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重点第十章十一章
第十章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法大体了解:只有对经验事实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进而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分类类比,才能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比较研究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在教育研究的全过程。第一节教育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认识1.定义比较研究是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2.比较研究的实质比较研究的本质在于: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教育比较研究与其它教育研究方法不同之处在于:(1)从比较的角度把握对象特有的规定性;(2)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可比较性,从而限定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3)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方法为主。局限:由于研究结论是从比较分析的推论中得出,其客观性程度还有待实践证明并加以检验修正。3.教育比较研究的历史发展比较研究,早在纪元前就得到了应用。但比较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在19世纪以后。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②1)“旅游者的传说”。希腊、罗马以及后来的马可·波罗,以直接观察者的立场,将所见到的国外统治者对年轻一代教育的情况所做的“口头描述”。2)记实研究阶段。(借鉴)19世纪,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访问,搜集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授法资料并作简单类比,以为借鉴。他们借鉴外国先进教育观点,研究外国的教育制度,并为本国所用。这是一种带有功利与实用目的的教育借鉴活动,还不能解释现象的种种内在原因。3)分析研究阶段。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阿萨克·康德尔20世纪前60年期间,受社会学发展的影响,一批学者逐渐采用了分析教育现象因素的方法。用理性推断法努力探究影响各国教育体制差异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对社会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深刻分析。(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阿萨克·康德尔。他采用分析法,根据搜集到的各国情报,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历史的、功能性分析。分析特定教育现象形成和发展的各种相关因素。康德尔认为制约各国教育的一大因素是民族主义和国民特性。由于过分强调析因比较分析而陷入割裂的非此即彼的形式主义误区,单独抽取因素而整体受到肢解,导致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4)多样、综合的系统比较研究方法阶段。60年代以后,比较研究运用社会科学的、准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定量定性资料深入分析认识变革中的教育结构,确定各种因素在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寻求更科学、更精密的方法。4.当今比较研究方法面临的挑战:1)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将单一国家或个体作为唯一研究的框架,更强调区域性大型研究;2)强调以群体为研究对象,要求改变过去那种线性单向的输入或输出的二元比较研究格局和简单的归因分析,更强调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比较分析,要求跨文化多学科的参与;3)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对量化方法的盲目迷信,更关注实际的生动丰富的教育实践和过程的定性研究,同时注意定量分析。5.比较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作用1)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结合(历史比较法)帮助我们从现实问题入手,追溯事物发展的历史渊源并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自然科学研究中运用历史比较方法曾导致19世纪地质渐变论和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例如1:通过历史比较,较好地揭示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所渭“传统教育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新进步主义教育派”的根本分歧,进而把握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不同观点。例如2:在关于教学原则、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研究中,通过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比较,分析其哲学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异同,深化对该问题的研究,从而把握今天发展的特质,中国教育在漫长的几千年的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中外教育历史的比较研究,可以更深刻地揭示本国的教育传统特点及东西方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深化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揭示教育发展的本质联系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而比较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比较研究,将个别事物属性纳入广阔的背景,能激发思维,从而产生新的发现并深化认识。例如:关于教学活动问题的研究。活动方式是研究人的认识和个性发展规律的基本模式,因此活动问题成为现代教学论研究深化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我们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时,首先就要用到比较研究方法。一方面进行纵向比较。要超越历史,就要研究历史,要把该问题放在有一定深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比较分析杜威、皮亚杰、列昂节夫等人关于活动的理论,分析他们理论的价值、贡献和局限,有助于对教学活动论理论基础的考察。另一方面进行横向比较,借鉴哲学、心理学界关于活动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吸收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带来新的研究视角。同时要对学校丰富生动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整理和比较分析,使教学活动问题的研究提到一个新的水平。3)过对教育现象问题的比较研究,为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使决策有的放矢,建立在科学依据基础上。因此,宏观的国家教育决策到微观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无不渗透着比较研究。例如:于藏汉儿童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差异的研究。通过对调查材料的比较分析,说明藏汉儿童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是与儿童家庭、学校环境以及语言文化背景因素和某些个性特征有关,而与民族性无关。第二节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种类由于比较是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认识活动,因而产生了多种类型。比如:直接比较与间接比较,顺时顺事比较与逆时逆向比较,整体比较与部分比较,形式比较与内容比较,现象比较与本质比较,宏观比较与微观比较,等等,英国有的学者把它归纳为两种主要比较方法,一是经验范例法,二是历史和解释法。我国学者们一般将教育比较研究法分为以下三类。