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教案
教案授课时间2019年月日星期第节课章节名称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教学目的1、了解和把握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2、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3、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涵义与作用4、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教学重点1、理解新发展理念中“新”的重要性,掌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2、理解中国的政党制度的特点优点、为什么不能搞多党轮流执政。3、树立学生追求自主创新的愿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难点1、使学生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制度具有理性、建设性、发展性态度,具有对中国发展的信心、追求自主创新的愿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方法系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课程资源准备教材、多媒体、PPT主要内容、逻辑结构、课时建议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4、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5、建设美丽中国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第一,创新活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它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客户价值。第二,创新所释放出来的生产力及其创造出来的市场价值推动了产业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有效地避免了经济的衰退和社会动荡。第三,创新不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避免暴力革命对社会造成伤害的有效途径。(2)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1)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2)协调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3)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4)协调发展就是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开放发展,就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新发展理念的内在关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新发展理念,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只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适应新需求变化,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供给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1.供给体系总体上是外向型,由外需转内需要经历一个痛苦过程;2.以往主要是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3.以往供给体系能适应排浪式消费,但满足个性化消费能力相对较差;4.有些产业产能已经达到了物理性的峰值;5.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6.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1)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2)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增强制造业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品质和附加值。(3)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发挥一体化网络效应,强化基础体系的支撑作用。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1)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2)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3)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4)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提质升级存量供给,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在各行各业开展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素质的企业家、工匠和劳模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要塑造良好社会文化生态,营造鼓励创新、终生学习和勇于冒险的社会氛围,厚植企业家精神土壤。(2)要厘清政府、市场边界,拓展企业家精神生长空间,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3)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4)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供给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第一,宏观政策要稳。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慢慢来调结构,要刺激,但不是强力刺激。第二,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第三,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第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第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当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突出抓好的工作:第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第四,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第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第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第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第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五、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六、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将继续巩固和发展。第一,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第二,第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第四,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七、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1.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1)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2)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3)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4)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2.推进祖国统一(1)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2)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3)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八、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2.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总的要求是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3.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粘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4.要建设好网络空间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尤其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5.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1)总的要求是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2)要及时掌握意识形态形势和动态,对各种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问题要敢抓敢管,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帮助明辨是非。(3)要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落实谁主管谁主办和属地管理,防止给错误思想观点传播提供渠道。(4)同时也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九、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3.建设社
本文标题: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67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