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34四川教育学资料整理
教育学绪论一,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的一门学科。二,教育学的结构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维度组成。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一,教育的属性(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二)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特征,本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四)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合,它包括教育煤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五种成分。(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记忆)1,相互影响,相互作用。2,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3,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4,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二)教育的发展1,随人类发展而发展,随人类进步而进步。★2,远古教育个古代教育的区别和比较。(1)远古教育和原始社会相对应,古代教育和农业社会相对应。(2)远古教育是非独立性的,古代教育具有了自身独立活动领域。(3)远古教育教育内容贫乏,古代教育内容开始丰富充实起来。(4)远古教育不分阶级,古代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5)古代教育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开始分离。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3,现代教育(1)和工业社会相对应。(2)现代教育的发展的三个阶段A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B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C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20世纪中叶——目前)。四,教育的目的★“1958年,明确了教育目的。1982年,第一次以法律的角度规定了教育目的。1995年,颁布《教育法》,单列教育法规。”(一)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二)教育目的的结构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三)教育目标1,概念: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2,教育目标体系(1)教育目的(国家)(2)教育目标(学校)(3)课程目标(教师)(4)单元目标★五,教育的功能(题型:论述)(一),教育具有个体发展功能,教育能促进个体发展。1,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3)教育:教育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1)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2)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抓最近发展区)(3)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关键期施教)(4)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做到因材施教)3,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包括政治社会化个道德社会化。4,教育能促进个体个性化。★(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能促进社会发展。1,教育和人口的关系:人口的数量质量影响教育的发展。★2,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1)教育上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加快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3,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A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B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二种手段是通过go-vern-ment,政party指定一系列方针政策。C政治还用法律的手段来对教育作用。D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2)教育对政治的作用。A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B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C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D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种种政治人才。★4,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A文化影响教育内容B文化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C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影响教育的发展,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以及师生身心的发展。(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A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手段。B教育是对文化的普及C教育能够交流和整合不同文化六,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第二章教师——了解自己概念:教师——受社会的委托,在教育机构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的专门人员一,教师的职业情感(理解)(一)理解学生1,心胸豁达2,敏感性:对学生多方面的变化呢功能做出及时反应。3,移情作用: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4,客观性:以中立的态度思考问题。(二)与学生和谐相处有效教学取决于有效交往。1,真诚:不虚伪,不以个人权威和职业地位做掩护。2,非权势:不摆架子。3,积极相待:对学生保持积极,认可的态度。4,交往技能:用学生可接受,能理解的语言来和学生交往。(三)积极的自我意识。(四)教育的期待作用。(参考心理学)二,教师智能结构(一)教师的知识结构1,专业知识。2,基础文化知识。3,教育理论知识。(二)教师的能力结构1,教育预见能力:教育活动开始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合性,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可能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以语言能力为核心。教师将处理过的信息向学生输出,使其作用于学生的身心本领。3,教育过程的控制能力:(1)对学生的控制(2)对自己的控制(3)对情境的控制。三,进入教师角色(理解)(一)教员角色,中心角色,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二)领导者(三)人类灵魂工程师(四)心理医生(五)青少年的朋友(六)父母(七)榜样(八)研究者:新时期对教师角色的重要补充,不仅要教书,还要做教育研究。四,教师劳动的特点★(一)教师劳动具有特殊性1,对象特殊:不断成长发展的人。2,任务特殊:不仅教书,还要育人。3,过程特殊:既是体力劳动,又是脑力劳动。★(二)教师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示范性。2,青少年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模仿。3,示范性还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三)教师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1,表现在因材施教上。2,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3,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四)教师劳动具有显效的长期性。(五)教师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六)教师劳动具有劳动量的隐含性。(七)教师劳动具有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八)教师劳动具有劳动的协作性。第三章透视教育对象——学生一,学生是人★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题型:简答,为什么)(一)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二)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三)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题型:简答:为什么)(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特点)。(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六,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拥有自己的权利。七,学生的多种特征(一)初中生生理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处于生理上的激变期。(二)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感知能力的发展提高。2,记忆力发展(记忆高峰的前奏)。3,思维开始发展——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萌芽)过渡。4,12——15岁这一年龄期叫做“危险期”(主要由生理上的剧变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引起)。★八,师生之间的关系(一)师生关系的特征1,师生之间具有工作关系:要求教师正确对待学生。2,师生之间具有人际关系:学生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教师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师生交往包括语言交往,行为交往以及情感交往。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器,3,师生间具有组织关系4,师生间具有心理关系:包括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5,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关系★(二)师生关系的改善(题型:论述)1,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1)对立型(2)依赖型(3)自由放任型(4)民主型——最佳的师生关系,态度是尊师爱生,和谐,相互接纳的情感关系,课堂上互相配合的合作状态。教学效果良好。(三)师生关系的发展。1,正确认识师生关系(见本题第(一)点)2,教师的人格态型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发展。(1)父母(P)态:有权威感和优越感,师生关系会很紧张,易成对立型。(2)成人(A)态:有客观和理智的特征,易成民主型。(3)儿童(C)态:特征是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易成放任型。3,教师的人际知觉也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发展传统教育只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精神,而现代教育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合作的师生关系。第四章了望教学环境一,学校教育环境(一)校园文化建设会影响学校教育环境校风——一个学校的社会气氛即校风,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和势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二)课堂内的环境会影响学校教育环境: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对知识的掌握。(三)微观环境会影响学校教育环境:同伴影响,花盆效应,教师的期待效应。★二,首席教师——家庭教育的影响(题型:论述)(一)家庭的教育功能1,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2,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和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3,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和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独特的作用。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方面也起有影响。(二)家庭教育的特点1,具有先主性(先入为主)2,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3,家庭群体中的交往接触具有密切性。4,家庭群体中的教育和生活具有统一性。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了解和影响具有深刻性。(三)家庭因素为教育的影响1,家庭的期望值对教育有所影响。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3,家长职业的影响。4,家长文化程度的影响。5,家庭经济状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6,家庭结构的完整性的影响。(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7,家庭气氛的影响。(四)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1,父母的表率作用。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3,父母要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还需要不断提高和充实。4,父母要具备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三,校外之校——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理解)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四,新的教育机制——家庭、社会、学校间的结合(在三方面的协同配合中,学校起主导作用)★(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三个有利于)1,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2.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3,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1,互相访问。2,通讯联系3,召开家长会: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校与学生家庭保持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4,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5,举办家长学校。第五章课程结构概念:课程——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及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和进程。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一)课程要素的演化1,中国古代——道德教育。2,夸美纽斯为泛智学校设计的课程——智慧要素为主。3,斯宾塞为实科中学设置的课程——强调个体发展的需要。4,杜威——直接经验的学习。(二)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德、智、体、美)1,认知经验。2,道德经验。3,审美经验。4,健身经验
本文标题:34四川教育学资料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335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