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短歌行曹操1学习目标:1、了解曹操相关的知识。2、培养概括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3、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知人论世:知人——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內兴文学”政治措施:屯田;兴修水利;为才是举军事功绩: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文学成就:“建安风骨”的领袖,代表作《龟虽寿》《观沧海》《蒿里行》戏剧中的曹操——阴险狡诈:“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脸谱中红色表示忠义、黑色表示正直、白色表示奸诈、黄色表示果敢、无色表示仁爱文学中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1:曹操之奸,狠毒、无义董卓入京后,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拒绝董卓的任命,还刺杀董卓。事败后逃出洛阳,抄小路回家乡。路过朋友吕伯奢家时,到老朋友家去休息,突然听到朋友家有磨刀子的声音,以为被出卖,于是把他们一家都杀了,可是到后面才发现是他误杀了朋友一家。还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的话。——《三国演义第四回》2:曹操之雄,大度,胸怀大志张绣与曹操有深仇大恨,然而却为了大局,游说张绣。张绣降后,曹操见了张绣,乐不自禁,好像以前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不但封他将军,而且后来结为儿女亲家。为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曹操能忍人所不能忍。曹操用政治家的胸怀包揽了四方英才,许多良将谋士不断纷纷来投奔他,从而使曹操的势力日渐壮大,为其霸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历史中的评价:“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三国志》“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白寿彝(Yí)《中国通史》论世: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长江宛如横飘的一条素带。再看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好不威风。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现在只有南方我还没得到,今天请你们来,为我统一中国同心协力,日后天下太平,我们共享荣华富贵。文武百官们站起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并横槊赋诗,作《短歌行》来表达自己理想。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诵《短歌行》,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2:赏析:把握诗歌的情感主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从诗中找寻线索,并试用一个字概括出来。思考1:分组讨论,作者为何而忧?在原诗中寻找对应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概括。短歌行曹操2反思训练: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诗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课外延伸:一、求才三令曹操认为:“天地间,人为贵”,“为国失贤则亡”。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抱负,他曾先后三次下令求广贤才。建安十五年(210),他在《求贤令》中提出“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原则,突破了当时选人唯凭家世门第的藩篱。建安十九年(214),他在《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进一步强调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庸可废乎!有司明思其意,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在建安二十三年(217),曹操又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列举出伊尹、傅说、管仲、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吴起等人,说他们虽然“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但却“卒能成王业,声著千载。”直截了当地提出,即使“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也要大胆地选拔使用。三次求贤令,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曹操求贤若渴以成王业的迫切心情。在他的诗文中,也一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二、跣足相迎跣足相迎:就是打着赤脚,连鞋袜都顾不得穿就去欢迎。可见曹操对许攸的归来还是很欢迎的。这种礼遇,后来成为帝王爱才的一个典范。曹操守官渡,军力渐乏,粮草不继,处于非常时期。于是有:许攸投曹操,时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后大喜,不及穿鞋光脚出迎。远远看见便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求破袁绍之计。于是乌巢粮草被付之一炬。曹操大破袁绍。许攸对曹操最大的贡献有两个:一是献妙算奇袭乌巢,使得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得了旋转战局的大胜;二是献计决漳河之水,霸占了袁绍团体的老巢冀州,完成了对袁氏团体的致命一击。总之,在剿除袁绍的战役中,许攸的确居功至伟。短歌行曹操3
本文标题:短歌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5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