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我国历代疆域变迁与传统文化之关系杨玮涛田蓉清周相君曾滟茹王堂浩夏商周时期疆域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在我国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首先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在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家,军事家学者,大多来自黄河流域。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历史事件,也大多数发生在黄河流域。因为当时的黄河流域,处于中国版图,几大文化圈的中心。黄河中下游的汉族文化技术条件,简单,所以发展。北方的交通方便,利于人口集聚。•夏商时期,天子领着贵族一起打天下,所以力量大,打到的疆域范围大。但这一时期的疆域只是势力能达到的范围,比如汉代曾经打到贝尔加湖,但是实际上对北方草原的控制极其有限。•所以夏商时期看起来疆域大,但统治力有限,夏朝多次迁都,商朝早期也不断迁都,说明疆域内有很多空白区域。•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世袭奴隶制王朝,西周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这一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比较夏商周地图,周朝初期疆域反倒比夏商还小•周朝进一步完善了宗法制,并制定出完备的分封制。分封制是嫡长子继承制,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是大宗,有继承王位的权利;次子、庶子的后裔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同样诸侯和贵族也分大小宗,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天子分封天下,将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荀子·儒效》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朝分封制相当于包产到户,天子只负责管理,诸侯各分一片,自己经营。分封制度使诸侯贵族散布到全国各地,比如鲁国,齐国等分封在东夷之地,周朝的整套制度得以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加快了各地的统一融合。分封制度,促使诸侯国为扩大势力主动开疆扩土,内部逐渐将散布各地的方国吞并,外部向夷、戎、狄等地扩张。•周朝800年分封大大促进了各地融合,后来秦朝首次统一,各地在文字,语言,习俗,制度上融合,中国进入了大一统时代秦汉时期疆域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秦农业文明与水利科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贾谊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史记·河渠书》记载: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秦国坐落的关中平原,北邻黄土高原,南靠秦岭,位于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地形相对闭塞,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降水偏少。“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卤之地即盐碱地。利用郑国渠引水,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治理盐碱地,改卤地为良田。“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基本生活资料的获得和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的满足,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来说对维护国家的统治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把秦统一天下的功劳全部归功于郑国渠的修建,必是言过其实的。而在古代的生产水平下,郑国渠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秦国连年的征战奠定了深厚的农业基础。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灵渠分南渠、北渠两段。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5年:公元前214年:公元前213年:从图中可以看出,灵渠连接了湘江与漓江,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广西地区多丘陵山地,交通不便。秦帝国建立时,并没有对南方百越之地实现实际的统治,而地形的阻隔变成了秦统一南方的极大阻碍。借由灵渠运兵运粮,实现征战;水利灌溉,维护统治。三国时期疆域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魏国的农业发展•东汉末年长期的军阀混战,人民大量死亡流散,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工商业也随着凋敝了。•曹操利用黄巾军的条件﹝劳动力和农具等﹞开始在许下屯田以后,屯田的规模越来越大,到曹魏建国后,北方的许多地方都成为屯田区。民屯多在内地,军屯多在边地。先后实行屯田的地区主要有许昌、颖川﹝今河南禹县﹞、洛阳、荣阳﹝今河南荣阳东北﹞、原武﹝今河南原阳﹞、弘农﹝今河南灵宝北﹞、河内﹝今河南武陟西南﹞、野王﹝今河南沁阳﹞、襄城﹝今河南襄城﹞、汝南﹝今河南汝南东北﹞、南阳﹝今河南南阳﹞、梁国﹝今河南商丘南﹞、沛国﹝今安徽淮北西﹞、谯郡﹝今安徽毫县﹞、魏郡﹝今河北磁县东南﹞、钜鹿﹝今河北宁晋西南﹞、河东﹝今山西夏县东北﹞、上党﹝今山西长治北﹞、长安﹝今陕西西安﹞、上邽﹝今甘肃天水﹞等郡国。•从这些地名可以看出,当时实行屯田的主要地区,是在现在的河南和安徽。淮河南北是当时最大的屯田区。•屯田是在国有土地上进行的,此外还存在着地主和自耕农民私有的土地。•曹魏统治者一方面用屯田的办法,将屯田客﹝民屯﹞和佃兵﹝军屯﹞同国家直接控制的土地结合起来,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则注意招回流亡人口,分给无主的荒地,或贷给犁牛,帮助和鼓励他们进行生产。蜀国的手工业发展•“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也可简称为锦城•三国蜀汉时期,成都的织锦手工业特别发达,被称为蜀锦的丝织手工艺品驰誉全国,是蜀汉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成为蜀汉政权财政收入的大宗来源。