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导论
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导论(讲义提纲)笫一讲绪论第一节艺术的基本概念1艺术的传统语义2艺术与美术3艺术与图像第一节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的对象1史实、史料、史法史学与史学史2中国艺术史学史的历史性质和理论性质第二节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的准备1语言学(字学、音韵、训诂)和文献学(目录、校雠、版本)2金石学、考古学和书画鉴定学3史学及史学理论4西方艺术史学第二讲史学第一节古代中国艺术史学的状况与特征1.上古及中古时代以礼制和宗教文化为中心的艺术观念a.礼制艺术礼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豊”部:“豊,行礼之器也。”郑玄注《仪礼·士冠礼》:“今文禮作醴”。《汉书·地理志》:“酒禮之会”。今人王国维《释禮》据甲骨文豊字:“此诸字皆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禮以玉”。以礼治为核心,由礼制、礼学、礼书、礼典、礼教、礼仪、礼乐、礼器构成的文化秩序聚合体。礼学与儒学:“周公制礼”与孔子删述礼书和以仁入礼。“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礼书,为礼学核心。《周礼》又名《周官》,上古官制汇编,战国时成书,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冬官”佚,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以“考工记”补入。《仪礼》又名《士礼》,传为周公所制,为“六经”中“礼经”,应为孔子及弟子所编,共十七篇,分“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礼记》,成书于汉代,为孔弟子“七十子后学者”著作,西汉戴圣辑四十九篇,分“曲礼”、“王制”、“礼器”、“中庸”、“大学”、“明堂位”、“乐记”等,涉及后儒对“礼”的义理、制度及制图、制器观念。因其叔父戴德辑有“礼记”,所以分称为《小戴礼记》和《大戴礼记》。“五礼”:五种基本礼仪制度。《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礼典:以“五礼”为中心的国家法典。西汉叔孙通、东汉张纯、曹褒制汉礼。以“五礼”制礼始于西晋《晋礼》,隋制《隋朝仪礼》,唐有《贞观礼》、《显庆礼》、《开元礼》、《郊祀录》,《开元礼》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礼典。宋有《太常因革礼》,并出现了“家礼”。礼器、冕服与礼制营造:“礼藏于器”,礼器和礼制营造是礼的物质形态,也是古代艺术史的主要内容。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墓葬已有玉、陶、漆等组合礼器,三代已有列鼎和鼎、豆、壶组合青铜礼器制度。与礼制有关的营造主要是陵墓、明堂、城邑和祠堂。明堂:《周礼·考工记》:“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都是上古集宗庙、布政和宫室功能为一体的礼制建筑,体现中国“祭政合一”的文化。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都有类似明堂的建筑。西周有完备的列鼎制度和明堂、陵寝制度。上世纪70年代在陕西周原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发现两座西周建筑群有宫庙建筑。关于明堂的重要文献有《周礼》、《礼记》、《尔雅·释宫》、《淮南子》、王国维《明堂庙寝通考》。当代礼制及礼制艺术研究重要成果有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礼仪中的美术》。b.其它宗教艺术道教艺术:春秋老子《道德经》,提倡“无为”、“无形”的自然哲学,战国、西汉杂揉黄老之术、神仙、列子、庄子、关尹子、阴阳五行、方术、蓍龟、星命、堪與、房中及民间各家形成至东汉形成的本土宗教。晋葛洪《神仙传》、《抱朴子》开始将老子形象化,北魏始造道像(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魏文朗造像碑》、北魏孝文帝太和廿年《姚伯多造像碑》),至唐形成了以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神为中心的神道造像系统,宋代逐渐谱系化。道藏由原典、注老、道书组成,南朝刘宋陆静修首创道藏“三洞部”分类,现道藏由“三洞”:洞真部(天宝君说道经的“大乘”)、洞玄部(灵宝君说道经的“中乘”)、洞神部(神宝君说道经的“小乘”);“四辅”:太清部、太平部、太玄部、正一部;“十二类”:本文、谱录、众术、神符、戒律、记传、玉诀、威仪、赞颂、灵图、方法、章表组成。