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矿业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精细农业”发展模式探析张子睿梁静北京农学院经贸系102206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123000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依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一般来说,资源型城市以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布局的指向,随之形成城市。这种区位优势所决定的产业分工强化了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单一产业结构,也使城市的发展直接受制于自然资源的约束和影响。资源型产业盛,城市盛;资源型产业衰,城市衰。由于新材料新能源广泛利用、自然资源逐渐枯竭和市场体制的确立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我国目前已有51个资源型城市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未来20年还将有近百个城市成为资源型枯竭型城市。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依赖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既具有一般城市的功能,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依托的矿业城市。因此,要探讨矿业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就要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研究转型的思路。本文结合笔者对辽宁阜新等矿业城市的调查研究,对矿业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如何发展“精细农业”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一、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分析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大多数是建国以后建立的,一般都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城市经济发展受计划经济影响很大。我国矿业城市大多数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因而计划经济的色彩极为浓厚。我国有名的资源型城市,基本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从规划、建设、投产到销售都是国家一统到底。因此计划经济对资源型城市的影响和渗透远远超过综合型城市。计划经济体制下,矿产枯竭了,国家会统一安排部署,成建制的迁移,国家会安排建设项目,以使矿业城市继续发展。正因为国家统一计划安排,我国的矿业城市发展积累了许多问题。在工业化初期,我国矿业城市与农业一样,承担起社会经济建设原始积累的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仅以大庆为例:截至到2000年,累计上缴国家利税3165亿元,此外,国家还拿走了原油差价4000多亿元。由此可见,我国资源型城市从产生到发展都深深地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正是,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目前除了乡镇以下的一些小煤窑,县级以上的煤矿,都归国家所有。第二,经济结构不合理。首先,由于计划经济,完全靠国家指令,因此矿业城市的发展,基本上等于采掘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单一,初级产品占有很大的比重,以辽宁阜新为例,在煤炭发展鼎盛时期,采矿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4%;其他大多是围绕矿业服务的产业。其次,经济结构低效化。建国以来,我国资源产品和加工产品之间实行价格剪刀差,造成矿业城市比较利益下降、利益流失,在计划价格向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国家首先放开了加工产品的价格,而煤炭、电力、化肥等产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由国家计划控制。价格体系扭曲和价格改革的不同步,不仅维持了原来的剪刀差,还导致了加工产品按市场形成的高价值向工矿城市返销的局面。第三,矿业城市不是以市为主,而是以矿为中心,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城市并没有发挥聚集辐射扩散的功能。相反,城市只是为矿业的发展服务。因此,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一旦资源枯竭,则城市衰退在所难免。目前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衰退的原因皆缘于此。矿业衰退了,而城市功能却不能衰退,这就是我国矿业城市的两难境地。传统产业链向前延伸而形成的“精细农业模式”是矿业资源型城市的出路之一二、发展“精细农业”是矿业资源型城市的出路之一选择“精细农业模式”作为矿业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方式是由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因素决定的:第一,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提出了发展“精细农业”的要求。由于我国农业和欧美农业的差距巨大,在短期内,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棋表现如下:首先,出口下降,以玉米为例,今年3月份国内市场平均价格为1.44元/公斤;而美国芝加哥的期货市场平均价格折合人民币仅为0.72元/公斤。即使考虑运费,中美粮食差价仍然悬殊。其次,在较短时间内会导致农民收入降低。再次,短时间内不利于粮食调控。要改变这一现象,迎接挑战。一方面,改变现有的生产经营模式,扩大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农村改革后,我国农业主要的经营方式以农户为主体和经营单位,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比较低,技术水平也较落后,竞争能力比较弱。随着全球农业新技术的蓬勃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科技成果例如: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形成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在农业科技革命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东北农业科技进步和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使扩大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成为可能;精细农业成为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所谓精细农业就是指将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技术、通讯及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科技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结合,实现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对农业作物、土地、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检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状况进行定期信息获取和生态分析,通过诊断和决策,制定实施计划,并在GPS和GIS集成系统支持下进行田间作业的信息化现代农业。”“精细农业”技术的实质是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定量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肥力、含水量、苗情、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作”。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中,GPS的定位应用以及GIS的应用开发是实施“精细农业”实践的关键技术之一,即利用GPS定位引导定量获取农田内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的差异性信息,在GIS中利用各种空间分析方法生成差异性信息分布图,通过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制定经济、合理的生产决策方案,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指导农田定位作业。