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讲义
1产业经济学经济学系马永红2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二章产业结构第三章产业结构政策第四章产业关联第五章市场结构第六章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第七章产业组织政策3第一章导论4§1.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与方法一、产业的形成与分工1.定义:指具有某类相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或系统2.产业的层次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第一层)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划分的产业(第二层)以经济活动的阶段性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几大部分(第三层)53.产业的形成(1)一般分工:三次大分工,形成工、农业大类(广义产业)特殊分工:工农业内部的分工(狭义产业)农业工业内部(2)农业:种植、牧业、渔业、林业工业:纺织服装钢铁机械(3)19世纪:石化工业、电子工业20世纪:核工业、信息业、宇航业、冶金独立产业:机械、钢铁机器服装加工业纺织工业纺织工业集约化农业6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与其他学科的区别:(1)与经济学的区别(2)与工业经济学区别:现代工业历史发展的经济规律、探讨规律应用于管理(3)与政治经济学区别:社会生产关系。一般经济规律和基本原理是理论基础产业介于其间宏观:抽象掉产业关系都抽象掉了微观:将产业、产业间72.研究领域需资源的优化配置规律影响因素,发展所产业发展:发展战略、体系济理论,构造产业政策产业政策:运用产业经区域分工的决定因素产业布局与区域分工,产业布局:基本原则,,企业的市场行为框架,规模与规模经济产业组织:业感应度,影响力析,产业联系方式,产产业关联:投入产出分化,主导产业选择变化规律、合理化高度产业结构:影响因素、SCP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相结合2.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相结合3.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相结合4.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5.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8§1.2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一、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产业经济学的形成是对日本产业政策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日本战后出口导向战略(1)1945-1955年,日本战后的经济复兴时期市场小,产品要出口要进口国土狭小、原料紧缺,等产业部门合理化煤炭、海运、电力化肥措施,钢铁、年代前期):租税特别产业合理化政策(分配原材料分配,进口物资补助、年):价格控制、差价产业复兴政策(50194819469(3)60-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学界为了给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对产业经济理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其他各国经济学界为探索日本成功的经验,对日本的产业政策及产业政策所依据的产业经济理论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多角度的研究,促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产业经济学的诞生。(2)1955年以后,经济振兴,尽快赶超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战略产业确定带动整个经济起飞和资本化分阶段推进贸易自由化10二、产业经济学的发展80年代初,产业经济理论开展引入我国,随后,产业经济理论以惊人的速度在国内传播普及开来。大量论文、著作涌现,出现一批专门从事产业经济研究的工作者和研究机构。产业经济学为制定产业政策提供根本依据。11§1.3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从理论上看,有利于填补经济学学科研究的空白,丰富和充实经济学学科体系。业产业经济学:兼顾各产演变发展规律工业经济学:单一产业业宏观经济学:忽视了产二、现实意义从实践上看,产业经济学意义更加重大(1)研究产业经济学,制定正确产业政策,有利于我国实现两个转变(2)研究产业经济学,制定正确产业政策,有利于产业结构高度化,促进经济发展(3)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形成规模经济(4)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12第二章产业结构13§2.1产业分类与产业发展一、产业分类1.三次产业分类法(1)1935年,费希尔按人类经济活动发展阶段划分了三次产业第一次产业:生产物取自自然(农业、畜牧业)第二次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的生产物(制造业)第三次产业: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服务业)(2)1940年,统计学家克拉克实证研究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澳大利亚、新西兰统计学界予以承认,正式出现于政府的统计手册上,然后流行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因此,有人将此分类法称为“克拉克大分类法”。14(3)80年代中期,该方法引入我国第一产业为农业:林、牧、渔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的制造和供给业。第三产业指除一、二产业外的其他产业。两大部分服务部门流通部门行业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服务的行业为提高文化水平和素质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流通业四个层次15(4)在其他国家的运用①澳大利亚、新西兰(矿业属第一产业,运输属第二产业)②日本(矿业属第二产业)③美国库兹涅茨分类法部门(服务产业)部门(工业产业)部门(农业产业)SIA162.生产结构分类法(1)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时,将全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分为该方法的限制:A.未涵盖全部产业,仅包括物质生产部门,未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B.实际工作中划分困难个人生活消费。的生产部门,产品用于人消费品部类):指生产各种个消费资料部门(第消费。部门,其产品用于生产产资料的部类):指生产各种生生产资料部门(第III17(2)农轻重分类法其产品体积小、重量轻食品行业。资料,有纺织、印刷、轻-轻工业:生产消费其产品体积大、重量大煤炭产业。资料,有钢铁、石油、重-重工业:生产生产畜牧业、渔业农-大农业:种植业、领域,涵盖面不全缺点:只针对物质生产易行优点:比较直观,简便结论:该方法只适用于工业化发展程度低的国家。18(3)霍夫曼产业分类法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对工业化过程进行考察时,将工业部门分类、造纸、印刷其他产业:橡胶、木材机械、化学工业资本资料产业:冶金、纺织、皮革、家具工业消费资料产业:食品、产业归入其他产业难以用上述原则确定的本资料产业%是资本资料则归入资某产业产品的用途费资料产业%是消费资料则归入消某产业产品的用途7575分类原则为:19(4)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的生产结构分类法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将产业分为七大项:A.