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国行政史常考题型(2019最新)
绪论引论1.军事民主制时期,部落联盟的常设权力机构是部落酋长议事会2.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军事首长TT3.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大会TT4.(多选题)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大体由以下几种权力机关进行管理,具体有(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人民大会)5.(简述题)简述中国封建行政体制中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2)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政弊端的机制6.(简答题)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有四个特点:(1)第一,君主专制体制的时间长。(2)第二,权力集中的程度高。(3)第三,思想控制方法不同。(4)第四,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1.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禅让制”进行民主推选的是军事首长P42.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的是启3.西周中央政府政务官中掌管籍田和农业生产的是司徒4.近代中国第一个监督研究机构和监察官员培训机构是都察研究所T5.战国时期,文官系统的首脑称为相6.以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体制的完善时期是周朝7.中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P68.商王规调整王朝管理体系,以强化王权的制度称为内外服制TT9.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称为巡狩10.夏商周时期,战时动员令的文书形式多为誓P511.(多选)中国奴隶制时代行政管理的特色主要体现为强烈的神权色彩、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T12.(名词解释)分封制:是周王朝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实行的一种制度,是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经济制度13.(简述题)简述夏商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的残留对君主权力的制约(1)盛行于部落联盟时期民主制的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和宗师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皇权发展(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3)王权受宗教信仰制约14.(简述题)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1)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2)神权色彩逐渐淡化(3)行政法治逐步建立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1.春秋时期,最先设立县郡的是晋国和楚P62.汉武帝时设立的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称为州刺史P73.秦汉政府作行政决策时由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会议形式称为集议P84.汉武帝用以在组织机构上分割相权的做法是实行中外朝制P75.秦汉时期对不同层级的官员的考核中,采取的方式不同。郡对县的考核通常采取秋冬集课P86.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察举7.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为卿TT8.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在皇帝不亲政事的情况下,代皇帝行使考核权的是尚书TT9.秦及西汉初年,中央最高监察官员是御史大夫10.秦汉时期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区是郡11.东汉时,实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是尚书台12.(多选)西汉政府补充官僚队伍的形式有任子、赀选13.(多选)秦汉时期,皇帝的圣旨依内容可分为制书、手迹、诏书、诰14.(多选)汉时,以乡举里选为基础的官员选拔方式有察举、征辟T15.(名词解释)三公宰相制:汉成帝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个职位分为改成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中央政务被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16.(名词解释)集议:秦汉时期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一种会议形式,上至将军、列侯,下至博士、议郎均可参加,皇帝通过集议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建议进行决策。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1.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御史台P10TTT2.魏晋时期,官员的升迁完全凭借门资P103.曹魏建国后,执掌诏令发布权的是中书4.魏晋以后,御史台完全独立,其长官为御史中丞T5.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这种特殊行政区称为左郡县6.中国古代最早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始于魏晋7.在隋朝三省制度中,实际成为行政运转轴心所在的“政本之地”的是尚书省8.曹魏建国后,执掌诏令发布权的是中书9.(多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行政区主要有王国、侨州郡县、左郡县)10.(名词解释)左郡县:魏晋南北朝的特殊行政区,是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10.(名词解释)九品中正制:由汉朝的察举制演变而来。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在其原籍地担任大中正或中正,在当地考察本州人才的德与才,并将其分为从上上到下下九品,并报告中央。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1.唐朝时,首开以宦官充任“内枢密使”从而在制度上赋予其参政权力之先例的皇帝是唐代宗P112.隋唐时,九寺中主管外交事务的是鸿胪寺T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是《唐六典》4.唐玄宗时,翰林学士开始具有草诏权,时称内相P115.唐代以敕的形式颁布的具体行政法规,称为格T6.唐代依汉代管理西域之例,为协调与少数民族关系、管理各归附少数民族而设立的行政机构是都护府P13TT7.唐朝决策文书中,用黄麻纸写成,用于颁布重大行政命令的诏书称为制书8.隋唐时,中央政府中主管外交事务的机构是鸿胪寺9.