一、同类比较研究与异类比较研究这是根据事物之间存在差异性和同一性而分的。1.同类比较研究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而认识异同点的方法。同类相同点比较,可以找到事物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同类相异点比较,可以找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2.异类比较研究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正反两方面,通过比较表面相异的两类对象以发现异中之同,找出其中的共同规律。这种比较,反差大,结果鲜明.有利于鉴别和分析。二、纵向比较研究与横向比较研究这是根据比较对象历史发展和相互联系而分的。1.纵向比较研究纵向比较,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内的发展变化。纵向比较研究是按时间序列的纵断面展开的,它强调的是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来研究教育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以动态观点来研究现状,揭示其历史演化性,从而弄清其发展的来龙去脉。2.横向比较研究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存在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因为每一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必须在相互关系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横向比较研究是按空间结构的横断面展开的,强调的是从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中研究事物的异同,分析其原因。对一个复杂问题的研究,往往要求我们既要进行纵向比较,又要进行横向比较。三、定性分析比较与定量分析比较这是根据所有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而分的。定性分析比较,是通过事物间本质属性的比较宋确定事物的性质。定量分析比较是对事物属性进行量的分析以判断事物的发展变化。二者结合,能使比较的内容更加清晰,比较的结论更加正确。第三节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要求1.比较研究法的步骤(各国学者的见解)a.联邦德国的希克尔和美国乔治·贝雷迪提出比较研究区分为纪实、解释、并列、比较四个阶段:(1)纪实——收集整理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客观地描述事实;(2)解释——多元地解释所描述的事实的含义;(3)并列——将判明了的事实加以整理、并列,揭示其异同,提出比较分析所必需的假说,作出结沦。(4)比较——通过比较研究,验证所提出的假说,作出结论。b.英国布赖恩·霍姆斯试图赋予比较教育学以准自然科学或预测科学性质,提出比较教育的“问题研究法”,仿效杜威的“反省思维”,提出比较教育研究的四个阶段:(1)问题的选择与分析;(2)解决对策(政策)的计划;(3)相关因素的确认;(4)根据三种范型,进行有关资料的系统选定、分类与相关分析,借此作出某种一般的教育预测。(早期学习研究大概可以归纳为3种范型:人类联想学习研究、以动物为被试的条件反射研究、动物和人的认知研究)即从搜集资料开始,经过选择问题,政策研究,问题分析,政策制定,相关因素的识别,政策结果的预想,得出正确的预测.运用比较研究,基本步骤是:1)明确比较的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研究课题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目标明确而集中;第二,按比较主题统一比较标准。比较标准既有可比性又有稳定性。这是比较的依据和基础。2)广泛搜集、整理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客观地搜集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有关资料。3)对材料的比较分析。这是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要对搜集的资料进行解释、分析和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事物间的因果性和全面性。4)作出比较结论。最后要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所得的结论。2.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1)要保证可比性所渭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之间的现实性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可比性由两方面因素构成,一是差异性和矛盾性(具有各自本身的特点才能进行比较);二是同一性和相似性。为保证可比性,必须做到:比较的标准要统一;比较的范围、项目要一致;比较的客观条件要相同。2)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用于比较研究的资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具有客观性;能反映普遍情况,具有代表性;能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具有典型性。这就需要研究者对国内外教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了解,具有较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以及掌握相应的工具和方法。3.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科学的比较需要理性思维。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也就是说,要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从共性中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从差异中阐明矛盾的特殊性。要坚持本质的比较,就要努力做到:要通过大量的、典型的材料分析其内在关系,原因在于事物的本质一般隐藏在事物的内部;为了运用好比较研究法,我们还必须克服主观片面性,坚持客观的科学态度,不能仅凭一些似是而非、片面零碎的材料轻率下结论。第十一章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法第一节教育实验研究法概述1.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历史发展伽利略第一个将实验作为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必要方法,弗·培根(Bacon,Francis1561一1626年)制定了实验方法论原则而被誉为“实验科学始祖”。总体上分析,教育实验是从以下两条线索发展起来的。一条线索是受自然科学实验方法的影响,另一条线索是,教育实验从一般教育活动本身分化发展而来,并发展形成为当今教育实验的两种基本范型。1)从自然科学实验经由心理学而引进教育领域,这就是物理学一生物学一实验生物学、实验心理学一实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一些标志性历史: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则始于19世纪上半叶,首先是实验生物学研究的发展。作为实验心理学产生的根本标志,是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于生理实验室之外的心理实验室,正式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从此,心理学才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实验教育学派: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实验生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并扩展到教育领域,在20世纪初形成对教育问题进行实验研究的一种潮流,从而产生了实验教育学派。实验教育学派是以自然科学方法为典范,经验主义为哲学理论基础,通过观察、统计、实验等方法研究教育行为,他们反对建立在感觉的内省基础上的古老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心理学家梅依曼和赖伊。1901年梅依曼首次提出了“实验教育学”的名称,并进行了关于感觉(1902)、语言发展(1903)、智慧与意志(1907)、记忆(1908)和艺术欣赏(1914)实验。赖伊在他的主要著作《实验教育学》中提出,只有通过实验,有意识地简化要素条件下研究教育现象中各种复杂的因果关系,教育学
本文标题: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重点第十章十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46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