《云笈七签》:宋张君房编道教类书,122卷,内容括经教宗旨、仙真位籍、神仙传记、赞颂诗歌、服食炼气、方药符图、内外丹、庚申、尸解诸术。《四库提要》:“《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佛教艺术:佛教BC五世纪起于古印度,早期经典包括经(教义)、律(戒律)、论(阐说)“三藏”,BC三世纪阿育王孔雀王朝始有造像。东汉传入中土。佛藏包括本经系统“五藏”(经、律、论、杂、菩萨)、翻译和注疏;非本经系统(经录、佛史、传记、灯录、语录、论辨文献、纂集类书、音义、游记、志书、杂记)本土民间宗教:南方楚、巴蜀巫教、云南纳西族东巴教、东北萨满教、汉族民间宗教(三皇五帝、玉皇大帝、王母、土地爷、关帝…)中古“三夷教”摩尼教,3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主张明(善)暗(恶)二元论,又称“明教”。德国克林凯特有《古代摩尼教艺术》一书,林悟殊有《摩尼教及其东渐》一书。景教,为基督教聂思脱离派所创,7世纪传入中亚,流入中土后称“景教”。袄教,琐罗亚斯德于BC6世纪创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又称“拜火教”。北齐时经焉耆、于阗传入中土,重要艺术遗迹包括山西虞弘墓、山东青州造像。当代宗教艺术的重要研究成果有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姜伯勤《中国袄教艺术史研究》、《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2.宋代金石学的兴起与郑樵的图像观a宋代金石学的兴起宋代金石学兴起的原因:士大夫地位提高,理学兴起及学术深入的要求;宋廷恢复礼制、礼学的需求;城市及印刷业的发达,“礼下庶人”导致的民间需求宋代金石学方法及对艺术史的贡献:对器物的著录、纹饰与器型的定名、分类、考证和断代;为青铜器分类和组合的研究;对金石进行从器物、器型、材料到文字、文献的综合性研究使“金石学”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问宋代金石学主要著作(《金石书录目》存29部):著录类吕大临《考古图》、赵明诚《金石录》、王黼《宣和博古图》、王象之《舆地碑记目》、陈思《宝刻丛编》、《类编》、洪适《隶释》、《隶续》、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王俅《啸堂集古录》、洪遵《泉志》、翟耆年《籀史》题跋评述欧阳修《集古录跋尾》、黄伯思《东观余论》、董逌《广川书跋》、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笔记丛谈赵希鹄《洞天清录集》、沈括《梦溪笔谈》、岳珂《桯史》、邵博《邵氏闻见后录》、蔡絛《铁围山丛谈》、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石林燕语》、赵彦卫《云麓漫抄》、洪迈《容斋随笔》b郑樵的《通志·二十略》与中国图像知识系统的建立郑樵(1103-1162),字渔仲,号夹漈,别号溪西逸民。福建兴化军莆田人,世代望族。苦读三十年,著书五十种。《通志》为典志体通史,分纪、传、谱、略四大类,共二百卷。自述“全帙之菁华惟在二十略”,“今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在于此”。二十略为中国典章学术之集大成,其中以“艺文略”、“图谱略”、“金石略”、“校雠略”对中国学朮和艺术史贡献尤著。“会通”和“专学”思想:《通志》义在“集天下书为一书”,提倡贯通古今,兼渉人文、动植物、文字、音韵,包罗万象的史学观,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出“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一类之书当集一处不可有所间也”的分类和专学思想;“图像”观念:强调恢复“左图右史”传统,《图谱略》“索象”、“原学”、“明用”阐明图与书的关系,“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将汉代以后学术不及三代归之于“图谱之学不传”,强调“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广义的“艺术”观及图像知识谱系的建立:《艺文略》第七为“艺术类”,包括艺术、射、骑、画录、画图、杂戏格…,建立画学著作和图画著录系统;《图谱略》”。“原学”强调“图谱”“明用”指出:“今总天下之书古今之学术条其所以为图谱之用者十有六:天文、地理、宫室、器用、车旂、衣裳、壇兆、都邑、城筑、田里、会计、法制、班爵、古今、名物、书,凡此十六类有书无图不可用也。”“记有”、“记无”中更对图像进行了地理、会要、纪运、百官、易、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经学、小学、刑法、天文、时令、算数、阴阳、道家、释氏、符瑞、兵家、艺术、食货、医药、世系分类,形成中国图像的内在分类体系。