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历史回顾及展望
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历史回顾及展望作者:郑植艺发布时间:Sep23200210:12:57:940AM一、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历史回顾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如果从市场角度分析,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1995年以前,中国化纤工业是在国家处于短缺经济的大环境下,在市场总量供给严重不足、处于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为主体投资建设发展起来的。国家在恢复安东、安乐两个人造丝工厂生产以后,在60年代发展了维纶生产;70年代建设了上海石化、天津石化、辽阳石化以及四川维尼纶厂四大合纤基地;80年代投资建设中国最大的化纤企业——仪征化纤,同时上海石化完成了二期工程;1990至1995年,在继续完成仪征及四大合纤基地的多期发展与改造任务的同时,国家开始进行化纤行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的调整。表11960-2001年中国化纤产能、产量增长表生产能力产量(万吨)增长率(%)(万吨)增长率%1950年1960年1.51.061970年15.226.510.125.21980年52.121.245.016.21985年103.914.994.816.11990年202.514.7164.814.71995年408.615.1320.214.2自1985年中国举办第一届北京国际化纤会议以来,中国化纤工业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表1),年增长速度维持在两位数并且逐年加快,化纤产能、产量基本按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到1995年化纤产量达到320.2万吨,产能408.6万吨,化纤占纺织纤维的比重也提高到47%,中国人均化纤使用量3.8KG。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为满足人民穿衣的需要,为满足纺织出口的需要提供了原料的保证,为取消中国相当长时期内纺织品定量供应做出了贡献。(二)第二阶段1996-l998年。由于化纤行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体制改革较早起步、运作的行业之一,在这一时期,行业经济基本进入市场化运作,国家资本的投入占不到30%,同时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间接冲击和负面影响下,中国化纤市场从总量上讲,己经供大于求,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主要表现在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请看图1-2:图1:1995-1998年150DDTY涤纶长丝价格走势图以占化纤产量近50%的涤纶长丝为例,150D的DTY价格从1995年4月份开始,直至1998年底,连续40个月持续下跌,期间,季节性反弹无论从时间段上,还是从幅度上都不及以往的行情。图2:1995-1998年聚酯切片价格走势图图2:聚酯切片的情况也一样,从1995年4月份起,至1998年底,价格40个月持续下跌。市场行情剧烈变化的直接恶果是化纤行业的经济效益严重滑坡。从表2中可以看出:表2、1996-1998年中国化纤行业经济效益情况(单元:亿元)1996年1997年1998年工业总产值(不变价)806.9954.4826.5产品销售收入747.5806.9779.5利润总额20.2623.641.69亏损企业亏损额20.1414.8431.85亏损面30.86%29.49%36.37%到1998年化纤全行业利润仅为1.69亿元,应该说,濒临亏损的边缘。亏损企业亏损额高达31.85亿元,全行业亏损面增加到36.37%。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对市场供求关系的转换来的如此之快,估计不足,准备不够。其次,更严重的是对化纤进口市场缺乏有效的研究和监督。表3、1966-1998年中国化纤产量及进口量对比表1996年1997年1998年产量万吨334.4460.9510.2增长率15.9%37.8%10.7%进口量万吨160.4180.3172.9增长率18.7%12.4%-4.1%从表3中可以说明,在中国化纤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每年进口数量也以两位数速度增长,1997年达到180.3万吨的高峰,中国化纤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接近30%,进口数量占世界化纤出口总量的42%。而这当中加工贸易比例占86%,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三)第三阶段,1999年开始到现在。中国政府把规范市场作为整顿经济秩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工作,在化纤领域中加大打击走私和规范加工贸易进口力度,同时化纤行业在个别品种也开展了反倾销调查,积极推动行业自律,努力学习和掌握在市场需求仍有较快的增长的情况下去调控市场供求平衡的方式、方法。应当说,在这一阶段,中国化纤工业走上了较良性的发展道路,是在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中求生存、求发展。其典型标志:市场价格趋于合理价位,基本能反映需求和季节的波动;行业经济效益恢复;行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表4、2001年中国化纤分品种产量表2001年同比增减(+-%)化学纤维828.3218.42粘胶纤维60.5912.64合成纤维759.6619.11其中:涤纶632.5322.46锦纶40.734.52腈纶51.928.32丙纶28.71-1.24维纶2.965.321999年至2001年,是中国化纤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提高企业和行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调整。到2001年底,产量达到了828万吨,产能约在920万吨以上。化纤产能特别是增量产能的发展上出现了三个明显的趋势:1、向大企业集中。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生产规模得到明显提高。