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服饰发展历史汉朝汉服制度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服饰,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文化。商周时代,汉服实行的衣冠制度,为上衣下裳。无论男女,下身都穿裙而不是裤子,头上束发,发髻要用笄别住。古籍中记载,周天子常给臣下赐“赤芾”(一块红色的布),系于腰间并垂于腹前,为贵族身份的标志,后世称之为“蔽膝”。先秦的华夏族,出现了上衣下裳朝宽衣博带的变化,右衽窄袖、长在膝盖上下,领、袖、襟、裾,都用花边装饰,无纽扣,以带束腰。深衣出现在春秋战国,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这种衣服。《礼记》记载,“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贵族以深衣为常服,冕服为礼服;老百姓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人们腰中常束一条皮带,悬挂着一些饰物。《礼记》曰:“衣不帛襦”。儒家崇尚俭朴,倡导不用丝绸裁制内衣襦和裤。六朝时一些世家子弟,常用白丝绸做内裤,故被称为“纨绔子弟”。古代的裤子,被称作“胫衣”,穿时套在胫上,用于保暖。胫衣初变成裤子时,没有裤裆,只两只裤管,上端相连,再用带子系在腰间。隋唐时代,服饰丰富、华丽。开元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盛行胡服。初唐的妇女,多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到中唐后,衣衫趋于宽大。唐代妇女还穿男装,流行袒胸低领,在襦衫外面罩一对襟短袖饰衣,即为一种短袖外套,叫做半袖或半臂,再于肩上搭一披帛。唐女裙式样繁多、色彩艳丽,流行石榴裙。妇女喜欢画眉毛,擦胭脂,涂口红。唐代的男装,以圆领窄袖袍衫为主,鞋多为靴子。宋崇倡理学,倡“存天理,去人欲”,服饰以尚自然简朴。百姓日常的服装是襦袄,女装外衣,多襦衫和裙。上衣短窄贴身,下裳流行褶裤裙。内衣有抹胸和裹肚,裤子不外露,只有下等人才单穿裤子。当时流行衣衫的外面,再加罩一件宽大外衣,不加横襕,斜领交裾的叫“直身”,直领对襟的叫“鹤氅”,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长袖、短袖,两边的开衩一直到腋下。明代官员系玉带,所着袍服,为团领衫,服色和花纹,均依品级而异。前胸后背均织一方形纹饰,叫补子。文官补子绣飞禽,武官补子绣走兽,其纹样,亦按品级各异。一般儒生,穿镶黑边之蓝色直身,戴软巾,有黑色垂带,亦称儒巾。皂隶,穿青布衣;市井之富民商人,所穿绫罗绸缎,只许为青色、黑色,直到万历年后,艳衣丽服才遍及黎庶。汉服人文汉服是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以绳带系结(取代扣子),穿着身上,神态举止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脱俗,有一种蕴藉的气质与美感。此外,还包含着社会政治、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时尚审美等诸种因素。古人认为,服饰礼仪应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合,主要是为维护社会的秩序。汉服尊卑有别,大致分五类。唐宋是以服色和带饰区别官位之高低,明清以补服形式界定职务之上下。绯(红)色袍衫,为一至四品官阶;青色袍衫,为五至七品官阶;绿色袍衫,为八至九品官阶。服制规定,上及皇宫官吏,下涉市民百姓。在明代,有“百工百衣”的“职业装”。汉服中,包括崇敬天地神明祖先的思想内涵。中国服饰早期的形与色,便是出于对天地的崇拜。《周易.系辞下》载:“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为天,天玄色;坤为地,地黄色,以此形成了上衣下裳、玄衣纁裳之服饰。殷人尚白,是因古人视蚕为天虫,蚕丝之白色,乃系上天所赐之。《周礼》曰:“享先王,则衮冕。”即冕服有崇敬祖先之意。汉服中,蕴含着伦理道德的观念。《礼记.丧服小记》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因事关人道,故臣之为君,子之为父母,妻之为夫,丧服有严格区别。古代后六服制,均采用袍制,衣与裳相连属而不分,是为了要求妇女“专一”;“妇随夫色”,源意“夫贵妻荣”。汉服中,还包含着风俗习惯的因素。百姓过年的服饰,要有红色,以表示喜庆;清明节衣装略暗,以示庄重;端午节,小孩儿着“五毒衣”,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以此驱鬼避邪。唐朝唐代服饰隋唐服饰为双轨制。大祭祀时,人们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唐代女子的服装,分衣裙、冠帽、鞋履等。唐制规定,女服分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和常服。除常服外,前三种服饰,皆为后妃命妇女官在正式场合(朝会、祭祀),所穿着的大、小礼服。常服上身为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裙子长而多幅。