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欧洲巴洛克建筑TheBaroqueArchitecture17世纪至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直至19、20世纪在欧洲各国都有它的影响。以天主教堂为代表的巴洛克建筑十分复杂。它形式上是文艺复兴的支流与变形,但其思想出发点与人文主义截然不同,它反映天主教的思想意识和奢侈的欲望,包含着矛盾着的倾向,它敢于破旧立新,创造出不少富有生命力的新形式和新手法,被长期广泛地流传,但它又有非理性的、反常的、违反建筑艺术的一些基本法则,一些形式主义的倾向曾起着消极的作用。所以,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在意大利产生,以罗马为中心,服务于教皇和教廷贵族。主要影响德国南部、奥地利、西班牙等天主教国家。“Baroque”来源于葡萄牙语“Barocco”,意为畸形的珍珠。Map一、巴洛克建筑的形成1),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路德和加尔文),为了压制文艺复兴,恢复神权的至高无上,对立的天主教会看上了新奇的巴洛克,希望借其把教徒重新吸引到教会身边。2),由于大西洋新航线的开辟和东方贸易的阻隔,意大利城市经济衰退,艺术赞助人减少。而罗马教廷收取航海强国西班牙的贡赋而空前富有。3),建筑很难超过文艺复兴盛期,建筑师力图强调个人表现:戏剧性,创造性、个体性。二、巴洛克建筑和广场教堂形式新颖:1)、节奏不规则的跳跃,爱用双柱,甚至三柱一组,开间的变化很大;2)、突出垂直划分,用叠柱式,但基座、山花、檐部都是折断式的,加强上下的联系,破坏柱式的水平联系;3)、追求强烈的体积和光影变化,用倚柱取代壁柱,墙上做深深的壁龛;4)、有意制造出反常的新形式,不顾建筑的构造逻辑和构件的实际意义,不惜破坏局部的完整。5)、制造建筑的动态,不稳定,空间流动。罗马耶苏会教堂(TheGesu1537-1602),由维尼奥拉与坡达(G.d.Porta)设计,耶苏会的总堂,第一个巴洛克建筑,平面采用拉丁十字的巴西利卡形制,中厅加宽,在圣坛前建了一个穹顶以照亮圣坛,渲染了浓重的宗教气氛。立面上使用了双柱,叠柱,套叠的山花,和卷曲的涡卷等做法。这种型制的教堂被耶稣会在各地普遍推广。耶稣会教堂TheGesu,1568-1602,罗马,维尼奥拉与坡达。第一座巴洛克教堂。罗马圣卡罗教堂(SanCarloalleQuattroFontane,1638-1667),巴洛克建筑代表作,波洛米尼(FrancescoBorromoni)设计,平面基本上是椭圆形的,其四个向限往内扭曲,形成波浪形墙壁,然后在檐口架设半圆拱,连成一气。立面上波浪形檐部前后与高低起伏,凸面、凹面与圆形倚柱相互交织。圣卡罗教堂1638-1667,罗马,Borromini。Borromini只效法三位老师:自然、古代和米开朗基罗。赖纳第(CarloRainaldi),罗马圣玛丽亚教堂(S.Mariaincampitelli,1663-1667)是盛期巴洛克的代表。贝尼尼继承米开朗其罗风格,大张其鼓的开启了巴洛克风格,其中的一个小品就是在圣比得教堂圆顶正下方造了一个有四根螺旋形大柱子富丽的铜华盖(1624-1633),华盖覆盖着的是圣彼得的坟墓,在华盖上方的墙壁里,贝尼尼精心打造了圣彼得的宝座,在宝座四周创造出天堂荣光乍现的幻象,世称圣彼得之椅。贝尼尼在罗马的圣玛利亚教堂考纳罗礼拜堂的雕塑“圣女特雷莎的惊喜”(EcstasyofStTheresa,1646)更是演出了一本立体小戏,其雕塑写实得令人震惊。离圣卡罗教堂不远有贝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安德烈教堂,教堂不大,厅为横向椭圆形,里面有方有圆,有虚有实,浮凸有致,简明紧凑。内部光线明亮,小天使门走出神龛,自由的飞翔。雕塑和建筑融合在一起。贝尼尼在圣彼得大教堂前建了一个椭圆形的大柱廊,好象圣母的手臂环绕广场,环抱广场的信徒。广场长198米,占地3.5公顷。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的广场1586年树立方尖碑。三、巴洛克建筑的特征1),追求形体的不稳定性,节奏的跳跃2),利用透视产生错觉,用透视法夸大建筑的比例、尺度3),大量运用曲线、曲面、断山花,产生断裂感和流动感4),有系统的多中心,空间的动态。5),大量采用双柱、壁柱、倚柱。6),强调光影效果,体积感7),重视色彩,爱用对比色。8),打破建筑、雕塑、绘画的界限ThankYou!
本文标题:巴洛克建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72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