3以品评、史传、札记、著录、汇纂形式为主体的书画史a品评体书画著作(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顾恺之《论画》、《魏晋胜流画赞》、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羊欣《古来能书人名》、王僧虔《论书》、谢赫《古画品录》(提出品画“六法”)、庾肩吾《书品》、姚最《续画品》、褚遂良《右军书目》、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彦悰《后书品》、《后画品》、孙过庭《书谱》、李嗣真《书后品》、《画后品》(以逸、上、中、下定品)、窦蒙《画拾遗录》、张怀瓘《书断》、《画断》(以神、妙、能定品)(“品藻之事,古人最尚,元明以后,校者渐稀。”“著录之事肇自李唐褚氏(遂良)书目,裴氏(孝源)画史其滥觞也。”)b史传体书画著作(唐至宋元):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朱景玄《唐朝名画录》、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邓椿《画继》、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五代名画补遗》、陈思《书小史》、董史《书录》、夏文彦《图绘宝鉴》c札记、著录及汇纂书画著作(明清):札记:何良俊《四友斋书论》、《画论》、莫是龙《画说》、董其昌《画旨》、《画眼》、《画禅室随笔》、陈继儒《书画史》、《书画金汤》、《妮古录》、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味水轩日记》、《竹嬾画媵》、唐志契《绘亊微言》、王时敏《西庐画跋》、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王鑑《染香庐画跋》、王翚《清晖画跋》、王原祁《雨窗漫笔》、吴历《墨井画跋》、方薰《山静居画论》、笪重光《书筏》、《画筏》、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安吴论书》、《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著录:朱存理《珊瑚木难》、都穆《寓意编》、张丑《清河书画舫》、张泰阶《宝绘录》、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孙承泽《庚子销夏记》、高士奇《江村书画目》、《江村消夏录》、吴荣光《辛丑销夏记》、姚际恒《好古堂家藏书画记》、安岐《墨缘汇观》、敕撰《石渠宝笈》、《秘殿珠林》、阮元《石渠随笔》、孙星衍《平津馆鉴藏书画记》纂辑:王世贞《书苑》、《画苑》、彭蕴灿《画史汇传》、敕撰《佩文斋书画谱》史传:陶宗仪《书史会要》、韩昂《图绘宝鉴续编》王穉登《国朝吴郡丹青志》、释莲儒《画禅》、朱谋垔《书史会要续编》、《画史会要》、周亮工《读画录》、姜绍书《无声诗史》、徐沁《明画录》、张庚《国朝画征录》、厉鹗《玉台书史》、《南宋院画录》、胡敬《国朝院画录》、汤漱玉《玉台画史》(“赞颂之文肇于汉晋,题识之作盛于明清。”“宋元以前,人不敢轻言著述,故滥恶者不多。……若明以后滥恶之书其幸存者半赖丛书为之续命。”)4清代朴学中中国艺术史学的变化a.朴学中的金石学清代金石学复兴的原因:皇室提倡、乾嘉考据学的推动成就:乾隆间内府藏品著录:《西清古鉴》、《续鉴》甲、乙编、《宁寿鉴古》;民间收藏、著录:阮元、朱为弼《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云《两罍轩彝器图释》、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方濬益《缀遗斋彝器考释》、吴式芬《攈古录金文》、张德容《二铭草堂金石聚》、杨守敬《望堂金石初编》、刘喜海《长安获古编》,端方《陶斋吉金录》、王昶《金石萃编》、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阮元《两浙金石志》、《山左金石志》;研究: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石经考》、《山东考古录》、黄宗羲《金石要例》、《华山碑考》、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吴荣光《筠清馆金文》、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孙星衍、邢澍《寰宇访碑录》、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叶昌炽《语石》、李遇孙《金石学录》、陆心源《金石学录补》(金石学史)、孙诒让《古籀拾遗》、b.朴学中的地学和方志学“考据学派”地学两贡献:一
本文标题: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392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