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第六章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LOGO第六章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本章内容第1节审计计划第2节重要性第3节审计风险第1节审计计划一、审计计划的作用审计计划通常由审计项目负责人在审计工作开始时起草,它仅是对审计工作的一种预先规划。审计计划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通过制定和实施审计计划,可使审计人员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2.通过制定审计计划,可以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3.通过制定审计计划,可以避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发生误解。第1节审计计划二、审计计划的内容及编制(一)审计计划的内容对任何一个审计项目,对任何一家审计组织而言,不论其业务繁简,也不论其规模大小,审计计划都是至关重要的,只不过审计计划在不同情况下的繁简、粗细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审计计划工作通常包括对审计业务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1.总体审计策略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作的规划,用以确定审计的范围、时间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第1节审计计划总体审计策略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1)确定审计业务的特征;(2)明确审计业务的报告目标;(3)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4)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5)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6)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7)对专家、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他审计人员工作的利用;(8)其他有关内容。第1节审计计划2.具体审计计划是依据总体审计策略制定的,对实施总体审计策略所需要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作的详细规划与说明。具体审计计划应当包括各具体项目的以下内容:(1)审计目标;(2)审计步骤;(3)执行人及执行时间;(4)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5)其他有关内容。第1节审计计划(二)审计计划的编制审计计划应由审计项目负责人编制。审计计划应形成书面文件,并在工作底稿中加以记录。审计计划的文件形式多种多样,表格式、问卷式和文字叙述这三种主要形式为许多审计机构普遍采用。在编制总体审计策略中,时间预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时间预算是就执行审计程序的每一步骤需要的人员和工作时间所做的计划。对于具体审计计划,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通过编制审计程序表的方式体现的。第1节审计计划三、审计计划的审核按照审计准则规定,编制完成的审计计划,应当经审计组织的有关业务负责人审核和批准。在审核总体审计策略时,应特别注意审核以下事项:(1)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重点审计领域的确定是否恰当;(2)时间预算是否合理;(3)审计小组成员的选派和分工是否恰当;(4)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的信赖程度是否恰当;(5)对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是否恰当;(6)对专家、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他审计人员工作的利用是否恰当。第1节审计计划在审核具体审计计划时,应特别注意审核以下主要事项:(1)审计程序能否达到审计目标;(2)审计程序是否适合各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3)重点审计领域中各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是否恰当;(4)重点审计程序的制定是否恰当。对在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并在工作底稿中加以记载和说明。第1节审计计划四、审计计划的记录审计人员应当记录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包括在审计工作过程中作出的任何重大更改。审计人员对总体审计策略的记录,应当包括为恰当计划审计工作和向项目组传达重大事项而作出的关键决策。审计人员对具体审计计划的记录,应当能够反映计划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第2节重要性一、重要性的定义及适用范围(一)重要性的定义我国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要的。”理解这一定义,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重要性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而言的。2.重要性概念必须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因为财务报表是为了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编制的。3.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第2节重要性(二)重要性的适用范围重要性的适用范围包括:1.审计人员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包括对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年度和非年度财务报表进行的审计,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2.审计人员在执行其他鉴证业务时,如盈利预测审核等,涉及重要性原则的运用时,除非其他法规和准则有特定要求,应当参照重要性原则办理。第2节重要性二、重要性的运用(一)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一般要求对重要性的评估是审计人员的一种专业判断,审计人员对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一般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2.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3.审计人员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4.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和评价审计结果时。第2节重要性(二)金额和性质的考虑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考虑错报的金额和性质。也就是说,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1.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2.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3.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4.不期望出现的错报。小金额错报的累计,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对此应当予以关注。第2节重要性(三)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审计人员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1.财务报表层次。由于审计的目的是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审计人员必须考虑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的整体性结论。2.账户和交易层次。由于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各账户或各交易,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验证各账户和各交易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的整体性结论,因此还必须考虑账户和交易层次的重要性。第2节重要性(四)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审计人员应当考虑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审计人员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2.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呈反向关系;3.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第2节重要性估计部分的总体错报水平步骤3估计总体错报水平步骤4比较总体的估计水平与预先估计的水平之间的差额步骤5对重要性做处预先判断步骤1将对总体的预先判断分配到财务报表各个部分步骤2计划测试的范围评估测试结果财务报表项目或循环执行测试第2节重要性三、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一)对重要性评估的总体性要求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这是对重要性评估所作的总体性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编制审计计划时必须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2.初步判断的目的是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3.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呈反向关系。第2节重要性(二)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时应考虑的因素审计人员应当综合考虑以下主要因素,并结合其审计经验,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1)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2)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3)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4)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5)财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第2节重要性(三)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内容包括:1.判断基础和计算方法。审计人员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可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2.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取。如果同一期间各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审计人员应当取其最低者作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3.财务报表尚未编制完成时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如果被审计单位尚未完成财务报表的编制,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期中财务报表推算为年度财务报表,以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第2节重要性(四)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人员在制定账户或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审计人员在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以下主要因素:1.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的可能性。2.各账户或各类交易重要性水平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第2节重要性四、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一)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与编制审计计划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数不同,如前者大大低于后者,审计人员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1.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不同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2.如果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第2节重要性(二)错报的汇总审计人员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应汇总已发现但未调整的错报,以考虑其金额与性质是否对财务报表的反映产生重大影响。汇总时,应当包括:1.已发现的错报。即通过对账户或交易实施详细的实质性测试所确认的未调整错报。2.推断的错报。即通过审计抽样或分析程序所估计的未调整的错报。第2节重要性(三)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时的处理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的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当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财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当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时,为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当考虑采用两种措施:1、扩大实质测试范围,以进一步确认汇总数是否重要;2、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财务报表,以使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第2节重要性(四)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的处理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由于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当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以降低审计风险。当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时,如考虑该种错报,汇总数可能会超过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就会增加,为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当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进一步调整财务报表。第3节审计风险一、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风险是指发生伤害、毁损、损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所谓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所谓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第3节审计风险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一)识别和评估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应当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审计程序:1.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识别风险,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2.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3.考虑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4.考虑识别的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第3节审计风险(二)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哪些识别的风险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在确定风险的性质时,审计人员应当考虑下列事项:1.风险是否属于舞弊风险。2.风险是否与近期经济环境、会计处理方法和其他方面的重大变化有关。3.交易的复杂程度。4.风险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5.财务信息计量的主观程度,特别是对不确定事项的计量存在较大区间。6.风险是否涉及异常或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第3节审计风险(三)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
本文标题:第六章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