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前言:广东省板岭原种猪场是农业部1993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是广东省良种繁育体系中的省级原种猪场,也是中国长白猪和中国杜洛克猪育种协作组的成员单位,肩负着种猪的品种改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推广优质种猪的重任。从1981年起,我们对国内、外养猪业进行了考察和认真的调查研究,先后引进了美系、丹系、台系杜洛克,丹系、德系长白猪,德系、丹系、加系大白猪,众多的优良遗传基因,为选育研究和推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年来,经过重新组建杜洛克、长白、大白核心群和连续的测定选育,培育出了具有血缘广泛、品系独特、健康、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等独具特色的“板岭种猪”,经广东省种猪测定中心和场内测定,结果表明各项性状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的育种目标,板岭长白猪、板岭杜洛克猪在99年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在广东省种猪测定中心连续七届的测定中,所送种猪均达到特优级标准,共获得三个第一名,五个第二名和一个第三名,我场也被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评为“养猪先进企业”。由于种猪质优、健康、适应性强、易于饲养管理,到2000年,我场共向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河南、湖南等17个省市及香港特区推广种猪30000多头,为我市种猪品种的改良和省内、外养猪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if!supportLists]--1、!--[endif]--立项的意义猪肉在我国肉食消费中占绝对优势地位,约为70%左右,猪肉生产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优质猪肉的需求量逐步增大,近年来,全市乃至全国养猪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形成“优质、高产、高效”的养殖模式普及率不高,尤其是个体养猪户,种猪参差不齐,健康程度、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及适应性表现欠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效地进行品种改良,提高商品猪的经济效益,1996年,我场承担了由东莞市农委批准立项的“优良种猪引进选育研究与推广”的课题,开展对杜洛克、长白、大白种猪引进后的选育研究与推广工作。杜洛克作为终端父本选育,长白作为第一父本或第一母本选育,大白作为第一父本进行选育。自1996年组建核心群以来,三个品种均按不完全闭锁的群体继代选育方法,经过连续五年的选育,培育出了健康、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对东莞及广东地区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和普通个体饲养管理水平适应性强等具有板岭特色的种猪。〈优良种猪引进选育研究与推广〉技术方案!--[if!supportLists]--一、!--[endif]--育种目标及选育方案东莞市的养猪生产,一部分出口港、澳,但大部分内销。根据市场对商品猪质量的要求,我场制定了杜洛克作为终端父本,长白猪作为第一父本或母本,大白作为第一父本的育种目标。1、杜洛克猪的育种目标1.1体形外貌:符合品种特征,毛色选留棕红色为主,体质结实,肢蹄健壮,体躯高长,背腰平直,腿臀肌肉丰满发达,有效奶头数6对以上,排列均匀。1.2生长及胴体性状:测定期间增重720克/日以上,90KG体重时瘦肉率63%以上,活体平均背膘(超声波测膘仪测定,三点平均)1.4CM以下,无PSE肉发生。1.3繁殖性状:窝均活仔数初产8.6头/胎,经产9.5头/胎,21天龄窝重38KG以上。2、长白猪育种目标2.1体形外貌:符合品种特征,头颈较轻,背腰长而结实,腿臀肌肉丰满发达,肢蹄健壮,有效奶头为6对以上,排列均匀,皮毛全白。2.2生长及胴体性状:测定期间增重700克/日以上,胴体瘦肉率61%以上,活体平均背膘1.4CM以下。