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梳理(学生阅读材料)
第1页共12页第三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植物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内环境与稳态、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免疫)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激素调节(1)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及生理作用特点(2)其他几类植物激素及生理作用----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①植物组织培养中添加的植物激素主要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其中,生长素相对含量较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细胞分裂素相对含量较高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始终,促进愈伤组织生长。②成熟果实中含量较多,促进果实成熟的植物激素是乙烯。③促进叶片等器官衰老、脱落,抑制种子萌发的植物激素是脱落酸。第2页共12页④促进植物茎秆伸长,解除种子休眠,促进萌发的植物激素是赤霉素。⑤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3)生长素作用的实例分析①乙图b或d点浓度可表示甲图①处生长素浓度,f点表示②处生长素浓度。②处结构生长受抑制的原因是①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②处(侧芽)抑制②生长,解决的办法是去除顶芽。②将该植物较长时间置于右侧光照下,乙图g或k点浓度可表示③侧生长素浓度;c点浓度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③将该植物向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可表示⑦、⑧两侧浓度的分别是乙图中的e、a点浓度,因此根将向重力弯曲生长。④能够促进茎生长的浓度范围是10-10~10-2mo1·L-1,能够同时促进根、茎、芽生长的浓度范围是10-10~10-8mo1·L-1。⑤总结: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但茎的背地性和向光性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4)下图中甲为对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过一段时间后,乙、丙、丁三图所示胚芽鞘的生长情况依次是(乙向右弯曲丙向左弯曲丁向左弯曲戊向上弯曲)解析:根据甲图分析,琼脂块1中含有的生长素量大于琼脂块2,则乙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丙胚芽鞘虽然在旋转装置上,但不影响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分布,所以丙胚芽鞘最后仍向左弯曲生长;丁胚芽鞘虽然有单侧光照射,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所以其向左弯曲生长。胚芽鞘尖端下部瑞然不能感受光刺激,但可以感受重力刺激,戊组生长素沿重力方向作横向运输,向上弯曲生长。2.体液调节①概念:激素、二氧化碳、H+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传送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第3页共12页节是其主要内容。②实例分析:《必修1》P85二氧化碳对呼吸活动的调节。③激素调节:由人和高等动物的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对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④激素调节的特点:a.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却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b.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激素弥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d.激素在体内不断地发生代谢失活,激素一经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从而保证机体调节适应多变的环境。e.激素既不能组成细胞的结构,又不能提供能量,也不能起催化作用,更不能启动新的生理过程,只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增强或减弱)。⑤动植物激素的比较3.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作用腺体激素种类成分靶器官或靶细胞主要功能下丘脑促(甲状腺、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肽和蛋白质类激素垂体促进垂体的生长、发育和相应促(甲状腺、性腺)激素合成与分泌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保水)垂体促(甲状腺、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性腺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持甲状腺(或性腺)的正常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或性激素)合成和分泌等生长激素较广泛,特别是骨细胞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催乳素合成食物的器官,如乳腺、鸽嗉囊调控某些动物对幼仔的照顾和促进某些食物器官(如乳腺、鸽嗉囊)发育胰岛胰岛素(胰岛B细胞分泌)主要为肝脏及肌肉、脂肪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为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分泌)主要为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第4页共12页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氨基酸衍生物较广泛、尤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呆小症原因),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肾上腺素主要是肝脏促进肝糖元的分解,提高血糖浓度醛固酮类固醇类(或脂质类)肾小管、集合管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分泌(保钠排钾)性腺雄性激素雄性生殖器官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各自第二性征;雌性激素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雌性激素雌性生殖器官孕激素乳腺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生长发育,为泌乳准备条件①促进动物生长发育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协同作用。②在寒冷条件下,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③能够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主要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其中,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作用。④促进哺乳动物乳腺发育的激素主要是催乳素、孕激素。⑤在血糖调节中具拮抗作用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⑥参与调节水、无机盐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⑦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下丘脑,具有调节管理其他内分泌腺作用的是垂体。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①例: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受阻,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多,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生长发育的作用,所以将导致甲状腺长大,从而出现大脖子病。②动物体内激素分泌的调节并不都由垂体的参与,如血糖平衡的调节。5.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①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对血糖调节的作用;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对体温的调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生长素和赤霉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②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第5页共12页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作用。6.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反射①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②反射活动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非条件反射是指动物生下来就有的,也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之下)。条件反射是指动物出世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③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末梢部分)、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神经元细胞体聚集在一起而完成特定功能的区域)、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就是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④在传入神经都有神经节结构。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7.神经调节①兴奋的调节第6页共12页②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③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特点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准确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8.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①动物行为需要运动器官的参与,还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与控制。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是相互作用的,神经系统的调节处于主导地位。②激素调节与动物行为③神经调节与动物行为第7页共12页④动物行为的共同特点a.动物行为受激素的调节,更受神经系统的控制,神经调节是产生动物行为的主导因素,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b.每种行为的产生都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协调作用的结果。9.内环境和稳态(1)内环境①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叫人体的内环境。②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是7.35~7.45,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③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A.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pH值、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之下,都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B.稳态的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可导致疾病。(2)内环境、组织细胞、外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向(3)内环境的成分:①水;②蛋白质;③无机盐;④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⑤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⑥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如O2、CO2、胰岛素等;⑦其它如维生素、神经递质等。(4)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血红蛋白;②载体蛋白;③呼吸酶;④H2O2酶;⑤DNA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⑥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5)特殊细胞的内环境:①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②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③组织细胞(指除血细胞、淋巴细胞和上述两种细胞之外的其它细胞,如肝脏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皮肤表皮细胞等)——组织液。(6)白细胞可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但红细胞不能。(7)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①血浆pH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④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10.水和无机盐的平衡(1)水的来源与去路----饮水和食物中的水是人体所需水的主要来源。机体能够通过肾脏排尿量来调节水平衡,使水的排出量与摄入量相适应。如:出汗少,排尿多;出汗多,排尿少。第8页共12页(2)Na+来源去路:主要来源是食盐,主要由小肠从食物中吸收。Na+去路(排出途径):经肾脏随尿排出(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经皮肤随汗液排出;经肠道随粪便排出。其中,经肾脏随尿排出是主要排出途径,所以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3)K+来源:主要是食物。去路:经肠道由粪便排出;经肾脏由尿排出是主要途径(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长期不进食的病人易缺钾)。(4)钠盐作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与神经、肌肉兴奋有关。缺少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甚至昏迷。(5)钾盐作用:对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起决定作用,对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等作用。缺少时,心肌自动节律异常、导致心律异常。(6)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感受器为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7)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图解①水平衡的调节:当饮水不足、失水过多或吃得食物过咸都将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一方面通过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使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加强,减少了排尿量,保留了体内水分,使细胞外液渗透压趋于恢复正常。②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醛固酮(肾上腺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11.血糖平衡的调节来源(mL)去向(mL)来自饮水来自食物来自代谢1300900300由肾排出由皮肤排出由肺排出由大肠排出1500500400100共计2500共计2500第9页共12页①内容解读血糖含量升高时:血糖浓度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同时下丘脑某区域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血糖含量降低时:血糖浓度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同时下丘脑另一区域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②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含量增加将抑制
本文标题:《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梳理(学生阅读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40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