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德育与班级管理(全)
一、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二、广义的德育概念可以定位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的生成与建构,以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三、德育的内涵:第一,德育是一种教育活动;第二,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第三,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四、道德教育的内涵:是指关于个体和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它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行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强调人的良心、良知,强调义务感,强调自觉与自愿的统一。五、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特定的政治观,向受教育者传播相应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信仰的教育。六、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价值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即“三观”教育。七、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个性心理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它是人的行为的潜在动力;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它比较稳定地反映了个体的特色风貌。八、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这是一个强制性、神秘性、保守性的德育发展阶段。九、现代德育体现出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等特征。十、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简答)1)德育的政治功能。(首要的)政治关系再生产;社会政治意识的传播与生产;政治机构的充实与更新;政治行为的引导。2)德育的经济功能。体现在生产、经济形态、生活和消费等领域。3)德育的文化功能。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十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简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德育的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形式结构和能力形成的形成、发展上。2)德育个体智能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德育对认知活动的支配与控制,对认知能力的强化与抑制。3)德育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功能,具体体现在学生个体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姿态,拥有朝气蓬勃的精神等。4)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即德育可以使每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十二、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起点,也是归宿。它制约着整个中小学德育活动及其进程。德育的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明确德育目标、理解德育内容,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辨析)十三、德育的目标既是思想品德工作的始发点,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十四、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简答)1)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爱国主义认识,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行为,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个传统教育;是指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使青少年拥有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3)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就是用集体主义观点对青少年进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情感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在集体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核心。包括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热爱集体的精神和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4)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就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5)纪律与法制教育;是指用法制和纪律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让学生拥有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7)文明礼貌的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对人热情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懂得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8)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让学生形成对世界和自我客观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人性心理品质的教育,表现为情绪适度,意志坚强,行为正确,个性健全等。十五、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对,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集体主义教育就是用集体主义观点对青少年进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情感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在集体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核心。包括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热爱集体的精神和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十六、学校德育内容的拓展:1)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金,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2)生活教育;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现生活过程,并在实践生活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幸福美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观,教育学生用正当的方式去追求个人、家庭、集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3)生命教育;是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尊重、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的发展。4)安全教育;其主要内容摆阔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以外上海,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六个模块。5)升学与就业指导教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进而引导他们按照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为将来升学选择专业。第一节德育规律一德育规律的含义1德育规律是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德育规律不同于思想品德形成规律1)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养成过程2)活动和交往时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和源泉3)思想品德的矛盾运动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4)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知情意行的含义与作用1)知—道德知识,是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规范的认识(含义)道德认识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首先,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待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或产生道德情感的内因;其次,道德意志的形成也离不开道德信念的支撑;再次,道德认识对于道德行为也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2)情—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含义)道德情感对于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使人的情感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另一方面,情感本身构成特殊的道德认识,即以道德感觉的方式引发或调节行为。此外,由感情的状态水平所构成的稳定道德心境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恒常心理背景3)意—道德意志,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包括毅力和自控力(含义)道德意志表现为意志活动,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促使人们的道德动机斗争和把道德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4)行—道德行为,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为(含义)道德行为是衡量人道德道德修养水平的客观指标或重要标志,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高低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2德育要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1)注意全面性2)注意针对性和多端性(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与交往的目的性,多样性,集体性,公益性(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选择)矛盾表现在诸多方面:1.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之间;2.德育过程内部各要素之间;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的各种要素之间;矛盾可概括为:1.外部矛盾(学校德育与家庭影响,社会影响的矛盾)2.内部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道德内容及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道德内容及方法的矛盾)(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材料分析题)德育过程的长期性与反复性主要取决于人才成长的长期性,品德的形成和完善要经过长期培养,多次反复,才会有所进步,不断前进。首先,品德的形成不易,从具体的德育过程和某一品德而言,由于学生在知情意行发展方向和水平上的不平衡,学生要形成良好行为与品质,就需要较长时间,同时,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锤炼,将所遵循的道德规范锤炼成支配行为的一种信念和品质。从思想品德的形成来看德育过程并未终结,它总是通过矛盾的解决形成新的品质,在新的活动中产生新的矛盾,再产生新的品质,循环往复。其次,不良品德的矫正更难,矫正不良品德既要改变,消除已形成的思想观点,习惯,性格特点等,又要形成新的思想观点习惯性格特点等,实际上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教育易,再教育难,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反复引导。综上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景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坚定教育的信心,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每一个学生都不放弃;另一方面,对于问题学生,要做到对症下药,抓反复,反复抓,细心疏导,使其改邪归正。第二节德育原则(要求为主)——材料分析题一.疏导原则:1.晓之以理,启发自觉(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2.树立先进典型,运用榜样示范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二.知行统一原则: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提高认识(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上升到理性高度)2.组织实践活动,培养道德行为3.言传身教,知行统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道德规范,同时,身体力行)三.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1.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使之成为教育力量2.有的放矢,加强个别教育3.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四.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1.爱护,尊重,信任,理解学生2.严格要求学生3.民主平等,一视同仁4.爱之有度,严而不苛五.长善救失原则:1.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学生(对学生保持全面,公正的看法)2.发扬优点,客服缺点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从而不断超越自己)六.导向性原则(不考)七.因材施教原则(不考)第四章德育模式,途径与方法第一节德育模式一.国内外主要德育模式及其代表人物(选择)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1)无律阶段(0~4岁)又称前道德阶段,此时儿童无道德意识。无自我意识2)他律阶段(4~8岁)又称权威阶段,遵从成人的规则,从行为结果判断行为好坏,不考虑动机3)自律阶段(8~10岁)类似柯尔伯格的后习俗水平。又称可逆性阶段,用自己的道德认识去判断,不盲目遵从成人规则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趋向于公正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1)继承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2)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表(书本99页)3.体谅模式英国学校教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托马斯,查普曼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4.价值澄清模式提出人——路易斯拉斯代表人物——哈朋,西蒙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二.德育模式的发展趋势(简答)1.反对道德灌输反对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无论哪种德育模式,都应反对强制性的道德灌输,新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新模式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3.突出品德能力的培养对传统德育模式只重视德育内容的传递进行批评,新模式强调学生品德的培养4.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传统德育模式往往更重视道德知识的传递,忽略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新的德育模式强调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带有明显的行为培养取向5.注重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情感在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是由知到信转化的中介,又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新模式强调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第二节德育途径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二.有几种德育途径以及其基本途径是什么?(简答)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1)思想品德课2)其他各科教学(如在体育教学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2.社会实践途径1)劳动2)社会公益活动3)社会调查3.校园活动1)校园团队活动2)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4.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具
本文标题:德育与班级管理(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355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