2.3繁殖性状:胎均产活仔数9.8头/胎,21天龄窝重52KG以上。3、大白猪育种目标大白育种方向为第一父本。3.1体形外貌:符合品种特征,体型高长,体质结实,腿臀肌肉丰满发达,肢蹄健壮,有效奶头为6对以上,排列均匀,皮毛全白。3.2生长及胴体性状:测定期间增重710克/日以上,胴体瘦肉率63%以上,活体平均背膘1.4CM以下。3.3胎均产活仔数9.5头/胎,21天龄窝重50KG以上。根据育种目标的要求,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对全场范围的杜洛克、长白、大白猪群的规模、系谱、体形外貌、生产性能的全面鉴定,制定出了板岭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的建系方法、核心群的组建和选育方法的具体措施。二、建系方法对不同品系的种猪进行比较,待选公猪要求雄性特征明显,体形外貌好,性欲强,来自不同血缘;母猪外阴发育良好,6对以上且排列均匀的奶头,繁殖性能强,预选公母猪均提前抽血检查,在确保健康的前提下才入选,组建符合要求的核心群。1、杜洛克核心群的组建板岭杜洛克猪,最早是1981年从美国引进100头美系与1995年第二批引入的36头美系杜洛克,与1996年从丹麦引进的4头丹系公猪进行品系杂交而繁殖的基础群,即美系与丹系杂交后形成新的核心群,共选8头公猪,50头母猪作为核心群。为了改变体型,1998年又引入台系杜洛克公猪血缘补充到核心群。2、长白核心群的组建长白供选的基础群,是从1984年引入的老丹系长白猪,(繁殖性能好,但四肢纤细,易患肢蹄病),与1994年引入的德系进行品系杂交后代中选取的,所选猪只与1996年引入的12头新丹系长白进行品系杂交,其后代共选8头公猪,50头母猪作为核心群。为了满足研究的需要,1998年又扩大到10头公猪,100头母猪的规模。3、大白核心群的组建大白猪是1994年引入的20头德系大白,与1996年引入的丹系大白,进行品系杂交后选留的,克服了德系后代易分化的缺点,共挑选8头公猪,50头母猪作为核心群。三、选育方法及措施1、实行多世代不完全闭锁的群体继代选育法选留出来的各品种核心群,根据不完全闭锁的群体继代选育方法,按照杜洛克作为终端父本,长白作为第一父本或母本,大白作为第一父本的目标,各有侧重,杜洛克注重测定期日增重和背膘等生长性状的选择,兼顾繁殖性能,进一步改进体型外貌;长白、大白侧重繁殖性能的选择。选育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当引入新的血缘,利用人工授精技术迅速将优秀公猪血缘推广开来,年更新核心群公猪75%,母猪50%,所更新的种猪均来自核心群测定后代或引进的新种猪。核心群后代经过场内测定后,按照综合指数的高低,结合现场外貌评定,选留综合指数高、体形外貌好、四肢健壮、生殖性状明显而无缺陷的种猪进入核心群,然后选配,其后代再进行严格的测定和不同阶段的选择,连续进行五年。2、严格进行种猪性能测定和各阶段的选择1996年,我场兴建了一座可容纳400头种猪测定的场内测定站,为顺利完成课题创造了条件。2.1繁殖性能测定2.1.1母猪配种时记录日期、方式、与配公猪耳号等。2.1.2母猪产仔后记录总产仔数、活产仔数、初生重、寄入寄出、21天龄称窝重等。2.2生长性能测定及选择2.2.1断奶阶段及保育阶段2.2.1.1尽可能大窝选留,每窝2公2母,辅以个体选择,所选猪只耳号清楚,品种特征明显,奶头数在限定值以上,系谱记录准确完整。2.2.1.2健康,同窝无遗传缺陷猪只出现,受测前进行驱虫,预防疫苗接种。2.2.1.3同栏饲养的受测定猪在出生日期、体重方面一致。2.2.1.4进测定舍后预饲一周,25KG体重时开始测定,除气候因素外,测定条件均相同。2.2.2测定过程中60KG左右淘汰生长速度慢、肢蹄不正常、体况不良等猪只。2.2.390—95kg时,进行终测,测量体重、背膘、体高、胸围、臂围,然后进行日增重和综合指数计算,按同品种同性别综合指数的高低,结合现场猪体型外貌评分,参考血缘情况,并根据终测前抽血检查结果,淘汰不能作种用的猪,在确保健康的前提下,将综合指数高和体型外貌好的选入核心群,其余的进入繁殖群,依次类推,一年一年选育。我场各品种均用相同的指数评估,但依同品种、同性别计算排名,所用的综合指数公式为:I=100+0.18×(ADG-ADG)-50×(BF-BF)ADG:该个体的测定期校正日增重(g/日)ADG:本品种前两批加本批次所有个体的ADG平均值BF:该个体的背膘厚(CM)BF:本品种前两批加本次所有个体的BF平均值。