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新诗点滴中国现代诗(新诗)简介中国新诗是“五四”运动中形成的,以白话文为基础,结合外来的诗体模式,并对旧体诗有所吸收的诗歌形式。中国新诗发展概述一、初期白话诗派(五四运动前后)1917年胡适《白话诗八首》打开新诗创作的局面。初期新诗周作人《小河》冲出旧诗词藩篱。胡适-----新诗最早的开拓者刘半农-----强调时代精神沈伊默-----个性的复苏冰心-----爱的哲学自由诗派郭沫若:激情的迸发。1921年《女神》新诗取得突破性进展。戴望舒:《雨巷》诗人湖畔四诗人:开情诗之先河二、20世纪20年代三、20世纪30年代此后,新诗社团蜂起:新月派:闻一多----忧国忧民的诗人《也许》《死水》徐志摩---飞去的诗人《再别康桥》朱湘----东方静的美丽《采莲曲》冯至-----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十四行诗集》象征主义:李金发《微雨》穆木天《落花》现代主义:卞之琳----暗中的哲理《断章》何其芳《预言》另外还有废名、施蛰存等人。左联诗歌统一战线:何其芳---从精致的感伤到青春的颂歌臧克家----泥土诗人《老马》四、抗战时期艾青----土地的歌者《我爱这土地》《乞丐》田间《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五、抗战胜利后辛笛《风景》郑敏《金黄的稻束》六、新中国成立后——郭小川、贺敬之、公刘、李季、李瑛等为代表;内容以“颂歌”“战歌”“牧歌”为主七、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归来诗人”以曾卓、牛汉等为代表——雷抒雁《小草在歌唱》等——新庄潮:朦胧诗人舒婷《致橡树》;顾城:童话诗人《一代人》;北岛;梁小斌等——第一代诗人:艾青、穆旦——第二代诗人:公刘、流沙河——食指八、20世纪九十年代后——新生代海子、韩东、西川等人。九、台港澳诗歌——余光中、席慕容、郑愁予鉴赏方法1.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结合时代背景,诗人思想生平和始终运用的表现手法。2.意,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形象,物象。比喻性意象,描述性意象。3.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修辞,抒情方式。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赏析示例蛇冯至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盛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来了,像一只绯红的花朵。冯至在写于1987年的《外来的养分》一文中回忆了此诗的缘起,他说当年见到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的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它那沉默的神情,象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就写了这一首短诗。第一节——蛇的游走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蛇的意象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表达了恋人不在身边,诗人倍感“寂寞”之情。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沉寂无言,忠诚缠绕),又是寂寞的特征(寂静)。用“梦”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见”则似乎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第二节——“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比喻新奇,表达了诗人对情人的热切想念。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盛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一方面是暗示姑娘羞涩含蓄。另一方面也隐约地暗示“我”对姑娘爱慕的意愿与企盼。把姑娘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则意味着姑娘的应许,会一改自己郁闷的状态,换来醉心的欢喜。“梦境”的多种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第三节——“蛇”的归来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来了,像一只绯红的花朵。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寄托了当时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这“蛇”并非“蛇”,而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对爱情的渴望之情。蛇蝎之心”反映了人们对蛇痛恨、鄙夷的态度。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它带给读者的是柔情、爱、美。既有优美的意境,又在饱含着象征性。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努力。1、当大地空旷,这样一幅“静物写生”出现在秋后的田野上,它比一切更动人,更能调动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2、联想:这是赋予生命的母亲、产后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命的艰辛和希望的母亲的。3、诗人展开对收获后黄昏景色的刻画。这万物围来,大地无比宁静、饱满、透明的境界4、它们静默,是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和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动人的肯定和赞颂5、诗人由远距离的观看和联想,转向对表现对象直接抒情,进而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忍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性质。正是在这“弱者的伟大”中,在这默默承受一切的生命姿态中,“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至此,那肩负着伟大的疲倦和辛劳的母亲的形象,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下,超越了历史的进程而具有了永恒性。“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是在回忆往昔的风雨?是在仁望未来的日子?诗人故意留下了空白,让我们展开更广远的想象。这样一来,“伟大的疲倦”、“低首沉思”变得神秘起来,你可以添进去一切思想,也可以只欣赏这种抽象的神秘感。诗人惟一告诉我们的是,这决不是一种虚空,决不是一种即兴式的感怀,它伟大、恒久、庄重,它超逾时空,在这种难言的“静默。静默”之中,“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哦,我们体会到一种类似宗教感的东西正冉冉升起,正光彻肺腑……那是什么,是“人类的一个思想”!诗人战栗了,我们也战栗了,仿佛最后的审判日已经到来,什么是永恒,什么是短暂;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渺小,都在这里被最终裁决!此诗在平凡的景物中,凝铸了神圣的感情,这是伟大思想者的颂歌,这是无私奉献者的颂歌。这是历尽沧桑的人类始终不渝的那颗大心……这是一首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地融合为一体的诗。这是永恒的奉献者漫长的隐忍者深重的忧患者们的“雕像”。世界的苦难使他们难以承受重荷,但崇高的奉献精神又一次次召唤着他们如期而至。在光秃秃的收过的原野上,在无家可归的世界上,稻束和那些稻束般凝重疲倦的先觉者,是永远醒着的孤单的灵魂!“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罗丹《思想者》雕塑式的”静默”!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舒婷——“朦胧诗”的代表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在迟疑岸呵,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桅船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连在一起。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顾城——童话诗人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300年前干净利索地挥剑截断了诗和哲学的思维联系。然而,300年来,诗人们却广撒物象暗示的种子,培植出一座座“象征的森林”。用对应的手段,成功地将诗和哲学统一了起来。《一代人》似乎就是一个证明,短短两句诗,在黑与光的对立统一中,潇洒地跨越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于世。“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在对立统一中,充分显示了象征的魅力。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诗中的黑夜似乎是“十年浩劫”,“一代人”当然是指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然而,诗毕竟不是历史,诗的容量常能凭借艺术的魔力而无限扩大。如果超越时空的话,我们便很容易在屈原、杜甫、鲁迅等等不同时代的人物身上,看到“一代人”的形象,他们都在“黑夜”中生存,他们都具有特别敏锐的“黑色的眼睛”。远和近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是朦胧诗名篇,是被许多人传诵的诗歌。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近处的爱人却是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在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旁.诗歌里表现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地忧伤。顾城说他想“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可是“时间的马,累倒了。”即使在他最好的美丽诗篇里,他的悲伤和失望也淡淡地透露出来。海子简历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城外的高河查湾。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先后自印诗集《河流》、《传说》、《
本文标题:中国新诗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