隋唐时期,九品以下的各种政府机构办事吏员在服务过程中积累年资,并通过考核程序迁转为正式政府官员的入仕方式称为流外入流P1210.隋唐时期,中央政府中主管文教事务的机构是国子监T11.唐朝决策文书中对具体行政事务的指令性文件称为敕T12.我国历史上正式施行开科取士,确立科举制度,始子隋炀帝时期T13.我国历史上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的皇帝是隋文帝TT14.隋唐时,九寺中主管钱币收支和保管的是太府寺TTTT15.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16.中晚唐时期宦官之所以能把持朝政,直至废立皇帝,进退宰相,是因为宦官控制了京城的军队,宦官藉以控制军队的官职是神策左右军中尉TT17.唐朝依法制定,以诏制形式颁布的行政规则称为令TT18.唐初设内侍省,担任省内诸职的均是宦官19.我国历史上正式开科取士,确立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时期T20.唐朝的法规制度中,以敕的形式颁布,涉及的范围较为具体,并因实际情况而常发生变化的具体行政法规形式称为格TT21.隋唐时期,州的长官仍称刺史22.唐朝决策文书中对其体行政事务的指令性文件称为敕23.我国历史上正式施行开科取士,确立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时期24.唐高宗时,为分宰相之权,设置了北门学士25.唐初武德年间设立的作为道之机关的是行台T26.辽朝南面官中最重要的机构是汉人枢密院27.(多选)隋朝中央监察机构有(御史台、谒者台、司隶台)28.(多选)隋唐时期,在职级上基本与六部处于平行地位的中央职能机构包括(九寺、五监)29.(多选)隋唐时,选拔官员的途径有科举、门荫、行伍30.(多选)唐代决策文书的形式有册书、制书、敕T31.(多选)隋唐时期,在职级上基本与六部处于平行地位的中央职能机构包括九寺、五监T32.(多选)隋唐时遇有重大疑难案件,则会组成三司审理,三司是指大理寺、刑部、御史台33.(多选)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有门荫、行伍、科举T34.(名词解释)门萌:隋唐时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27.(简述题)简述唐朝为压制尚书省地位所采取的调整措施。(1)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书都省搬出,致使尚书省地位骤降(2)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使尚书完全变成奉行机构(3)在尚书内部进行权力调整,以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第五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1.五代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入幕P142.谏院作为一个独立的机关,其设置始于北宋3.宋代主管本路赈灾和茶盐专卖事务的机构是提举常平司P144.在地方的行政体制设置中,首先设置“路”这一管理层次的是宋朝T5.宋朝,会议制度已发展得十分成熟,其中,皇帝就某问题临时召集会议进行商讨,向大臣征求决策方案的会议形式称为临时朝议P146.宋代科举的主要形式是常科P14T7.在宋朝的官员选拔制度中,为了保证官员的“世守禄位”的特权而设置的入仕途径称为荫补8.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的辖区是道TTT9.谏院作为一种独立的机关,始于北宋T10.宋朝路一级行政机构中俗称“宪司”的是提点刑狱司T11.宋朝中央行政体制中处理军政军令事务的机构是枢密院T12.宋朝的官员选拔制度中,主要的入仕途径是科举13.宋朝会议制度已发展得十分成熟,其中由皇帝主持,其目的是疏通君臣关系,为皇帝决策提供信息的会议形式是例行常朝14.五代官员选拔从制度上说沿袭唐制,但因战乱频繁,政局动荡,最为切实可行的人仕途径是入幕15.(多选)属于宋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中四监司的有经略安抚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16.(多选)五代时期各政权的中枢机构有枢密院、中书门下、三司使17.(多选)宋朝会议制度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例行常朝、便殿议政、临时朝议TT18.(多选)宋代会议制度按类划分有(例行常朝、便殿议政、临时朝议)19.(名词解释)磨勘制度:北宋神宗改制时确立的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包括勘验官员簿历文状的一系列程序,簿历文状中包括解状、举状、家状、考状等。20.(多选)五代时期各政权中枢机构有(枢密院、中书门下、三司使)21.(简答题)简述五代时期旧的施政程序影响新机构职能发挥的表现(1)皇帝为控制决策过程,有意将制诏权一分为三,由枢密院。廷殿学士和中书舍人分掌(2)保持内外朝机构和人员共同执掌法令和执行权的状况(3)继续保持最重要的中枢决策机构枢密院官员职务的临时差遣性质第六章辽金元的行政系统1.辽代的政府官员中,林牙大致相当于唐代的翰林2.元代掌管佛教事务同时负责管理吐蕃政务的职能机构是宣政院P163.辽代最高军事机关是枢密院4.由于疆域空前辽阔,元代在路一级行政区划之上设置行省5.我国历史上辽的统治者是契丹族6.辽朝南面宫中最重要的机构是汉人枢密院T7.金朝负责从七品以下官员任免的是吏部8.辽朝契丹及其他游牧族出身的官吏的主要入仕门径是通过世选P169.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是中书省TT10.我国历史上建立辽政权的少数民族是契丹族11.辽朝汉族和渤海官僚的入仕门径是科举12.元朝负责管理吐蕃政务的是宣致院13.辽代契丹及其他游牧族出身的官吏的主要入仕门径是世选14.元朝主管军机大事和武官人事的机构是枢密院15.金朝的路采取分权而治的制度,其中掌管民政和军政的是都总管府16.(多选)元代用于招安少数民族首领并允许世袭的官职有安抚司、招讨司17.(多选)辽代的谏官主要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18.(多选)金代录用女真人为行政官员的途径有荫补、世选、军功T19.(名词解释)北面官制:是辽朝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北面官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北金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20.(名词解释)世选:辽朝官员人仕的主要门径,是指在具有世选特权的家族中按某叁标准挑选一个合格人选来继承某一官职和爵位。21.(简述题)简述元朝官员人仕的主要途径(1)以出身作为做官资格,勋臣、名门、儒吏等出身均可作为条件(2)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3)读书做官,有两条途径,即贡授和科举(4)承萌制度第七章明代行政管理1.明代考核官员的机构是吏部和都察院2.明代具有票拟权的官员是内阁首辅P183.属明代省级行政机关之一的是布政司4.明代最高审判机关是大理寺5.影响明代官员升迁的最主要因素是资历6.在明朝的中央机构中,主管修史、图书等文化事务,也是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更是高级决策人才的培养机构的是翰林院P187.明代在前代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更为完备和成熟的监察制度,设置了一系列具有监控职能的机构。当时全国最高监察机关是都察院P19T8.明朝洪武年间最主要的入仕途径
本文标题:中国行政史常考题型(2019最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37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