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优良种猪引进选育研究与推广〉工作总结从1981年起,我们对国内、外养猪业进行了考察和认真的调查研究,先后引进了美系、丹系、台系杜洛克,丹系、德系长白猪,德系、丹系、加系大白猪,众多的优良遗传基因,为选育研究和推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年来,经过重新组建杜洛克、长白、大白核心群和连续的测定选育,培育出了具有血缘广泛、品系独特、健康、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等独具特色的“板岭种猪”,经广东省种猪测定中心和场内测定,结果表明各项性状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的育种目标,板岭长白猪、板岭杜洛克猪在99年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在广东省种猪测定中心连续七届的测定中,所送种猪均达到特优级标准,共获得三个第一名,五个第二名和一个第三名,我场也被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评为“养猪先进企业”。由于种猪质优、健康、适应性强、易于饲养管理,到2000年,我场共向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河南、湖南等17个省市及香港特区推广种猪30000多头,为我市种猪品种的改良和省内、外养猪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年度选育结果与进展1、1杜洛克选育结果1、1、1生长及胴体性状(见表一)表一、各年度测定性能单位g/天、CM性别年度头数测定期平均日增重平均背膘厚料肉比胴体瘦肉率♂九六17678.20±98.381.18±0.142.6263.45%九七47726.69±120.101.00±0.162.54九八43780.35±121.801.13±0.182.61九九104700.66±94.801.38±0.273.34二0129781.68±116.611.05±0.442.74进展15.26%11.02%♀九六78704.00±67.941.30±0.13九七60689.41±72.501.11±0.262.70九八120751.89±69.651.30±0.122.67九17704.87±95.331.56±0.33.25九26二0102719.53±93.131.30±0.442.78进展2.21%测定结果表明,公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背膘均有进展,母猪的测定期日增重平均为719.53克/天,进展明显,但可能是群体大,或营养水平偏低,场内测定成绩比省测定中心测定的稍微差些。1.1.2送广东省种猪测定中心测定结果(见表二)表二、省测定中心测定结果单位:g/天、cm期别耳号校正日增重校正背膘料肉比等级评分名次第一期1997年19010341.322.42特优级1878961.732.42特优级1839091.242.43特优级1748331.312.43特优级第二期1997年229231.162.39第一名218111.452.39特优级第三期288451.142.43第一名第一名278961.332.43特优级第四期1998年129261.242.30特优级第三名138261.352.65第二名158151.392.30特优级第五期1999年2659050.982.33第二名第一名2668731.032.33特优级第六期1999年1878281.312.38特优级1887941.302.39特优级第七期2000年9138561.342.39特优级9149851.492.39特优级平均879.711.302.39从省测定中心结果来看,杜洛克校正测定期日增重最高达1034克/天,为历届测定猪同品种之冠,平均为879.71克/天,校正背膘最低为0.98cm,平均为1.30cm,与场内测定相似,料肉比为2.39,低于场内水平。连续七届测定中,共获得综合评定第一名2个,第二名2个,外貌评分第一名2个,第三名1个。1.1.3各年度繁殖性能(见表三)表三、各年度繁殖性能单位:头/胎、kg年度胎数胎均总产仔数胎均活产仔数21天龄窝重九六439.50±2.928.40±3.0838.00±8.34九七1039.21±2.848.60±2.7839.40±9.62九八1019.59±2.698.81±2.6440.00±9.11九九8210.61±2.9
本文标题:种猪选育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46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