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讲座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1)
有效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课堂活起来了,我们听到更多学生的声音,看到更多学生的自主学习。然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还是很普遍,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备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关键时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呼声逐渐高涨,广大教学研究工作者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什么是有效的课堂呢?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是短效;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什么是有效的课堂呢?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即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情感和人生境界的提升、语文素养的不断积淀。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什么是有效的课堂呢?从减负的角度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即向课堂教学40分钟要质量。体现课堂教学40分钟有质量的最突出的表征便是学生愿意学,并且学有所获,以较为饱满的热情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均有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实质、最精粹的内容之一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最核心的目标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教学惠及每一位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不再只顾着自己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努力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组织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孩子们小手举得高高的,小脸涨得红红的,小眼睛瞪得大大的。”一些流传在教师中的口诀体现了每一位教师的愿望。诚然,由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有效的课堂教学。无效的课堂教学行为1.教师似乎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在底下窃窃私语。2.教师题海战术,学生垂头丧气。3.教师拖堂,学生心不在焉。4.学生活动时间充分,但教学目标却不明确。学生眼中的有效课堂关键词互动机会多:学生发言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教师语言幽默、生动、文明。班级授课纪律好。教师讲课内容简洁、完整。课上完成适量作业。如何在课堂中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呢?路漫漫其修远兮,老师们任重而道远!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有层次,保证学生学有所乐。体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需要切实体现学科性质,体现学思结合的特点,体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示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适合他认知水平的学习内容,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尊重学生的前提就是要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巧妙地传授知识,持续地培养能力,但有不少教师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教师预设过于强势,教师“拽”着学生走他的“心路”,抓重点句段,理解重点词语,串讲串问,学生疲惫不堪;二是不分轻重缓急,教师跟着学生走,完全失去了组织教学的主动权,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走到哪里算哪里。”两种比较极端的做法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我们的教学班大多都有六十多个学生。每个学生处于不同的认知层次,每个学生都是与从不同的,教师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为了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兴致,教师的教学设计体现层次性尤为重要。譬如:读一读字音、解一解词义的学习任务可以请中等或学习能力比较弱的一些同学回答;提问质疑的时候可以请班上思维活跃、爱插嘴的学生回答;一些有坡度、体现拓展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请那些已养成读课外书习惯、语文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回答。我认为,要比较持久地保持学生学习参与度,教师需要具有不断“抖包袱”的能力,在备课时教师就要比较明确地确定哪些问题适合哪类学生,这样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察言观色,教学方法有变化,引领学生主动求学。教师若要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有一双会说话、善于观察的眼睛,一对灵敏、善于倾听的耳朵,还要有一个灵活、善于机变的大脑。课堂上的学生学习品质各异,要帮助每一位学生保持积极的参与度进入学习状态,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尤为重要。教师既不能摆出一副“阎王”的态势,指望靠吓唬学生稳住课堂;也不能做出一副“俘虏”的样子,在活泼顽皮的孩子面前完全倒戈投降。教学是一门特别的艺术,教师可以察言观色,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声音特色、故事插入、活动补充等教学方法,拨动学生内心最敏感的那根心弦。当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不妨想想是不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教学时机选择不当,教师应及时做出改变。当教师发现个别学生开小差时,可以装作不经意的样子,或用眼神暗示或用摸头、拍背等小动作悄悄给他提醒,不能任其发展,影响更多学生的学习质量。当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离题或插嘴引起其他学生争议的时候,教师应寻找合适的契机把无关话题引向教学主旨。教师在课堂上要像一根无声的指挥棒,虽然态度是谦和的,神情是亲切的,但内心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对学生要求的标准是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动静结合,教学过程有节奏,促使学生乐而不疲。波纹无痕,是死水一潭;波涛汹涌,是洪水猛兽。只有潺潺流水才是源头活水。课堂教学应像潺潺流水一般,将有序性和波动性相结合。课堂教学应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矛盾冲突,要有思维碰撞,才会有智慧启迪。教学过程有节奏,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讲述有行有止,有续有断,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学习有听有讲,有学有练,有张有弛,有商有量。整个教学过程犹如一台好戏,师生共同配合,共同成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才是一堂好课!急中生智,教学语言有智慧,鼓励学生自信参与。教师的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相对外显的载体。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语言清晰、措辞准确、生动形象、充满智慧。从古至今,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从未离开过对学生学习参与度的研究。赫尔巴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明了”指教师讲述新教材,将新概念分析出来深入研究;“联想”指通过师生活动将新旧观念联系起来;“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方法”指通过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场合。这一理论对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起了积极作用,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这就是著名的“四段教学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关于教学与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股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由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凯洛夫教学论体系20世纪30年代,以凯洛夫为代表的苏联教育学者,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诱导学习动机、感知和理解新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的过程。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十大教学技能观察技能观察的内容: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观察学生的交往状态——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彼此支持、、没有对抗和拒绝观察学生的认知状态——学生是不是在动脑筋,进行深度思考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在真正进行学习倾听技能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这样的倾听就是真正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地倾听,而且还要适当地做出回应。回应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一般常用的有:(1)认可(2)重复、重组和总结(3)自我暴露(4)鼓励对方因其不同的特点,这些回应的类型可以分别(或同时)起到接受、理解、询问、共情等作用。讲授技能讲述(讲事)讲解(讲理)讲读(范读)讲演(讲座)讲授技能的核心深入浅出感染力(动作和语言的感染力)必要的废话(营造听讲的氛围)针对性启发性传统讲授的反思:多、深、细、透“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导读技能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瞎猜和无效的活动,这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关键。当然,教师的引导不能太具体、太“露骨”,否则就无需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的引导必须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从而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开拓、发现、创造的思维空间,要记住,思想一定要在自己学习的“阵痛”中产生出来的,这样才有价值,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对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指导学生自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任务(目标):具体思路(方法):清晰条件(时间):明确指导不当的表现:给予学生的任务不恰当。指导过“粗”或过“细”。给予学生的时间过多或过少。指导学生阅读的技能教师在指导阅读时一定要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阅读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阅读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设问技能问题的价值问题的难度设问的时机学生的思考一般是随着教师提问的线索而转移的;应有必要的思考时间、明确的思考目标、相应的思考机遇、强烈的思考动机、愉快的思考情绪等等。首先,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进行提问;要针对教材内容本身隐含的矛盾,与常规说法不同之处进行提问;提问要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最近发展区”,切莫把提问当作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导致“对话”难以顺利进行。其次,提问要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多设计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和可探索的余地,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能让学生借助已知去探索未知,而非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同时还应注意鼓励学生“敢问”和“善问”。陶行知先生认为:“书既不可以全信,那么,应当怀疑的地方就得问,学非问不明。”因而,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人云亦云,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不当的提问反倒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提问时,一问即答或抢答或齐答,不给学生思考时间,而剥夺学生的思考权。如有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立即作答,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且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锻炼;有的老师提出问题之后,要求学生抢答,看谁先举手,就让谁回答。结果课堂成了智力超常的学生锻炼思维的场所,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权力被剥夺;有的教师比较喜欢提问之后,要求学生一齐作答,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然而,齐答很难做到答案一致,结果造
本文标题:讲座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367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