因此蜀汉王朝专门在成都设置锦官以管理蜀锦生产,并且特别筑城以保护蜀锦生产,被称为锦官城——专门设立了一座“城中城”,将国家工厂安置其中。•蜀锦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是蜀汉国的经济支柱,蜀汉国的丞相诸葛亮就说过:“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可见蜀锦的生产在蜀汉经济中占有何等显著的地位。蜀锦经常被用来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以应车战之需,从而成为蜀汉国出口邻国的主要的财政来源。正是因为蜀汉国的纺织技术、刺绣技术的发达,才使作为出口产品的蜀锦蜀绣能够构成巨大的市场竞争力。吴国的造船业发展•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一方面船只数量的提高与质量的改善加强了吴国的水军的作战能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与外地的往来以及商品贸易的互通。疆域扩张实现三国鼎立•魏国的农业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发展,吴国的造船业发展都促进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同时发达的经济也巩固了统治者的地位。从而从赤壁之战之前开始,魏蜀吴都逐步扩张了自身领地,扩大了自身疆域面积,从而实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宋元时期疆域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岳阳楼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满江红·写怀•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通:阑)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壮志一作:壮士;兰山缺一作:兰山阙)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四等人制度等级民族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主要指西域人,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钦察、唐兀、畏兀儿、回回等,另外,蒙古高原周边的一些较早归附的部族,也属于色目人,如汪古部等。)第三等汉人(指淮河以北原金国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晚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大理)人,东北的高丽人也是汉人。)第四等南人(最后被蒙古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地区的人民。)明清时期疆域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自秦汉以来,扎根于中原地区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汉人和居于蒙古高原以游牧文明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以长城为界,冲突不断。如何处理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成为了各个朝代皇帝最重视的问题之一。历代疆域的变迁很大一部分是北方地区的变动,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是中国历代疆域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农耕和游牧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大兴安岭与阿尔泰山区域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蒙古高原内陆干旱缺水,植被稀疏,不适宜农耕文明的发展,因而汉人很难根除北方威胁,常常只能采取守势,处于被动的战略地位。而大兴安岭和阿尔泰山作为蒙古高原东西两界,由于山脉阻隔季风等因素,雨水多,土壤较为肥沃,因而成为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区。北方游牧民族需要此地来养精蓄锐,而南方汉人则需要通过此地作为支点以改变被动的局势。如汉朝张骞出使西域,阻碍匈奴从阿尔泰山区域获取资源。洪武8年1375年永乐9年1411年明朝疆域变迁——向东北扩张•1、东北大兴安岭的战略地位。•2、经济政治中心转移。•明朝首都定于南京,后明成祖朱棣迁于北京。而汉唐时期都城都在长安,经宋朝经济重心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迅猛。比起遥远且较为贫瘠的西域,东北地区更适合成为战略目标。•3、辽西走廊的成陆。•由于辽河、海河等注入渤海的河流所夹带的泥沙的持续堆积,燕山和渤海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足够容纳小型城市的战略通道,即辽西走廊,极大地加强了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地缘联系,在此之前东北与华北的联系往往需要借助于燕山山脉中的峡谷通道。•游牧民族成为统治阶级,实现大一统。•由满族统治的清朝同元朝一样,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转至国内,两种文明在冲突中不断交融。同时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出身,政策上有意压制占人数优势的汉族,抬高其他少数民族以换取团结与合作,在民族政策上相较汉族具备优势,因而蒙古、新疆、西藏等地也逐渐划入版图,疆域扩张至中亚及西伯利亚地区。清朝疆域变迁——民族融合清朝疆域变迁清朝疆域变迁——外国列强入侵•限制移民。•清朝自建立起,出于保护祖籍地等原因,便禁止汉人向东北移民,东北人口“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尚不足全国千分之四,至二十世纪初叶亦不过占全国百分之五。”(吴希庸《近代东北移民史略》)然而人口不足带来的便是沙俄的趁虚而入,逐步蚕食领土,库页岛落入沙俄手中二十年而清廷仍未知晓。•传统文化发展停滞。•满族出于统治的需要,打压汉族。剃发易服,重文字狱,修《四库全书》等等,禁锢人民的思想,同时闭关锁国导致不接受西方先进文化,与世界科技文化脱节。清朝疆域变迁——外国列强入侵谢谢
本文标题: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09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