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女服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唐代妇女中,有袒胸露臂的着装,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中,就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正是“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但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这种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有有身份的人和歌女,才能穿开胸衫,慢束罗裙半露胸,平民百姓不许。女服的领子多种多样,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半臂襦裙,亦称短襦长裙,为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在腰部以上,有的系在腋下,以丝带系扎,人显得俏丽修长。半臂,亦称“半袖”,脱胎于短襦,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在胸前结带。有套衫式,穿时由头套穿。半臂的下摆可显露在外,也可束在里面。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盛唐时期,就已是遍地榴花染舞裙。正是“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据说,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是因为受阴阳五行的影响,同时,也是地位的象征。缦衫为女子歌舞时,穿着在外面的罩衣,裙色丰富多彩,以红、绿、紫、黄色最为流行,时人所云:“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藕丝裙”、“折腰多舞郁金裙”。衫、襦、袄、裙,多有织文和绣文。衣料有丝绸、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最为常用。披帛,亦称“画帛”,由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披搭在肩上,并绕于两臂之间,行路时不时飘舞,十分美观。这种服饰,穿着时,里面需穿内衣,不能单独穿用。大袖衫。盛唐以后,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开使流行大袖衫。一般女装,袖宽四尺以上。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唐代贵族妇女,头簪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纱衣的里面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袒领服,是一种以纱罗为原料,半袒胸的大袖衫襦,下配以曳地长裙,时人喻为“慢束罗裙半掩胸”、“参差羞杀雪芙蓉”、“绮罗纤缕见肌肤”。唐代妇女服饰,款式众多,色调艳丽,装饰手法新颖,风格典雅华美,为大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男服唐代男服,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唐代的一种首服,有些似“汉魏幅巾”。幞头里面,有一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颜色有具体的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紫色;五品以上,绯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青色。唐代文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祭祀、典礼等重要场合,需穿礼服。礼服承袭隋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等。在大袖衫外,加裲裆,为隋唐官吏服饰的一大特点。图案发式衣冠服饰,是影响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社会状况的标志。盛唐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有三百多个国家,和大唐友好往来,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带来了外来文化。唐朝服饰中,对异国衣冠服饰文化也有吸收,当时“浑脱帽”、“时世妆”就很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唐代服饰图案,即保持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流行花、草、鱼、虫写生,使服饰图案趋向于表现自由和丰满、肥壮。晚唐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边饰图案、团花图案,呈现在轻柔的帛纱上,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是“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唐代的服饰,整体上趋于自由、丰满、华美、圆润,这也体现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等的表现上。唐代发式图案丰富多彩,有凤的纹样,牡丹花纹样和云纹等。