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word发展史简单总结1.1844手稿及异化理论《手稿》是马克思在完成思想转变过程中,系统阐述无产阶级理论学说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手稿》的重大意义在于,马克思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的探索,并在对以往的哲学思想的批判中提出了新的哲学观点,为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做了准备。在《手稿》中,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其主要的含义就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对主体自身。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的一面,而且具有摧残性的一面。由此他提出了“劳动异化的具体表现”:第一: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生产越多,占有越少)第二: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劳动变成强制与被迫性活动)第三: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把自由意志活动变为维持个人生活手段)第四:人与人相异化。(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压迫剥削与被压迫剥削)意义:《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异化劳动理论朝着从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其次,异化劳动理论由于揭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为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形成以及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揭示开辟了道路。再次,异化劳动理论通过对社会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分析,阐明了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初步揭示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从而为马克思后来科学地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基础。2.《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与唯物史观《意识形态》中,马恩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唯物史观基本形成的标志,不仅使马恩在哲学方面实现变革,也为他们创立完整的马义理论体系奠定了牢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础。第一:阐明了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出发点(从科学的实践观点出发)论述了社会史观的基本问题,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命题的最初表述。第二:考察了分工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三:揭示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第四:分析了市民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第五:表述了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的基本观点3.《提纲》的主要内容恩格斯将它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课本内容:《提纲》依据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既是认识论的重要范畴,更是历史观的重要范畴。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公开声明了“新唯物主义”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实践性质(即改变世界)。简单概述:它包括两个本质上相通的命题:一是感性是实践的;二实践是感性的。word前一命题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后一命题批判了唯心主义。(来自baidu)4.剩余价值的含义劳动力使用价值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就是被资本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即利润的原生形态。5.《反社林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不仅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组成部分,揭示了其内在联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三个主要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所组成,这三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干,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其理论的核心部分,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称。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整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两块基石,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科学阐述,是《反杜林论》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贡献。6.思格斯晚年书信(P158)19世纪90年代,历史唯物主义面临严重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恩格斯从1890到1894年,分别写了致康·施米特、约·布洛赫、弗·梅林和瓦·博尔吉乌斯等人的信,有针对性的阐明了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澄清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第一,突出强调了上层建筑诸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第二,指出政治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第三,论述了社会意识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第四,提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合力的观点。合力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word7.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①帝国主义理论。②无产阶级革命理论。③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④无产阶级专政理论。⑤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⑥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8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教训主要原因:第一,帝国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东剧变的外部原因。第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和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病未能得到有效的改革是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东剧变根本的、决定性的原因。历史教训:第一,必须通过改革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第二,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要始终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第四,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第五。必须抵制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7.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实践论》的主要内容第一,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关于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思想。第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具体阐述了并且发展了马克思、列宁关于认识过程的思想。第三,毛泽东不仅注重实践的客观性,还特别注意实践的能动性。《矛盾论》的主要内容第一,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第二,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第三,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第四,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论十大关系》泌(重沿经国中,汉党革是中)十大关系分别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word10.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含义三个代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1.中特理论体系的精髓和基本问题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探索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12.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观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使无产阶级超越片面破碎的物化境遇,是总体性在实践上的生成和理论上的自觉,从无产阶级被动的客体生成为主动的自觉的主体,使主体与客体的自觉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内涵。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作为一种实践理论,关键回题是要收变现实、改变自身,是推翻现实世界的实践的理论,“只有变成了实践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具有这种变化事物的功能。”无产阶级革命观:在扬弃物化的总体性革命进程中,意识革命处于核心地位,以无产阶级的内在转变、自我教育或阶级意识的生成为基本内涵的意识革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关键环节。13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与革命战略构想葛兰西认为,东西方社会的根本性差别,主要就表现在市民社会的地位问题上。市民社会是与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并列的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领域。在东方社会,基本上还处于农业文明时代,市民社会处于原始状态,尚未开化,没有形成独立的市民社会。而在西方社会,形成了独立的市民社会,而且取得了文化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葛兰西认为,运动战和阵地战是夺取领导权的两种战略。所谓运动战就是直接发动革命夺取国家政权,而阵地战就是逐步取得文化领导权,最后才夺取国家政权。他认为,在西方国家,从运动战向阵地战转移,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战略。1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理论倾向及特征如上文所述,在这一历史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大致可分为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两种主要理论倾向。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当做核心问题,强调对资本主义进行全面批判,拒绝“经济决定论”。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认真阅读马克思的文献来分析马克思主义,恢复它的科学本质。(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试图用“科学的精神”把据马克思主义)word特征:第一,反对教条主义。第二,强调批判精神。第三,强调开放性。15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充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列斐伏尔认为劳动就是是化。异化的定义既包括人在外部物质世界或不定型的主体性中迷失自我,还包括个体在主体化和客体化过程中的分裂,其本身的统一性被毁坏。这种异化已成为人的基本的生存矛盾,它表现在自然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理性与本能、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总之,异化成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结构。由于每个人的行为都由原始自发的秩序、理性的组织结构和压神的拜物教系统三个发展阶段组成,因而经济学上的劳动分导致了工人的被剥削,政治学上的有效管理最终腐化成国家(政党)专制的工具,哲学上想的所明最终变成严酷的意识形态和权力统治的工具。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主要为马尔库塞对异化的论述。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从技术理性的角度来看,生产机械化、作业的流水线化、产品的标准化以及管理的科学化,表面上是科学技术给人的生活和生命带来的好处,实质上,它压制了人性,将人等同为机器,资本主义的进步法则被浓缩为个公式,即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社会生产总值的增长)=奴役的加强。②、从工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来看,在新的条件下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已经不再是满足生理意义上的人类需求,而是一种奢侈型的消费需求。这就导致人们的消费总是被预先决定的,人们已经失去了判断能力,他们的需求在大众心理学的潜在机制下,完全为当下的社会制度所同化。而且,产品的极大富,使得工人已不再思考自身的异化问题,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也就消解了。③、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了同化的趋势,二者融合为一体。这让工人阶级失去了反抗的动力,他们的革命动力一旦消失,就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肯定的力量,而不是否定的因素。16.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国情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的理论形态,从而指导各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立足时代条件、体现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太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要始终坚持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立场,反映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大众所掌握,成为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12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