表5、1998年和2001年中国化纤企业规模比较表1998年2001年企业家数抽丝能力(万吨)占比%企业家数抽丝能力(万吨)占比%≥20万吨391.6814.024140.2615.23≥10-20万吨444.226.7610133.0114.44≥5-10万吨18116.0017.7332220.5223.95≥1-5万吨149267.040.83170325.0635.30≥0.5-1万吨12683.3512.7510269.017.49≥0.1-0.5万吨19451.427.8621832.793.560-0.1万吨200.350.0550.300.03合计514654.0100541920.9100(表5)1998年5万吨以上企业有25家,合计产能251.9万吨,仅占总产能的38.52%;到2001年,5万吨以上企业46家,合计产能493.8万吨,占总产能的53.62%,平均产能10.7万吨/年。这46家大企业从1999年起,没有一家亏损,经济效益约占全行业的70%。大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化纤的中坚力量。2、向市场集中。主要表现在化纤的产能、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浙江、江苏一带纺织发达地区集中。表6、2001年中国化纤产量分省市分布表省市名称2001产量(万吨)占全国比例同比增长总量828.32100%18.42%1、浙江221.3326.7%38.85%2、江苏219.7526.5%15.46%3、福建47.955.8%15.91%4、山东47.235.2%14.19%5、广东46.555.6%-2.96%6、上海45.465.5%-3.09%7、辽宁35.994.3%4.17%8、河南32.483.9%74.34%以上合计696.3184.06%(表6)2001年,东部7省市的化纤产量位居前7位,其合计产量为663.8万吨,占总产量的80.14%;其中浙江、江苏分别占总产量的26.7%和26.5%,位居第一、二位,两省产量合计占53.2%,是中国化纤产量的一半以上。而且,浙江、江苏产量的增速分别达到38.85%和15.46%。表7、2001年底5万吨以上中国化纤企业省市分布图企业数量(家)合计能力(万吨)平均产能(万吨)占总能力比例浙江20225.3611.2741.9%江苏7113.2916.1921.1%上海335.8511.956.7%福建134.0034.006.3%山东427.266.825.1%广东217.808.903.3%天津116.816.83.1%辽宁216.658.333.1%河南215.707.852.9%黑龙江214.107.052.6%吉林214.017.002.6%安徽17.007.001.3%从年产能5万吨以上企业分布情况看,向市场集中的趋势更为明显。浙江20家,合计产能225.4万吨,占5万吨以上企业合计产能的41.9%,约占中国化纤总产能的24%;江苏7家,合计产能113.3万吨,占5万吨以上企业合计产能的21.1%,约占中国化纤总产能的12%。即:近2/3的大企业集中在江浙。而且,这种集中的趋势主要是在2000年和2001年完成的。表8、2000年中国化纤新增生产能力分省市分布表2000年新增能力(万吨)占全部新增能力比例全部新增能力177.9100%其中:浙江53.830.2%江苏49.027.5%福建14.07.9%广东12.06.7%上海11.76.6%河南10.05.6%山东7.74.3%辽宁6.9%3.9%黑龙江3.82.1%以上合计168.994.9%2000年浙江、江苏分别新增产能53.8万吨、49万吨,合计占全部新增能力的57.7%;其余省市新增较少。表9、2001年中国化纤新增生产能力分省市分布表2001年新增能力(万吨)占全部新增能力比例全部新增能力162.3100%其中:浙江124.676.8%福建12.07.4%江苏11.57.1%山东6.13.8%上海5.03.1%安徽1.00.6%以上合计160.298.7%2001年新增化纤产能162.3万吨,主要是浙江(以涤纶长丝为主),为124.6万吨,占全部新增产能的76.8%。根据目前情况看,向市场集中的趋势仍在加速。浙江省去年生产同比增长近40%,二三年后浙江省很可能成为中国化纤工业的制造中心。3、向民营企业集中。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产能比例迅速扩大。表10、1998年与2001年中国化纤企业类型对比表1998年末2001年末企业数产能企业数产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4.95%58.42%55.84%47.67%民营企业36.89%31.33%36.18%42.41%“三资”企业8.16%10.25%7.98%9.92%(表10)1998年,民营企业数量占36.89%,合计产能占31.3%;到2001年,企业数量略有下降,为36.18%,但产能比例则明显增加,达到了42.41%,增长了10个百分点。表11、2001年5万吨以上中国化纤企业构成表按企业数量按生产能力家数(家)比例能力(万吨)比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940.42%197.940.21%民营企业2553.20%248.650.52%“三资”企业36.38%45.69.27%总计47100%492.1100%(表11)在年产5万吨以上的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53.2%,合计产能占50.5%,均已超过了半数。分析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出现三个集中趋势的原因,主要是受下游纺织、服装市场及工业发展的引导,是依托在下游产业加工能力和较为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之上,是市场指向的结果。表12、2001年中国化纤后纺加工量分布(一)纯化纤布(亿米)帘子布(万吨)产量占比例同比增产量占比例同比增总产量43.7810.19%总产量22.67.22%1、浙江16.3237.3%28.71%1、浙江6.830.0%10.15%2、山东7.3216.8%5.59%2、江苏6.127.0%14.84%3、江苏4.9511.3%-0.20%3、河南4.017.7%-6.94%表13、2001年中国化纤后纺加工量分布(二)丝织品(亿米)针织用纱(万吨)总产量46.813.47总产量68.031.54%1、浙江29.663.2%18.01%1、浙江14.7221.6%7.05%2、江苏9.520.4%15.26%2、广东13.0319.2%5.51%3、广东4.39.3%4.35%3、山东11.8317.4%-1.00%(表12-13)在主要使用化纤的四大下游产业中,浙江省均占全国第一位,其比例遥遥领先。而且在下游的产业,如
本文标题: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历史回顾及展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37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