知识和历史发展趋势,使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广阔和先进性。”(白寿彝《中国史学史教本》)26“梁廷枬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并没有像魏源那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但《海国四说》与《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起了同样的作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们改变传统意识,是近代中国最早一批研究外国史地的著述,对以后的外国史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马金科、洪金陵《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2728二、边疆史地学研究的勃兴•外国插手边疆问题引起的边疆不安定;•继承清初以来求实学风,注重研究实际问题。19世纪以后,西北边疆史地学成为显学29(一)边疆史地学的代表作——《蒙古游牧记》与《朔方备乘》1、张穆(1805-1849)《蒙古游牧记》16卷:道光二十六年(1846)完成初稿,“末四卷尚未排比”,遗稿由何秋涛整理,主要辑补后四卷,“又十年始克成”,刊行。•卷一至卷六记内蒙古,卷七至卷十记外蒙古,卷十一至十六记厄鲁特蒙古;记蒙古各部从秦汉至道光时期的历史;•以蒙古各盟下的旗为单位,用史志体(因蒙古广大地区未有专志),自己作注,正文述蒙古各部地理建置沿革,注释补史迹、山川、文物、地形险要、人文等;•目的是“缀古通今,稽史籍,明边防,成一家之言”、“为临政者收经世致用之益”,总结清前期对蒙古政策的成功经验(《蒙古游牧记自序》)。302、何秋涛(1824-1862)《朔方备乘》80卷,另有凡例目录1卷:•咸丰八年(1858),何秋涛向咸丰帝呈所著《北缴汇编》,咸丰帝赐名《朔方备乘》;•作者自言撰书是为“揽地理戎机之要”以“备用”;所“备”者为东北、西北边疆,西北除“哈萨克之外,惟俄罗斯为强国”,东北亦“接俄罗斯境”,故书中叙中俄关系十分详尽;•《北徼界碑考》、《雅克萨城考》、《尼布楚城考》、《库叶附近诸岛考》等考证,记述了清初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边境的扩张和
本文标题:10第十三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上)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4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