第二,矿业资源型城市为发展“精细农业”创造了条件精细农业的生产过程科技含量很高,生产的面积很大;这些要求也导致发展“精细农业”有三大瓶颈:第一,发展“精细农业”,需要大面积的耕地,否则,相关的高技术生产工具将无用武之地。第二,发展“精细农业”需要使用高技术工具,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较高。第三,发展“精细农业”需要建立一批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矿业资源型城市的一些矿区在完成矿产采掘后,遗留大量的土地资源;这就为扩大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供了最关键的资源——面积较大的土地,打破了第一个瓶颈。因此,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状况,开发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发展高效的绿色农业和种植业,如果发展前景看好的话,还可以租赁附近农田,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矿业资源型城市的主要从业人员为产业工人,其受教育程度、组织性、纪律性均高于普通农村劳动力。这就为发展“精细农业”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者,打破了第一个瓶颈。矿业资源型城市旧有完备的工业化体系,为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打破了第二个瓶颈。三、矿业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发展“精细农业”策略分析“精细农业”的技术应用不可避免的对劳动工具和劳动者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高技术精细农业,就要完成现有资源的整合,实现农业人力资源配置和相关设计工作的调整。在具体的工作中,应采取如下策略:第一,确定总体策略,为发展矿业资源型城市“精细农业”确立方向在矿业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发展“精细农业”的总体策略应该是:首先,要把城市、矿区作为发展“精细农业”的重点;其次,要坚持市场机制的原则;再次,要大胆引进和创建龙头企业;最后,要以国家、所在地政府政策为指导,鼓励和引导各种经济所有制形式参与其中。第二,整合设计资源、实现设计创新为发展矿业资源型城市“精细农业”奠定基础发展“精细农业”,就要大量引入新型生产设备。目前,“精细农业”的基础技术已经成熟,要在国内、特别是土地面积较大、适宜进行“精细农业”技术推广的东北地区实施农业产业调整,就需要自主设计、开发相关的辅助生产工具。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形成了行业性很强的科研体系。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开发从属两个领域,“精细农业”涉及的RS、GPS、GIS又多属于新兴技术,要开发出可供“精细农业”生产第一线使用的生产工具,就必须多个行业人员合作进行设计、开发。因此,只有整合设计资源、实现设计创新,才能实现“精细农业”技术推广。整合设计资源、实现设计创新,就需要政策引导与各方面力量相结合。首先,需要国家的科技政策支持。具体地说,可以在农业政策上给“精细农业”及其涉及的RS、GPS、GIS技术开发项目(特别是应用开发项目)以支持,这样就可以引导科技力量向相关技术投入。其次,具体省份要在经济政策上加以引导。当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但却拥有相对雄厚的科研、设计、开发基础(中央、地方的科研院所、高校较多)。因此,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新兴技术的资金投入,同时,积极借鉴“中国科学院创新基地”模式,建立地方政府政府出资、多方参与的“精细农业”设计开发机构,实施设计创新。再次,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大型农场,应认识到发展“精细农业”的重要性;从本身实际情况出发,加大科技力量和资金的投入,为发展“精细农业”创造尽可能好的实验和推广场所。第三,调整人力资源配置为发展矿业资源型城市“精细农业”提供高素质劳动者现代农业的高生产效率主要来源于农业科研及推广体系。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以及精细农业的发展,将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产品加工业和新兴产业转移,为农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向非农产业就业,加大农村城市化进程。同时,随着我国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的价格体制的改革,放开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实现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产品经营组织的多元化,形成一个竞争的国内农产品市场;理顺价格关系,使价格客观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并以此价格信号引导农民安排生产经营,使农业生产适应国际市场消费要求;逐步放开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能有效保护农民利益的中介组织,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种类经济组织平等参与农产品经营。国内区域间将消除地区封锁,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形成全国统一有序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以应付外来挑战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而目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就业的基本要求。要顺利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虽然,精细农业和现代农产品物流管理对农业生产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细农业的技术研究开发阶段和现代农产品物流管理技术的决策阶段,要求劳动者素质较高;但是,在具体的应用阶段,并不一定要求使用者(即农业生产的第一线的工作)理解和掌握深厚的精细农业理论,往往只要求他们了解生产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这种以动手操作为主要工作形式的工作所需要的劳动者正是当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未来培养方向。在我国的资源型城市中,高等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一般都有一所本科以上学校。发展“精细农业”使农业技术、农机技术、农产品的储运和开发、企业管理、物流管理方面等人才需求激增。随着“精细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田园风光旅游这一当代旅游业开发的新热点也将成为所在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接待人员和服务人员大量短缺。而田园风光旅游的特殊性又决定了这类服务项目的接待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养与传统旅游业从业人员培养的不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中农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属空白。在具体的工作中,资源型城市所在地高等院校在调整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方向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具体对策:①调整专业设置,建立以精细农业高技术应用为主要培养方向的新专业。②建立以物流管理为主要培养方向的新的专业方向。③开设农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立以培养本土旅游服务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模式。④聘任、引进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充实教师队伍。⑤学校主动出击,开发相关的投资小见效快的企业(例如旅游类企业);校企结合,进行“生产性”、“开发性”实习与
本文标题: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36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