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新文学史-笔记-丁帆-上下册-考研必备
1中国新文学史上册目录大陆文学.............................................................................................2第一章新文学三十年的晚清因素.....................................................2第二章新文学潮...........................................................................4第三章鲁迅与“五四文学”..........................................................15第四章“京派”与“海派”..........................................................26第五章传统与现代的审美融合......................................................36第六章智识阶层形象谱系.............................................................41第七章左翼文学..........................................................................44台港文学与离散写作..........................................................................56第八章台湾文学..........................................................................56第九章香港文学..........................................................................63第十章离散写作..........................................................................672大陆文学第一章新文学三十年的晚清因素第一节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一)王国维及《红楼梦评论》简介王国维,晚清秀才,毕业后任《教育世界》杂志主编,赴日留学时,深受叔本华的影响。一生学贯中西,于诗词、戏曲、金石、文字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树。著作六十余种,大部分辑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初稿刊于1904年,次年收入《静安文集》出版。这篇文章突破了金圣叹批《水浒传》式的中国小说研究传统,一改赏鉴、评点、题咏等零散随意的方式,以系统的眼光、严密的逻辑研究《红楼梦》。(二)《红楼梦评论》的意义1.以系统的眼光、严密的逻辑研究《红楼梦》,以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观照,使得红学研究不再限于深文周纳的索引怪圈,大大推动了红学研究。2.纯粹以审美眼光评论《红楼梦》,直接肯定了文学的美学本质。(三)依据叔本华的哲学观,分析“文学”和《红楼梦》1.“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无功利,能使人暂时忘却痛苦,心态得以平复。其具体表现形态有“优美”和“壮美”两种。据此,王氏断定“红楼梦之精神”在于“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32.“文学”最终的目的在于使人从生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解脱的途径包括“观他人之苦痛”和“觉自己之苦痛”两种。第一种解脱为洞察人生本质以后的彻底决绝,是主动的、“自律的”,在《红楼梦》中,惜春、紫鹃的解脱即属于这种;第二种解脱属痛定思痛后的“疲于生活之欲”所致,是被动的、“他律的”,宝玉的解脱属于这种。3.悲剧分为三种,《红楼梦》中宝黛之爱情悲剧,属于第三种,由“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所致,实为“悲剧中的悲剧”。王氏认为作为悲剧的《红楼梦》,其美学价值与伦理学价值终相联络,二者目的均在于使人得以从生之痛苦中解脱。4.《红楼梦评论》以《红楼梦》为个案,条分缕析地探讨了文学的本质是“美”;所有论述的基础是“人”以及“人的生活”。5.王氏援引西方哲学观念来评论中国传统美学之产物,有进一步商榷的余地。6.王氏将《红楼梦》称为“悲剧中的悲剧”,其中隐含着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并明确表达了对“大团圆”模式的批评。第二节舆情小说小说的兴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中国现代物质、精神两种文明转型的交接点。舆情小说,指晚清时期描摹世态百相、渲染俗世欲望、人情冷暖的各类小说创作。在晚清价值迷茫、规范失衡之时,舆情小说状人情愈细腻生动,反愈有劝百讽一之效。其最大局限是取材于现实而不能超越现实。(一)刘鹗:《老残游记》1.著作出发点非常严肃,不仅是为自家遭际鸣不平,而且是以小说的形式思考中国的现状与出路。42.《老残游记》艺术上的可取之处有两点:第一,景物在小说中第一次被赋予独立价值;第二,以主人公老残为视角叙事,在许多时候与作者的视角重合,不乏个性色彩。(二)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以“实写”的态度记叙上海青楼,目的在于暴露妓家之恶,客观上则呈现出较为厚实的现代都会初期的一个侧影。其最精彩的地方,是纯以白描手法刻画的若干妓女。第三节四大小说期刊1.《新小说》,将文学作为启蒙的工具,高呼“小说界革命”,高调提倡政治小说不同。2.《绣像小说》,将文学作为启蒙的工具,对民间戏曲十分重视,刊发了众多弹词创作;对传统小说手法多有借鉴。3.《月月小说》,半是翻译,半是创作,栏目分类甚多,略显庞杂。目的在于教化大众,但限于读者水准,勉力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说教。整体而言,其创作成就并不是太突出。4.《小说林》,编辑方针属中外古今调和型。总体而言,呈现古雅的格调,开始关注文学自身审美的特质。第二章新文学潮新文学是在晚清以来各种外来以及本土思潮的激荡之中产生的,继承了晚清文学“改良群治”的启蒙精神。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下,新文学有着较强的个性色彩。从整体上看,新文学思想文化意义高于审美价值。第一节新诗的诞生与发展以白话取代文言作为语言形式,对文学中最精炼的文体诗歌来说,“尝试”的难度最大。“达意表情”,“作诗如作文”、“自然的音节”是达到以白话取代文言这一目的的两种手段。
本文标题:中国新文学史-笔记-丁帆-上下册-考研必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37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