基础材料产业:矿业、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金属材料B.加工组装产业:一般机械、电气机械、运输工具、精密仪器C.生活消费品产业:食品、纺织、造纸、其他制造业D.建筑业E.商业F.服务业G.其他203.标准产业分类法(1)特点计和数据处理较强的实用性:便于统、不重复涵盖的完整性:不遗漏其作为官方统计的依据权威性:各个政府都将(2)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大、中、小、细项(3)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21A农、林、牧、渔业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G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H批发与零售业I住宿和餐饮业J金融业K房地产业L租赁与商务服务业M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也O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P教育Q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R文化、体育与娱乐业S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T国家组织22制造业(C):农副食品加工业(13)食品制造业(14)饮料制造业(15)烟草制品业(16)纺织业(17):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171)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172)麻纺织(173)丝绢纺织及精加工(174)纺织制成品制造(175):棉及化纤制品制造(1751)毛制品制造(1752)麻制品制造(1753)丝制品制造(1754)234.生产要素集约程度分类法机、航天技术集约型产业:计算、石化资本集约型产业:钢铁、纺织、服装、服务劳动集约型产业:食品局限性:各种类型的范围不易确定(要素有替代性)二、产业发展1.发展的含义(1)发展通常指事物变化的一种不可逆的、长期动态过程。(2)发展通常是指事物质态的变化。(3)发展通常是指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4)发展通常被赋予积极的价值评价含义。242.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1)定义:产业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断进步的产业演化过程。(2)基本要素:①产出增长②结构变迁③福利改善253.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1)需求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①投资结构②个人消费需求③投资和消费结构的平衡(2)供给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②人力资源③资金供给④生产技术体系26(3)对外贸易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①进出口贸易②国际技术转移(4)经济制度对产业发展的影响(5)环境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274.产业生命周期(1)形成期①产业形成的特点和本质素,开始独立产业形成:具备基本要产业萌芽:从无到有形成28产业萌芽的特点:A.产品单一,只有少数几个企业B.产品销路不广C.成本高,产量小,收益少D.未形成独立生产体系E.产品知名度低产业形成要素:A.最核心、最首要因素是资本形成B.新技术的产生、推广应用是关键C.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很重要29②产业形成的条件和标志条件:A.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最基本、最重要条件B.资本的支持与资源稳定供给是基本保证C.政府的产业政策有重要影响标志:A.应具备一定规模B.有专门化的从业人员C.具有一定社会影响D.专门化的技术装备和技术经济特点③产业形成方式A.产业分化B.衍生方式C.新生长方式30(2)扩张期(成长期)①产业扩张的实质与特点实质:扩大再生产特点:A.是一个充实和完善的过程B.是一个产业选择的过程C.有大批企业转产加入该行业②产业扩张的度量A.产出增长率B.产业产值和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和地位变化C.产业资产总规模和劳动力就业人数的变化D.产业的主要产品在国民消费总支出中的相对变化率31(3)成熟期①产业成熟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实现过程②实质和特点实质:A.表现在技术上的成熟和先进B.表现在生产上的成熟C.生产工艺的成熟D.产业组织上的成熟特点:A.强盛B.生产能力接近饱和状态C.成为支柱产业32(4)衰退期①产业衰退的含义与本质用下提前或缓后偶然衰退:偶然因素作自然衰退:客观必然性本质:A.产业创新能力的衰退或降低B.生产要素的退出C.是对产业自身的否定并孕育新产业和新产品的过程②产业衰退的标志和特征A.生产能力大量过剩B.利润率下降33C.退出现象大量发生D.重要产业或大面积的产业衰退可能引起经济波动E.产业衰退过程可能出现“复兴”或“中兴”,但最终要衰落F.产业的衰退期延续时间最长③产业衰退的逆作用力A.需求惯性B.企业家的努力C.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革新D.政府保护34(5)典型增长率①形成期:1-2%②成长期:8-10%③成熟期:4-6%④衰退期:-10-2%(6)产业生命周期的特点①缓慢的周期曲线变化率②明显的“衰”而不“亡”的特征③周期曲线的非典型性4.产业的发展阶段(1)新兴产业(2)支柱产业(3)衰退产业35§2.2国际分工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一、国际分工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较早系统提出国际分工理论的是亚当·斯密。他在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分析》一书中明确指出:倘若外国能提供比我们自己生产还廉价的商品,那么,我们最好放弃自身所具备的这部分生产而购进这些商品,我们从而可得到某种利益。由于斯密特别强调了分工所必备的各方绝对优势这一条件,所以也就把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称之为绝对优势理论。362.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另一种国际分工理论。李嘉图认为,构成国际分工进而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是斯密所说的分工各方都必须具备绝对优势,而是分工各方只要具备了比较优势即可。这就是理解调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质。3.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提出了国际分工的新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认为,由于双方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在生产不同商品时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导致了一方将
本文标题: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359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