鞋的式样盛行翘圆头鞋,做工精致,丝鞋的纹样绣作虎头,草鞋也极讲究工艺,男鞋和现代鞋相似。唐代的服饰,继承了前人的传统,融周代的严谨、战国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并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顶峰,对后代及国外影响巨大。宋朝宋代服饰“程朱理学”为宋代文化,受“存天理,去人欲”之影响,宋代服饰趋向于简洁质朴。女装不再如大唐的艳丽奢华,色彩趋于淡雅恬静,直领、对襟的背子流行,舒适得体,典雅大方,成为人们的追求。宋代服装,服色和服式,主要是继承唐代。朝服“方心曲领”,公服为常服。礼服的服色与唐代相似,常服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百姓男装多交领或圆领长袍(做事时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颜色有黑白两种。退休官员、士大夫,多穿“直掇”对襟长衫,袖子肥大,袖口、领口、衫角皆镶黑边,头戴“东坡巾”(方桶形的帽子)。女装为上身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多在外面再穿一对襟长袖小背子。背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着漂亮的花边。皇服宋代的皇帝朝服,为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仅次于冕服,为皇帝参加重大典礼(大朝会、大册命)的服饰。通天冠,又名卷云冠,冠上缀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宽一尺。戴时,用玉犀簪导之。纱袍为绛色,衬里用红色,领、袖、襟、裾缘黑边,着纱裙、蔽膝为绛色。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腰束金玉大带,足下白袜黑舄,挂佩绶。在大典礼时,皇太子也穿这种服装,冠用十八梁(远游冠)。在受皇帝册封或祭祀典礼时,皇后要穿礼服,头戴凤冠,内穿青纱中单,腰饰深青蔽膝。此外,还要挂白玉双佩、玉绶环等饰物,下穿青袜青舄。宋代官服宋代的官服,分为朝服、公服、时服、戎服、祭服、丧服等。朝服也称具服,为百官朝会穿用,即朱衣朱裳[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禅衣),束以罗料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挂以玉剑、玉佩、玉钏、锦绶,着白绫袜黑色皮履]。六品以下没有中单、佩剑和锦绶。着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亦称笼巾,一种冠帽,以藤丝编成,涂漆),獬豸冠(属进贤冠类)。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款式承袭唐代,曲领大袖,下裾加一横襕,腰束革带,头戴幞头,脚穿靴或革履。公服的幞头为硬翅,展两角。所佩革带,为官职大小的重要标志。另有一种窄袖式样公服,以颜色区别等级: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宋元丰年间,用色略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要配挂金银装饰之鱼袋,用以区别高低职位。时服,为按季节赐给官臣之衣物,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织有鸟兽锦纹。女服宋装女服,以衫、襦、袄、背子、裙、袍、褂、深衣为主,均为命妇之服。贵妇礼服。宋代大袖衫、长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为北宋年间流行的贵妇礼服,多为嫔妃、贵族妇女所穿,配以华丽精致的首饰,其中包括发饰、面饰、耳饰、颈饰和胸饰等,一般妇女不能穿。襦裙,与唐襦裙相似,仅衣襟有所不同,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除了披帛外,腰间正中部位佩飘带,有一玉制圆环饰物(史书所称的“玉环绶”),是为了能压住裙幅,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背子,妇女常服,上衣袄、襦、衫、背子、半臂等,下身为裙子、裤子等。样式为对襟,窄袖,领、袖口、衣襟的下摆,皆镶缘饰。衣襟常敞开,无纽扣或绳带,露内衣,内衣有贴身的“抹胸”和“腹围”(一种围腰、围腹的帛巾,其繁简不一,颜色以黄为贵,时称“腰上黄”)。大袖,为对襟、宽袖,衣长及膝,领、衣襟镶有花边。《宋史·舆服志》记:”其常服,后妃大袖。”《朱子家礼》曰:“大袖,如今妇女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一尺二寸。”大袖,(因两袖宽大,故名大袖)原为嫔妃常服,后为贵族妇女的礼服,但地位低的妇女,不能穿大袖,常以背子代替。常服常服,指“燕居服”(居室中服用的衣物),也称“私服”。平民百姓与官员所穿,在用色上有规定和限制。据文献记载,因朝廷内赐所佩金银鱼袋之公服,是以紫、绯色原料所制,所以,一般低级官吏只能用黑白两种颜色。常服有:“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有官职者,着锦袍;无官职者,着白布袍。“襦”和“袄”,都是百姓日常穿用之服。襦袄,有夹棉之分。“短褐”,是一种短粗布衣,为贫苦人服用,又称为筩袖之襦(筒袖)。“衫”,男衣,外穿宽大的衫
本文标题:中国服饰发展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785 .html