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获得教养的途径PPt
黑塞故居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介绍作者: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德国著名小说家黑塞的《论与书为友》以为,“就善读者而论,读一本书就是去了解一个素昧平生者的德性和思维方式,寻求与他相知,尽力赢他为友。”而当读者一旦与书交上了朋友,他就在与书发展、深化感情的同时,当然地提高读书的效益,自觉地改进读书的方法。看来黑塞是反对由名家规定书单的,他指出:“各人只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慢慢地积累书籍,正如他为自己挑朋选友无二。”“纵使有益的指点和友好的引导使之可能,无论老幼,每人仍应在书国自辟蹊径。”他的短文扣紧一个“友”字,结尾充满感情:“谁读书如恋友,书中真旨就将自行显露,与己融为一体。他所读之得就不会飘逝而去,荡然无存,而是如挚友之所能,同他朝夕相处、相依为命,为他带来欢乐和慰安。”(《以书为友》吴希义《读书》杂志1984年第10期)文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第二部分(2—5):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第三部分(6—7):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第一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在这里,作者的意思是: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认为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教养和修养修养:①理论知识,技能,品德方面所达到的水平。②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教养:①教育培养②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在文中:教养的内涵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增强和扩展自我的意识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快速阅读二至五小段,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是研读“世界文学”?2、深入研读世界文学对于我们有哪些作用?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想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使我们集中心智为了完善自我,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3、作者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什么为前提?4、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注重“爱的阅读”?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的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读书要以人为本!他看到当今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他们宁可去泡咖啡馆,蹦迪也不愿翻几页书。同时,作者提出不要光阅读流行文学,快餐文学,真正的阅读必须是杰作,也就是经典名著。如何理解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阅读6—7小段,作者阐述了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1、默读6,7两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实现阅读的目的?作者如何阐述的这两种阅读方式的?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介绍了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学。另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2、作者在阐述这两种阅读方式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作者把书的世界比喻成幼儿园,大公园,城市和国家,全世界,乐园,海岸等美好的事物。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愉快的精神之旅,同时这种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作者把“缺少天赋的多数人”和“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作了对比,突出后者永远被新魅力吸引,永远放射着异彩,在他们面前展现的是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3、书能磨砺人的思想,经典作品“常读常新”,文章最后,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个问题的?你有什么体会?谈谈自己的感想..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原因是什么呢?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4、文章最后一句话中,斑斓锦缎指什么?真正的读者指什么?统一起来的人们的容颜指什么?.“斑斓锦缎”指各民族语言汇聚成的“世界文学”“真正的读者”指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人们“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指人们实现了自我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后所体现人类共同的精神,如:爱,对生命的悲悯和敬重。小结教养的内涵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增强和扩展自我的意识获得教养的途径(研读世界文学)阅读大师们的重要作品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完善自我,充实人生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获得教养的途径书是火雨果: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书是利斧卡夫卡:我们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书是源泉乔叟:书是人类新发现的源泉。书是宝库俄罗斯谚语: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书是灯塔惠普尔: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书是良药汉•刘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书是益友臧克家: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书是窗户高尔基: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书是阳光莎士比亚: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书是钥匙托尔斯泰: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是航船培根: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它满载贵重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课文小结本文是一篇关于读书的随笔。作者紧扣研读文学作品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这一观点。先指出教养是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和追求。接着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在阐述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必须进行爱的阅读,敬重知识;接着又从反面论述,剖析一些年轻人轻视读书,追求享乐的现象,指出要提高阅读层次。从第六段开始,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介绍不同层次的两类阅读,通过对比,说明阅读能使人心智成长,能使读者面前的世界变宽。最后,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具有持久的魅力,反复阅读,可以不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文章用的是谈话的方式,以亲身体验告戒读者,既有理性思考,也很有感染力,许多论述充满对读书的感情。
本文标题:获得教养的途径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20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